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涉合作区与自贸区案件审判指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前海法院)的司法保障功能,积极服务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和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以下简称自贸区)的改革探索与创新发展,创建合作区与自贸区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开放有关政策的批复》、《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建设实施方案》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院的审判工作实际,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总体要求】全面把握合作区与自贸区建设对人民法院司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更新司法理念、发挥审判职能、创新审判机制、拓展司法职能、强化司法队伍,满足合作区与自贸区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建设的多元化司法需求;为合作区与自贸区探索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推进贸易方式转变、促进深港澳深度合作、深化金融创新以及实现开放型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第三条【管辖】本指引适用于前海法院依法管辖的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及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辖区内应由基层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商事案件和执行案件,以及深圳市辖区应由基层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
第四条【适用范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涉合作区与自贸区案件:(一)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户籍地、经常居所地、注册地或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位于合作区与自贸区辖区内;(二)标的物位于合作区与自贸区辖区内;(三)产生、变更或者消灭民事关系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合作区与自贸区辖区内;(四)涉及合作区与自贸区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政策有特殊规定的;(五)可以认定为涉合作区与自贸区民商事案件的其他情形。
第五条【专业化审判】根据涉合作区与自贸区案件的类型和特点,设立投资贸易、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知识产权、现代物流、劳动争议等案件的专业化审判团队和专业合议庭。
第六条【审判原则与理念】审理涉合作区与自贸区案件,应坚持以下原则与理念:(一)依法审判的原则,准确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调整实施的决定;(二)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理念,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最大限度地尊重市场主体的意思自治,维护合作区与自贸区内的投资信心,促进产业发展:(三)依法平等保护中外、区内外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原则;(四)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相结合的原则,保障合法交易活动,稳妥审理案件,有效防范风险;(五)审判质量与效率兼顾的原则,在确保审判质量的同时,不断提高涉合作区与自贸区案件的诉讼效率,使当事人合法权益得到及时实现。
第二章涉合作区与自贸区案件的立案、送达与财产保全第七条【立案登记】本院立案登记的第一审民商事案件,诉讼服务中心认为具有本指引第四条规定情形的,应确立案号,并在立案基本信息中勾选“是否涉合作区与自贸区”选项。
第八条【分案】涉合作区与自贸区案件,根据案件类型,分配给相应的专业审判团队或专业合议庭。
其他审判团队在审理中发现,由其审理的案件属于本指引第三条范围的,不再移送给专业审判团队或专业合议庭。
有特殊情形需要移送的,应经分管院长审批。
其他审判团队在审理中应就相关的裁判标准、政策规定与专业审判团队或专业合议庭进行沟通。
第九条【送达】涉合作区与自贸区案件,应根据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诉讼文书电子送达的规定》,优先采用电子送达的方式向当事人送达诉讼文书。
对合作区与自贸区内注册、区外经营的当事人,可以按照其注册登记时备案披露的主要营业地、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的地址进行直接送达或邮寄送达。
对香港当事人,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委托送达民商事司法文书的安排》送达,探索即时网络通讯送达、委托第三方机构送达和执达员送达等送达方式。
第十条【财产或行为保全】当事人申请诉前、诉中保全或仲裁机构提请保全的,由诉讼服务中心或审判团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的相关规定,裁定对被申请人的财产进行保全、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或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由本院保全团队或委托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团队实施。
涉合作区与自贸区案件,当事人没有提出保全申请的,为保证判决执行,维护司法权威,本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
第三章涉合作区与自贸区案件的审理(一)合同案件的审理第十一条【平等保护】合作区与自贸区内市场主体相互之间订立的合同,或合作区与自贸区内市场主体与区外市场主体订立的合同,在法律适用和法律保护上一律平等。
第十二条【市场主体的权利能力】合作区与自贸区的企业在取得营业执照后、在登记的经营范围内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
特定经营范围只对在合作区与自贸区内注册的企业开放的,区外企业不具有相应特定经营范围内的民事权利能力。
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经营范围需要取得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特别许可的,自许可之后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
