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文化强国的论文

关于文化强国的论文

3月11日上午9时,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多名政协委员就我国如何建设文化强国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陈福今建议,传承文化遗产建设文化强国;知名媒体人杨澜表示,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来自台盟的骆沙鸣委员呼吁,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塑造中华文化时代形象;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则在发言中提出,要加强金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社会民意对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

建设文化强国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概况来讲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所谓文化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意识,思想,精神形成,发展。

同时不同的名族分布的地理环境不同,各名族发展道路,方式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什么是文化强国一是全社会的文化创新活力充分激活,在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文化发展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繁荣,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广泛传播的文化艺术作品和精品节目,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国际社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影响力。

二是文化产业的规模大幅提升,竞争力大幅提高,占到GDP 比重的8%到10%左右,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跨国文化产业集团,能够与迪士尼、时代华纳、贝塔斯曼、索尼等国际跨国文化传媒产业集团展开竞争,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中引领潮流,在世界舆论竞争中掌握话语权。

三是文化人才辈出、济济一堂,既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的宏大文化人才队伍,同时也要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大师和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形成有中国风格、国际表达的文化艺术流派、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以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发展创新的生动活泼局面。

四是文化贸易特别是版权贸易由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版权贸易长期以来逆差严重的尴尬局面,实现从国际文化贸易大国而转变为国际文化贸易强国的战略目标,与我国未来作为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强国和贸易强国的地位相适应,在世界文化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高,能够提出引领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各项议题,在构建国际新秩序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改变目前国际议题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中国及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状态的不利地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振奋党心、民心。

我们要及时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认识。

1. 科学发展需要建设文化.强国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空前地突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

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不是科学发展。

文化建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2.人民幸福需要建设文化强国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文化是人的精神需求,是人的普遍需求,也是终生相伴的需求。

文化直接关系民生幸福。

如果没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就不能说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

3.国家强盛需要建设文化强国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文化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而且也包括文化软实力。

政治、外交、意识形态、价值体系以及哲学、法律、语言、宗教、艺术等等所产生的综合力,就构成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突出地表现为文化生产力、文化创造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然而,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文化上仍然是西强我弱。

文化竞争力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

要想国家强盛,一定要建设文化强国。

4.和谐社会需要建设文化强国和谐社会需要建设和谐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力量,是提升精神境界的丰富营养。

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让人民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不断增加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因素,为构建和谐中国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可靠的政治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怎么建设文化强国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许多很好的说法。

为了好懂好记,我归纳为三句话:1.丰富群众生活这是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要以基层为重点,优先建设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设施,满足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设施要做到“横向无盲区,纵向成体系”。

“横向无盲区”就是特别注意覆盖农村,覆盖社区,向边远贫苦地区延伸。

“纵向成体系”就是使图书馆、群艺馆文化中心、广电覆盖等,能够形成一个从省区市到市县乡镇的纵向体系。

用省区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带动市县、带动基层。

为了丰富群众生活,国家实施了五大惠民文化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

这里要特别重视文化广场和广场文化。

文化广场是基层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文化广场像一个开放的舞台,以文化广场为场所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就是广场文化。

广场文化有群众性、自发性和广泛性等特点。

抓好文化广场和广场文化是基层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不要轻易指责是“形象工程”。

2.调整经济结构文化产业也是经济产业。

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都是文化产业。

从国际经济来看,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

《决定》更加看重文化的经济意义,规划再过9年,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特点,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朝阳产业”。

3.提高文明水平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

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共同进步的社会。

全会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四、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一是事业单位内部改革。

从体制机制入手,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明确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调整和规范政事关系,建立适应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运行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激励机制。

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企业,走向市场;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整合资源,强化公益属性,加强政府监管。

二是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首先是完成了新华书店系统的转企改制。

全国3000多家新华书店全部转制,走上了市场竞争的道路。

其次是完成了出版社的改革。

到现在为止,包括地方出版社、高校出版社和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在内的经营性出版社已基本转制成企业。

第三是报刊的改革不断推进。

时政类党报党刊的49家集团现已全部组建了报业集团,下一步的改革重点是深化发行体制改革的问题,非时政类的报刊已改革了1200多家,下一步还要推进。

第四是影视改革。

全国有35家电影制片厂、70家电视剧制作机构、204家省市电影公司、293家电影院等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9家广播影视企业重组上市。

第五是文艺院团改革。

到2010年底,461家文艺院团已改制。

2011年5月12日,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在2012年上半年全部完成转制(中央确定的及新疆、西藏等除外)。

《通知》要求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转制后一定年限内继续拨款,提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宣传文化专项资金要支持院团重点项目;为县级转制院团配舞台车,资助更新设备,以政府采购方式支持发展等。

三是推动文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比如组建大型出版集团,重点打造三大国家级出版集团。

中国出版集团已经在几年前组建,中国教育出版集团前不久刚刚挂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也已于2011年7月成立。

四是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人民论坛》杂志开展“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倾向”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城市居民每天以电视为主要娱乐,城市居民文化消费构成单一、层次偏低,仍处于放松、休闲的初级阶段。

城市居民文化消费尚且如此,广大农村文化消费可想而知;文化内需拉动尚且严重乏力,对外文化贸易更无从谈起。

《决定》指出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增加文化消费总量,就要解决制约我国文化消费增长的障碍。

这些障碍主要有:文化消费观念相对薄弱,文化产品价格虚高,特色文化消费开发不够,文化产品创意能力不足,文化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比如,缺少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抑制了文化消费需求的释放,文化商业模式单调(比如,缺乏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管理体制相对滞后,影响了文化市场机制的健康发育。

这些障碍影响消费,消费影响发展。

第一,正确对待娱乐文化。

这里所说的娱乐文化主要指日常的消遣娱乐,比如打扑克、玩麻将、上歌舞厅等,这是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要注意引导人们正确对待,不可泛滥、沉迷,更不能走向消遣娱乐的反面。

第二,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我们要善于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但现在有些地方、有些人热衷于过洋节,热衷于宣扬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盲目宣扬西方的文化和传统,这是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

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当前的西方文化,以其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作为后盾,在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和竞争中处于一定的优势,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构成这一事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