污泥中重金属处理技术总结篇一:污泥重金属处理污泥重金属处理随着当今世界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大量兴建,有效缓解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对环境的污染。
但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泥很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由于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其资源化农用已经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但污泥中重金属元素已成为制约污泥资源化农用的关键因素。
许多学者针对如何减少和降低城市污泥中重金属毒害作用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但系统性、经济性和实用性还达不到要求。
因此对城市污泥进行重金属去除方法和资源化农用的系统研究,就显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桂林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污泥作为试验对象,以有效去除和降低城市污泥中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为目的,以污泥的资源化农用作为研究的最终手段,从生物、化学和电化学处理三个方面对污泥中重金属的去除进行了分析研究。
本文对桂林市城市污泥的成分和化学性质作了详细分析,得出桂林城市污泥完全符合污泥资源化农用的营养物质要求。
同时对桂林城市污泥中各重金属元素的化学形态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测定,对重金属的生物毒性作了评述,为进一步采用不同方法去除污泥中重金属提供了基础。
通过对污泥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分析得出,桂林市污泥中大多数元素以稳定性较好的硫化物及有机结合态、残渣态形式存在,通过适当的处理后可以安全地加以资源化利用。
试验得出:微生物方法更能有效地去除污泥中的重金属离子。
重金属元素的去除除与pH值有关外,微生物的代谢、吸附等特性也可以大大促进污泥中的重金属形态的转变和促使重金属元素的溶出。
同时对硫和硫酸亚铁盐作基质时最佳的投配比进行了讨论,得出硫作基质时投配比分别为3g/l最佳。
在污泥接种时,去除污泥中重金属离子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且有利于淋滤周期的缩短。
试验首次证实,硫酸亚铁盐作基质时在曝气条件下可以不需预酸化,也可以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
论文系统地比较了不同的酸剂处理污泥中重金属的效果,得出不同酸剂对不同的重金属元素的去除效果存在一定差异。
重金属元素不同,其最佳的处理环境也不同;pH值越低,重金属元素的去除效果越好,氧化剂可对污泥中部分重金属的去除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试验,对桂林市的部分超标污泥采用2%H2o2和10%Hcl处理后效果更好,完全能满足我国农用污泥中重金属含量标准的要求。
本文对电化学法去除污泥中重金属进行了探索,采用高电压和高电流更能有效去除金属离子。
首次针对污泥处理设计了污泥区与重金属回收区分离的处理装wP=6置,在极液与污泥交界面设置隔膜,避免重金属元素重新发生沉积的可能,在通电4h左右,对污泥中重金属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文中也对不同方法的经济性进行了比较,采用微生物处理污泥中的重金属,所需费用约为1.04元/m3,采用化学方法时,用2%H2o2和10%Hcl的处理费用为6.03元/m3,而采用电化学方法每处理1吨污泥需耗电费4.4元。
并得出了目前的最佳处理方法为微生物法。
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经处理后制成的有机复混肥对水稻等作物有较好的增产效果,肥效优于市场上同水平的其它有机复合肥,表明污泥资源化利用具有较好的前景。
同时不会造成水稻的稻谷和稻茎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增加,因此,尽管在污泥中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但经过处理后在水稻种植中施用是安全的。
但须重视部分重金属as、Pb、zn在土壤中富集作用。
国内去除污泥中重金属研究动态及分析-生物淋滤法前景广阔摘要:城市污泥中的重金属是影响城市污泥无害化和资源化的主要因素,如何有效去除污泥中重金属是当前市政工程和环境工程研究的热点,本文收集了目前我国正在研究且与环保疏浚关联性较强的重金属去除方法,并简单分析、比较每种方法的优缺点,综合评价生物淋滤法发展前景广阔,可做进一步的研究,以便较早应用于环保疏浚生产中。
关键词:城市污泥重金属去除生物淋滤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为减轻水域污染指数,全国大中小城市大量上马增建了污水处理厂,伴随而来的是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泥,一方面污泥的任意堆放不仅占地多,而且还可造成二次污染;另一方面污泥内含丰富的n、P、K及植物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很好的肥效,综合营养物质含量高于普通农家肥,若不加以利用将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但污泥中同时还含有对人畜产生危害的重金属,而重金属与其它污染物不同,不能被微生物所降解,一旦进入土壤,容易被作物吸收,而且会在植物体内累积,最终通过食物链对人畜产生危害,因而污泥中重金属成为限制其污泥进一步利用的主要因素。
如何有效去除重金属是解决污泥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性问题。
目前,很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涌现出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本文收集整理了国内正在研究或初见成效的去除污泥中重金属方式方法,并对每种方法的优缺点稍做分析,通过比对生物淋滤法去除污泥中重金属效果较好,且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成本费用较低,本文将重点做介绍。
1.重金属的危害及污泥中重金属的来源1.1、何为重金属从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是指密度大于5g/cm3具有明显的生物毒性的一类金属元素。
重金属具有毒性大,生物富集性强,不可自然降解及来源复杂等特点。
主要包括镉、铬、汞、铅、铜、锌、银、锡、砷、铝等,按毒性来讲汞、镉、铅、铬、砷毒性较强,称?五毒?。
1.2重金属的危害重金属的危害主要表现为:(1)抑制动植物生长。
动植物饮用或浇灌受污染的水,轻者影响生长,重者动植物生病死亡,庄稼棵粒不收。
