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

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

2001年第5期 外 国 语 总第135期 No.5, September 2001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135 25文章编号:1004-5139(2001)05-0025-07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 王建华(东华大学 外语学院 英语系,上海 200051)摘 要:话语是交际双方特定语用距离的反映;语言礼貌在话语层面上是否礼貌取决于它是否切适于交际双方的语用距离。

语用距离是在交际过程中推断和确定的,它随着交际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交际者可以凭借一定的语言手段来维持或改变现有的语用距离。

因而,话语礼貌具有动态性和可洽商性的特征。

关键词:语用距离;话语礼貌;切适性;动态性;可洽商性Utterance Politeness and Pragmatic DistanceWANG Jian-hua(English Department,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1, China )Abstract: The linguistic expression is a signal of pragmatic distance between participants and pragmatic distance between participants is the determinant of politeness at the utterance level. Utterance politeness i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linguistic politeness to pragmatic distance between participants, which is calculated and determined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Participants can maintain or alter their pragmatic distance between them by employing certain linguistic means. Therefore, utterance politeness is characterized by fluidity, and by negotiability.Key words: pragmatic distance; utterance politeness; appropriateness; fluidity; negotiability一、引言礼貌已成为语用学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在这个研究领域里最有影响的是Leech 、Brown & Levinson ,但他们的观点有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

Leech (1983)的礼貌原则主要从语义及其表达手段来界定语言的礼貌性,虽然比较成功地解释了人们为什么常常违反合作原则而使用间接语言,却显得过于绝对。

(何,1989,2000; Gu,1990; Fraser,1990; 徐,1992; Mey, 1993; 王,1998, 1999) Brown & Levinson (1978,1987)的“面子理论”在界定语言礼貌时引入了社会因素,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说,其绝对性是减弱了,但礼貌问题是否就是面子问题,也不无商榷之处;判断礼貌的社会因素(社会距离、相对权势)也有互相包容之嫌。

(Matsumoto,1988; Gu,1990; Kasper,1990; Fraser, 1990; Mao, 1994; 王, 1999; 何, 2000)本文试图在批判地接受Leech 、Brown & Levinson 等关于语言礼貌观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探讨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话语礼貌语言礼貌(linguistic politeness)和话语礼貌(utterance politeness)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语言礼貌主要是以语言的形式来界定的静态规范,不具有交际价值;话语礼貌是语言礼貌基于交际双方所推定的彼此之间语用距离的一种切适性,是动态的和可洽商的,具有交际价值。

语言礼貌和话语礼貌有时会重合,但两者是否重合,其决定因素是交际双方的语用距离,而不是语言本身。

语言只是表达礼貌的工具;语言礼貌仅仅是决定话语礼貌的一种参照物。

例如:Would you be kind enough to tell me what time it is? 在语言形式上是礼貌的,因为它含有常规的礼貌表达方式“Would you be kind enough to…”,但是,它在话语的实际运用中是否礼貌以及礼貌的程度高低,却是由交际双方的语用距离来决定的。

换言之,尽管Would you be kind enough to tell me what time it is?这个表达方式是礼貌的,比通常的询问方式What’s the time?要礼貌得多,但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也就是在话语层面上,它可能是礼貌的,也可能是过于礼貌或甚至是不礼貌的。

比如夫妻之间使用了上述“礼貌表达法”,就显得“礼貌”得不切适,破坏了夫妻之间原有的亲密关系,或者这对夫妻之间的关系(起码在发话人看来)没有一般夫妻那样密切。

在James Thurber的小说《汉堡包夫妇》(A Couple of Hamburgers)中对丈夫使用了这种语言形式的妻子,和她的丈夫之间的关系极不和谐,确像强合在一起的“两片面包”。

发话人(妻子)的话语证明了她对丈夫的不满,以及夫妻关系的恶化。

我们认为,话语礼貌表明了以下两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发话人认为应该怎样说和受话人认为发话人应该怎样说。

