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埃及大事年表

古埃及大事年表

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古埃及大事年表古埃及位于非洲的北部,尼罗河蜿蜒北流古埃及诞生——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初步统一——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成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帝国——公元前15世纪古埃及被波斯灭亡——公元前6世纪主要文明: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法老、军队、刑法古西亚大事年表古代西亚诞生——公元前3500年统一古西亚——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主要文明: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文字、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太阴历《汉谟拉比法典》1、它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2、“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体现了法典的公正性,但是身份和社会地位要相等3、“奴隶主只用付钱”体现了地位高的阶梯对低的阶梯的特权4、“剃掉奴隶记号”发映奴隶主采用残酷的刑法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和特权。

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文字1、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2、为以后欧洲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古印度大事年表古印度诞生——公元前2500年佛教诞生——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大力宣传佛家(因为佛教宣扬“忍耐服从”,有利于国家的统治) ——公元前3世纪主要文明:1、印度河、恒河2、象形文字3、种姓制度4、佛教种姓制度(阶梯社会)1、(婆罗门,刹帝利)统治阶梯(吠舍、首陀罗)被统治阶梯2、维护高级种姓的统治3、不同种姓之间地位分明,等级森严的社会状况4、成为社会前进的障碍,激化了社会矛盾佛教1、主旨:众生平等、忍耐服从2、北传佛教:向北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然后通过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等。

3、南传佛教:向南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中国大事年表夏朝诞生——公元前2070年(禹)世袭代替了禅让商朝诞生——公元前1600年(汤)西周诞生——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东周诞生——公元前770年(春秋、战国)齐桓公成为霸主——公元前7世纪中期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朝时期1、青铜铸造业发达---司母戊鼎2、甲骨文西周1、分封制(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春秋1、春秋五霸——(齐恒公,秦穆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齐恒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2、齐恒公:1、改革军制和内政,发展经济2、尊王攘夷3、出现铁农具,并已使用牛耕战国1、战国七雄——(燕、楚、秦、齐、赵、魏、韩)2、“富国强兵”——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3、商鞅在秦国变法——1、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奖励农耕,免除徭役3、奖励军功4、建立县制(使秦国变得强盛起来,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国家,为秦朝的统一六国打下基础)百家争鸣1、原因——1、文化教育传播到民间,形成文士阶层,提供人才2、社会动荡和变革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2、儒家——孔子、孟子“仁”1、爱人2、克己复礼——1、广开私学,有教无类2、教育思想与方法“因材施教”3、道家——老子、庄子1、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2、崇尚自然。

主张无为4、墨家——墨子1、兼爱2、非攻5、法家——韩非子6、兵家——孙武、孙膑作用:有力的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古希腊大事年表古希腊诞生——公元前2000年出现城邦——公元前8-6世纪确定雅典民主制度——公元前6世纪(克里斯提尼)民主制度达到全盛——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古希腊的黄金时期希腊灭亡——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雅典1、城邦——小国寡民2、民主:虽然先进,但是却只有少数人可以享用——成年男性公民3、优惠权利1、发放工资与津贴2、观剧津贴斯巴达1、贵族统治,崇尚武力马其顿(亚历山大)1、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罗马大事年表罗马共和国诞生——公元前509年斯巴达克大起义——公元前73年罗马帝国诞生——公元前27年(屋大维)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海——2世纪犹太人多次起义,基督教诞生——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块(内忧:人民起义外患:日耳曼人进攻)——395年西罗马灭亡——476年《十二铜表法》诞生——公元前5世纪罗马帝国(大秦)罗马同北欧、印度和中国都有贸易往来古希腊1、哲学的开创者2、希腊神话——《荷马史诗》3、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4、奥林匹克与马拉松的起源罗马1、罗马法——《十二铜表法》,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2、罗马的文字——拉丁文,字母文字3、罗马的建筑——柱子和拱形结构早期文明1、处于温带2、临近大河流域3、位于河谷和平原地区跨入文明的标志1、阶级的分化2、国家的出现3、文字的发明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社会时期):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世纪法兰克帝国建立——5世纪末期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843年主要文明——农奴制的形成:连年的征战使农民被迫投靠大封建主,成为依附于封建主的农奴。

封建等级制度:国王和大封建主把土地分给臣下,形成主从关系。

(表明西欧进入了封建社会)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封臣的封臣和封主之间没有互有义务的封建主从关系。

每个领主都可将自己的领地划成数块封给自己的属下,从而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形的阶梯网络。

在欧洲大陆,通常情况下附庸只对他的直接领主负责,形成了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原则。