(2)通过饮水或食物危害人体健康。
重金属可以经过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在较高级生物体内成千万倍富集起来,然后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积蓄起来造成慢性中毒,危害人体健康。
如日本著名公害事件?骨痛病?就是因为消费者长期食用了被矿山与冶炼厂镉污染了的稻米和大豆所引起的;还有国内每年以几何倍数增长的?血铅病?等都是重金属污染造成的。
最近20XX年10月14日经济参考报报道:《土壤重金属污染集中多发,多地出现‘癌症村’》,记者走访了多个癌症及怪病多发村,都是重金属污染造成的。
癌症村最小死亡者仅9岁,有的村大人吃当地水,给孩子买矿泉水。
很多原来被老白姓传得神乎其神的怪病村现在多数被证实是重金属污染造成的。
(3)重金属长期在土壤存留,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
1.3污泥中重金属的来源污泥中重金属来源主要有工业排放、输水管道的腐蚀和篇二:污泥重金属的处理方法简介污泥重金属的处理方法前言在20世纪初,由于全球人口密度还不高,现代化大工业也未普遍出现,因而那时的污水浓度很低、数量也较少。
当这些污水排放到自然环境中,自然生态系统能够正常地发挥它们的调节功能,靠自然界微生物的分解就可以达到自动处理。
但在人口密度提高,工业发达后,污水浓度和排放量不断增加。
巨大数量的含重金属废水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靠自然界微生物的分解自动处理已经不可能了。
这就必须进行人工处理。
当前我国虽然有些地方对废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处理,但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绝大部分废水未经处理或初步处理就直接排放,污水中的各种指标还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所以目前我国的各大流域和各大湖泊、海洋水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辽河流域、淮河流域、滇池、太湖、巢湖、渤海、胶东湾等地区的水污染尤为严重。
由此可见对废水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是十分有必要的。
传统上处理重金属废水的方法主要是物理化学法,如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化学沉淀法、膜分离法、氧化还原法等,但这些方法都具有二次污染严重,处理成本高等问题。
近年来人们开始为重金属废水的处理寻找新的方法。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活性污泥法不宜用来处理重金属废水,因为重金属废水中有机物质较少,而且重金属对污泥中的微生物有很强的毒害作用。
但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造现行的活性污泥法可以处理重金属废水。
向生活污水注入空气进行曝气,每天保留沉淀物,更换新鲜污水。
这样,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在污水中即将形成一种呈黄褐色的絮凝体。
这种絮凝体主要是由大量繁殖的微生物群体所构成,它易于沉淀与水分离,并使污水得到净化、澄清。
这种絮凝体就是称为“活性污泥”的生物污泥。
活性污泥法处理重金属废水主要是利用活性污泥中的细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与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混杂形成的具有很强吸附分解能力的污泥颗粒来完成的。
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污水处理技术。
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是活性污泥法,主要是用于去除溶解性和胶体有机物。
效率较好的是生物膜法,在特殊行业废水的处理中应用最为常见。
活性污泥(activatedsludge)可分为好氧活性污泥和厌氧颗粒活性污泥,不论是哪一种,活性污泥都是由各种微生物、有机物和无机物胶体、悬浮物构成的结构复杂的肉眼可见的绒絮状微生物共生体。
这样的共生体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和降解能力,可以吸附和降解很多的污染物,可以达到处理和净化污水的目的。
活性污泥法是指利用人工驯化培养的菌胶团——带粘性的,薄膜状的微生物团块,在人工强化的环境中呈悬浮状态生长,分解氧化污水中可降解的有机物质,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的方法。
是采用人工曝气的手段,使栖息有大量微生物群的絮状泥粒均匀分散并悬浮在反应器中,与废水充分接触,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徽生物利用废水中所含的有机物,进行同化合成和异化分解的代谢活动。
活性污泥法的主要问题是产生大量剩余的污泥,需要用其它办法处理。
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营养成分氮、磷、钾等元素,有机物的浓度一般为60%~70%,其含量高于农家肥,是肥田、改良土壤、园林绿化建设的好材料。
但是.污泥中也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寄生虫卵,以及铜、铝、锌、铬、砷、汞等重金属和多氯联苯、二晤英、放射性元素等难降解的有毒有害物质,如果利用不当,极易造成二次污染。
当前,处理污泥中的重金属方法主要有生物处理方法和非生物处理方法。
前者成本较低,效果明显,但所用时间长,占地面积大,操作烦琐。
而对于后者的研究目前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1污泥中的重金属赋存形态重金属的生物毒性不仅与其总量有关,而且在更大程度上由其分布形态所决定。
关于重金属元素在污泥中的赋存形态研究,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倍受科学家的关注。
研究表明,不同原料、pH值、堆肥工艺过程及堆制时间等,对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不同;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所得的重金属形态分布也不同。
以七态分级法、五态分级法和三态分级法应用较多。
Tessier等的五步提取法应用最为广泛。
他们将固体颗粒物中的重金属分为五种形态:可交换的离子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硫化物及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
前三种形态稳定性差,易释放而影响环境,后两种形态则稳定性强。
由于不同提取方法所得结果难以比较,欧共体标准测试分析委员会提出了一种三步提取法,简称BcR法,该方法非常适合于icP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