发话人和受话人“认为应该怎样说”是以各自对彼此之间的语用距离的推断为依据的。

发话人基于对他与受话人之间的语用距离的推断,使用了他认为是符合彼此之间语用距离的、具有一定语言礼貌程度的话语(发话人认为应该这样说)。

受话人听了发话人的话语作出这样的推断:发话人使用了具有特定语言礼貌程度的话语,就表明发话人认同他与受话人彼此之间特定的语用距离。

发话人的话语所隐含的语用距离与受话人所推断的语用距离可能一致(受话人认为发话人应该这样说),也可能不一致(受话人认为发话人不应该这样说)。

如果发话人的话语所隐含的语用距离与受话人所认为的彼此之间的语用距离相一致,那么该话语是礼貌的;如果两者不一致,该话语就显得不礼貌(impolite)、过于礼貌(over-polite)或不够礼貌(under- polite)。

我们也不妨这样说:一定的话语具有一定的语言礼貌程度;发话人使用了具有一定语言礼貌程度的话语就表明了他认同他与受话人之间现存的特定的语用距离。

三、语用距离上文说过,语言礼貌在话语层面上是否礼貌,其决定因素是语用距离。

那么,语用距离是什么?语用距离就是指交际双方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确认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可用语用亲密度(intimacy degree of pragmatic distance)来描述。

语用距离可分为初始语用距离(initial pragmatic distance)和交际语用距离(ongoing pragmatic distance)。

初始语用距离是指交际行为发生之前,交际双方所推定的彼此之间的语用亲密度。

初始语用距离的感知和推断是以发话人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发话人对受话人的他人概念(other-concept)、以及他过去的经验(与目前这个受话人或其他人交往的经验,包括社会文化和情景场合等因素)为依据的。

交际语用距离即是交际双方根据对方的话语所推定的语用距离。

对特定的交际双方而言,初始语用距离是静止的或相对静止的,而交际语用距离是不断变化的。

因此,语用距离与人际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人际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种:①陌生关系(stranger relationship);②工作关系(work relationship);③朋友关系26(friendship;④家庭关系(family relationship);和⑤情爱关系(romantic relationship)。

①陌生关系是指原互不认识的双方构成的交际关系;工作关系是指完成一定工作所构成的一种关系,例如师生、同事、同学、上下级等等关系;朋友关系包含了“知心朋友”、“一般朋友”等交际者称之为“朋友”的所有关系;家庭关系指父女、母子、兄弟姐妹等亲属关系;情爱关系是一种有特别交往的异性关系,例如夫妻、情人等等。

可以看出,人际关系主要与初始语用距离相联系,并极大地影响初始语用距离的推断。

从静态的角度看,有些人际关系在语用距离上比另一些要亲近些,如:“形同陌路”,“我们不仅是同事,还是朋友”,“为朋友两肋插刀”,“手足情深”,“一日夫妻百日恩”等等,都无不说明了这一点。

语用距离和人际关系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在特定的交际行为中,人际关系一般是确定不变的,而语用距离在交际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人际关系通常由社会来确定,而语用距离是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确定的,是可以洽商的。

例如:(1)Wife:Would you help me with the shoppingtoday?Husband:No, I want to watch a ball gameon television.Wife:You never want to do anything withme any more.Husband:Oh, that’s not true.Wife(Becoming upset): I sometimeswonder if you love me any more.(2)甲:我想以朋友的身份劝你几句。

乙:说吧!不管你是以朋友的身份还是以领导的身份说话,我都听着哪!在例(1)中,我们看到,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类型没有改变。

也就是说,在交际之前、①Wilmot(1987:5)把人际关系分为四种,没有包含“陌生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很多场合都需要与陌生人交往,区分人际关系类型时似乎也应该包含陌生关系。

交际之中、交际之后,交际双方都是处于情爱关系类型的夫妻关系之中,交际双方的这种夫妻关系,经过本次交际行为并没有得到改变。

但是,双方的语用亲密度却经历了极大的变化。

我们不妨稍作分析。

在第一轮对话中,妻子使用了“Would you…?”这种表达法,说明这对夫妻虽然属于上文所列五种人际关系中具有最高语用亲密度的关系类型,但他们之间的语用距离并不很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