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述评摘要信任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信任是许多人类活动中的关键因素,信任在人际交往、组织运作中有着广泛影响和运用。
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不同角度的观点提出了信任的概念,并从个体、人际、制度、性别等方面对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任;个体因素;人际因素;制度因素;性别因素1、前言信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整合和控制机制,是维系社会系统的重要凝聚力,是社会整合的超级“粘合剂”。
社会的高信任度有助于增加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认同感和凝聚力,增加社会公共生活的透明度和良胜发展,减少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摩擦和冲突,从而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
不信任则助长社会歧视和社会排斥,严重的信任危机会造成整个社会系统的崩溃。
2、信任的心理学定义信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社会与心理现象,学界对信任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
2.1对信任的一般概括性定义rotter(1967)认为,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
luhmann(1979)指出,信任是在一项既定的人际活动中个体面临的潜在危害与潜在利益的比率。
由此可见,人际信任是存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之间的概念,是人际交往双方对人性的态度,它内化于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建立在人们彼此之间互动状况上,表现在一方能否大致预测另一方的特定行为及对方是否可依靠、可信赖。
2.2从对信任的分类及相关要素来理解信任的内涵关于信任有怎样的结构和成分,学者们有不同的说法。
mcallister(1995)认为人际信任包含两个下属成分,基于认知的信任和基于情感的信任。
willialnson(1996)将信任分为三种:计算的信任、制度的信任)、个人的信任。
杨宜音(1999)就“自家人”信任构建过程问题分别对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进行了个案研究,并通过“应信”和“当信”把信任分为家人、亲戚、朋友、陌生人四种信任类型。
butler(1991)通过研究发现了开放性、接受性、可用性、公平、忠诚、守诺、正直、能力、组件、连贯性等10个与信任有关的因素。
cummings & bromiley认为信任由三个截然不同的部分组成,保持承诺、公正的协商、避免获取额外的好处。
信任也可以从两个维度上来考察。
第一是水平的维度,任何社会、组织、团体中都存在着一定的信任,不同的是信任的范围和信任的程度。
第二是垂直的维度。
社会存在着不同阶层和等级的秩序和权力安排。
在不同的阶层的人们之间、人民与政府之间、社会管理的各个层次之间,也需要信任。
3、影响信任的因素3.1 影响信任的个人因素人际信任是存在于两人之间或两人以上的概念。
在信任关系中包含着信任主体与信任客体。
3.1.1 从信任主体方面讲,影响信任的因素有人格特质、身心状况、交往经验个体的人格特质与人际信任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信任他人的一般倾向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人格特质会影响人际信任。
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在社交焦虑、社交回避、人际信任、安全感、自我接纳等心理因素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
(鲁小华,霍莉钦,丛中)不同情绪状态对人际信任也会产生影响(牟冬莲王光荣)。
情绪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认知的内容和真实性而实现的。
积极情绪状态下,个体会形成对信息更加积极和信任的评价。
消极情绪状态下个体会产生更多的怀疑和拒绝。
消极情绪能够增强识别谎言的敏感性并降低积极偏向的影响。
信任是以过去推论未来,以熟悉推论不熟悉。
khodyakov & dmitry(2007)强调信任与个体经验有直接相关,经验影响着人们的信任行为。
对信任判断由假设和对假设的验证两阶段心理过程构成。
首先信任是对他人行为的预期,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他人的可信度存在一种假设。
然后实际的交往情况可能验证假设也可能推翻假设。
实际的情况同预期之间差距越大,则人际信任行为的改变越多。
多体验合作经验有助于增强和维护人际信任。
3.1.2 从客体方面讲,影响信任的个人因素有个体的名誉声望、智力能力人们会根据某人在组织中的特定地位和角色作出信任的判断,即角色信任。
角色信任并非基于与某人交往获得的经验信息,而是以“角色、地位”作为判断他人可信度的替代信息。
即使缺乏对被信任者的个人信息的了解,人们也会根据他所处的职位,与之建立某种程度的信任(yuki, maddux, brewer, & takemura, 2005)。
声誉可以填补信息不足,促进合作的愿望,减少交易成本(h. lorenz 1988)。
声誉是一个人、一个组织机构的浓缩的历史。
声誉是众人的印象,“声誉——信任”的机制就是从众的心理机制。
声誉建立的方式包括口碑、广告、档案等。
声誉是提高信任度增加社会控制的有效手段。
3.2 影响信任的人际因素在考虑他人是否值得信任时,人们会利用到多种信息,诸如利益、感情、社会关系等因素。
利益关系和制度在信任决策中具有重要作用。
理性选择理论模型认为,人们进行任何风险决策时,会对各种选择进行利益计算,并最终做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或损失最小化的决策(arrow,k. 1994)。
一个人是否接受另一个人提供的信息取决于两个人在利益上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受外在惩罚制度的影响(何虹,方平)。
当利益与信任预期不冲突时,人们才倾向做出信任决策。