基督教文明主旨——君权神授丕平献土——教皇支持丕平夺取王位,丕平把意大利中部的一大片土地赠予罗马教会什一税——要求居民把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给教会有利于基督传播的条件1、教会占有大量土地2、教皇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3、教会控制西欧的思想文化4、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土地的所有者,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影响:在精神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于一切之上。

主要文明——文化:《圣经》建筑:(国王、贵族、教会)封建庄园(等级差别)经济上自给自足。

城市兴起:11世纪。

巴黎和伦敦: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威尼斯和热那亚:对外贸易佛罗伦萨:手工业行会——市民阶级——资本主义王权与教会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关系。

一方面,教会需要国家的保护,需要王权处理世俗事务,并且教皇的选任也需要国王的认可;另一方面,王权也需要教会的支持、祈祷,并从教皇那里获得自己合法存在的依据。

这样,教会和君主各有其独立管辖的领域,二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共同管理人间的事务。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穆罕默德在麦加传教——610年穆罕默德被迫走出麦地那——622年(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穆罕默德军队征服了西非、北非、西班牙、中亚——7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8世纪中叶(首都巴格达)阿拉伯灭亡——12世纪创始者:穆罕默德教徒:穆斯林信仰:安拉文学:《古兰经》宗旨:赈济平民,善待奴隶、反对高利贷作用: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统一,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阿拉伯民族(善于学习、重视文化):数学:改造计数法、代数学(花拉子密)医学:拉齐斯(《医学集成》)、伊本西那(《医典》)建筑:清真寺文化:《一千零一夜》作用:1、领先地位,融合精神2、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日本的大化改新出现国家——1世纪(大和国家)统一日本——5世纪孝德继位,建年号“大化”——645年大化改新——646年编订法典,成为中央集权——701年武士阶层的——10世纪中日交流的顶峰——大唐时期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内资源匮乏,社会矛盾尖锐,日本人常有对国家对民族前途的忧患感和危机感,因此他们非常喜欢学习外国。

大化改新:1、实行中央集权2、土地收归国有3、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农民作用:1、发展出独特的日本文明2、推动了日本的纺织业、制陶业等发展3、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繁荣,商业活跃,手工业发展4、日本实行天皇制中央集权,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宗教景观文化景观:人类在地表上活动的产物叫作文化景观1、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2、不同地域的宗教景观往往深深烙下本土文化的印记3、即使同一地域的同意宗教的宗教建筑,也会烙上时代的印记4、宗教景观之间的差异,与不同地方的的文化传统有关。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定都咸阳)制度1、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

将全国划分为36郡最高统治者——皇帝中央集权——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郡县制地方政府——郡守、县令大一统1、统一文字——小篆(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2、统一货币——圆形方孔的铜钱(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3、统一车轨,都、量、衡4、统一思想——为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重大损失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汉朝建立(长安)——公元前202年农民起义的原因1、统治者的残暴,滥用民力2、徭役、兵役繁重3、刑法严酷楚汉之争刘邦(善于用人,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赢得民心)——项羽(骄傲自大,纵兵维护统治杀掠,大失民心)刘邦胜利,建立汉朝,史称汉高祖文景之治采用修养生息政策汉高祖1、免除徭役2、回乡发宅3、释奴为民4、田租十五税一汉文帝1、轻徭薄赋2、免除田税3、减轻刑法汉景帝1、田租三十税一2、减轻刑法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汉武帝即位——公元前141年东汉建立(光武帝刘秀)——公元25年主要问题——诸侯势大,威胁王位解决方案——1、推恩令2、刺史制度3、司隶校尉(大大削弱了诸侯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推恩令——除了诸侯国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土再分给其他子弟,建立侯国刺史制度——将全国分为13个州区,每部委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司隶校尉——监督朝廷、都城和周边地区的官员和皇族举动统一货币(五铢钱)——1、增加了中央的收入2、经济上的大一统统治思想——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确定了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2、限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经济发展、权力集中、思想文化趋于一统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汉朝击败匈奴——公元前121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公元前60年开疆拓土(攻)秦始皇派大军北击匈奴(防)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攻)刘邦北上抵御匈奴,被匈奴军队围困七天七夜——白登之围(防)西汉对匈奴采用“和亲”政策匈奴败后分为南北两部1、北匈奴仍住在蒙古草原2、南匈奴南迁到长城附近,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订立了和好盟约,继而有王昭君出塞的故事作用:采取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方式,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外交流1、使节来往——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的友谊,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开辟了丝绸之路)2、经济贸易往来,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设置了西域都护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