陈思静对博弈情境的研究发现,在竞争情境下,个体的信任水平随着不确定性增高而降低;在合作情境下个体的信任水平随不确定性增高而增高(陈思静)。
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精于计算,人的决策行为不仅出于利益还要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
人际交往中的互惠合作以及彼此间获得的社会支持能够促进相互的信任。
社会支持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受尊重、被支持和理解的程度。
研究显示,对支持的利用度,客观支持两个对人际信任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
丁道群和沈模卫研究证明了人格特质和社会支持对人际心信任有直接影响,人格特质还可以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网络人际信任。
人们还会通过对方所属组织和群体的社会范畴来推断其是否值得信任。
price ,smith&lench(2006)发现了风险评价领域存在的团体效应。
人们倾向于对与自己同属一个团体的人持乐观态度和有利看法。
除了正式组织之外,在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织中,人们会因为较多的接触交流增加相互的信任度。
3.3 影响信任的制度因素利用制定或修改规则、签订合同等方式可以降低失信的风险从而增加人们的信任行为。
规则和合同影响着人们的一般信任,即对陌生人的信任。
在缺少广泛的一般可信赖性时,一般信任是无法持续的(brent simpson, kimmo eriksson2009)。
一般可信赖性指的是陌生人把扩展到他们身上的信任当作荣耀的倾向。
合同契约被认为是一般可信赖性出现的先决条件。
受契约约束的行为者会把他们在合作中出现的值得信赖行为归因于契约。
这种外在归因会导致行为者在没有契约约束的合作中降低表现出值得信任的动机。
惩罚可以促进人际信任与合作。
信任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奖惩,虽然奖惩的方式不囿于法律。
奖惩可以是名声的传播,也可以是物质的得失;可以是互惠关系的中止,也可以是秘密社会中对背叛者的残酷报复。
法律对很多背信行为都有约束作用,因为人们不得不考虑到失信的代价。
但惩罚对人际信任和合作行为也会有消极影响。
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发现博弈者对惩罚存在依赖,当惩罚条件取消后被试的人际信任水平显著的降低了。
且惩罚强度越强,在惩罚取消后人际信任水平越低(陈莉王沛)。
3.4 性别对信任的影响国内众多调查表明在学生在人际信任上不存在性别差异。
但吕锋的中专生信任量表测查分析结果表明女生对他人的信任度显著高于男生(吕锋,宋克珍 2000)。
其原因可能为,女生的依赖性更强,社会支持的获得提高了他们的信任度。
曹淑芬的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在决定应该相信哪种陌生人的方法有所不同。
男性一般相信跟他在同一群体里的人,而女性更容易相信与她们有共同人际关系的陌生人(曹淑芬2005)。
feixue wang,toshio yamagishi (2005)以中国人为被试的研究发现,男性比女性更信任陌生的伙伴。
男性对陌生伙伴的高信任与高的回报高度相关,女性对陌生伙伴的低信任与他们强烈恐惧对伙伴的暴露相关。
ken j rotenberg;claire fox等人编制的儿童信任感量表(cgtb)发现5~6岁儿童中,女孩具有更高的信任感,比男孩更乐意向同伴提供帮助。
通过对儿童、学生、成人的不同研究发现,信任的性别差异似乎会随着年龄而发生变化。
4、结束语虽然关于信任的概念没有统一定论,但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可以确定人际信任是存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之间的概念,是人际交往双方对人性的态度,它内化于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建立在人们彼此之间互动状况上,表现在一方能否大致预测另一方的特定行为及对方是否可依靠、可信赖。
在不足方面,当前心理学信任的研究虽然考虑到了信任的形成过程,并用社会认知、社会交换或经济交换等理论进行解释,但没有涉及到信任者的具体决策过程及其内在机制。
参考文献[1]approach rationality and society. thousand oaks: feb 2009. vol. 21, iss. 1; pg. 81[2]brent simpson, kimmo eriksson2009 the dynamics of contracts and generalized trustworthiness rationality and society. thousand oaks: feb 2009. vol. 21, iss. 1; pg. 59.[3]graham r.massey interpersonal trust between marketingand r&d dur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s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vol. 41 no. 9/10, 2007.[4]khodyakov dmitry. trust as a process: athree-dimensional approach [j].sociology, 2007,41(1):115-132.[5]steven t mortenson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social skill in seeking social support among chinese and american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beverly hills: feb 2009. vol. 36,iss. 1; pg. 32[6]丁道群,沈模卫.人格特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5,28(2):300-303.[7]牟冬莲,王光荣.不同情绪状态对谎言识别及信任的影响[j].心理研究, 2010,3(3):31-35.[8]乐国安,韩振华.信任的心理学研究与展望[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5(2):1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