第十三条【合同效力】对涉合作区与自贸区案件的合同效力,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九条、第十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九条至第十五条的相关规定,谨慎认定合同无效。
在认定合同效力时,应根据合同交易的类型、法律、行政法规的立法目的和行为的严重程度,区分管理性强制性规定和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仅违反管理性强制性规定的,不影响合同效力。
第十四条【新型合同的解释】对于合作区与自贸区内出现的新类型无名合同,应根据公平和诚实信用等民商法基本原则,结合当事人的约定,交易习惯和商业惯例,公平、合理地分配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风险。
第十五条【名实不符合同的解释】对于合作区与自贸区内出现的名实不符的合同,当事人实际约定的权利义务与冠名合同的法律特征不符的,应以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确定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
第十六条【合同约定不明】涉合作区与自贸区案件中合同约定不明的内容,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的规定确定,仍不能确定的,当事人主张应依照双方交易习惯或商业惯例履行的,应当予以支持。
第十七条【交易习惯的适用】涉合作区与自贸区的合同纠纷中,当事人主张交易习惯的,并以交易习惯作为权利依据的,应对该交易习惯的存在承担举证明责任。
交易习惯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七条的规定进行认定。
第十八条【法律适用】对于合作区与自贸区内涉外、涉港澳商事合同纠纷,应正确适用冲突规范确定准据法,最大限度地尊重当事人适用法律的意思自治。
当事人约定适用外国法的,应对该外国法的内容承担举证责任。
外国法律无法查明的,或者该国法律没有规定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二)与金融有关的案件的审理第十九条【审理原则】公正高效审判传统类型金融案件,审慎审理金融创新类金融案件,全力支持金融制度创新,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和国际惯例,依法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安全和交易效率,防范金融风险。
第二十条【审判依据】在审理涉合作区与自贸区金融案件时,除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外,可以参照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金融监管机构出台的涉及合作区与自贸区金融领域的相关规范性文件。
第二十一条【金融创新】合作区与自贸区内的金融机构或专业从事金融服务、贸易的法人进行的金融创新活动,虽然尚无相应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对此作明确规定,但是属于有关主管部门关于推进合作区与自贸区建设的相关规范性文件所准许事项范围的,应在维护金融秩序和保障金融市场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当事人的约定。
第二十二条【互联网金融创新】依法适用金融法律、法规或规章,参照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金融监管机构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对合作区与自贸区内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众筹模式、大数据金融和互联网金融门户等互联网金融创新活动提供相应的司法保障。
审慎认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法性,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预防互联网金融风险和安全隐患,依法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线上商户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签订线上支付服务协议,约定只能用信用卡线上快捷支付出卖实物及实体类商品,商户用信用卡线上快捷支付出卖虚拟商品,属于违反线上支付服务协议约定的行为。
第三方支付公司以违约之诉请求商户赔偿的,其应对第三方支付公司承担违约赔偿责任。
第二十三条【银行业务创新】依法适用金融法律、法规或规章,参照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对合作区与自贸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资本项目兑换、利率市场化和外汇管理等银行业金融创新活动提供相应的司法保障。
对与金融创新相关的交易行为所引发的纠纷,应加大对交易真实性的司法审查力度,有效防范人民币违法套利行为,规范金融市场秩序。
第二十四条【保险业务创新】依法适用金融法律、法规或规章,参照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对合作区与自贸区内保险机构境外投资、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专业保险中介服务等保险业创新活动的开展和保险市场体系的完善提供相应的司法保障。
审慎认定兼有投资性质的健康险的合同效力,公平、合理地界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风险,促进保险市场全面健康发展。
第二十五条【证券业务创新】依法适用金融法律、法规或规章,参照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对境内外证券期货市场的双向投资、境外公司发行人民币债券、设立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专业子公司、开展面向大宗商品和金融衍生品的柜台交易、资产证券化等证券业创新活动提供相应的司法保障。
加强对合作区与自贸区内合格境内外证券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的司法保护,推进证券市场有序发展。
第二十六条【场外股票融资】场外股票融资合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四)、(五)项规定的情形,应当认定为无效合同。
但对于当事人民事责任的裁决,应参考场外股票融资的市场背景、交易特征、亏损因果关系及操作性等因素、并结合合同的约定、当事人履约的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予以综合考虑。
第二十七条【保理业务创新】依法适用金融法律、法规或规章,参照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对合作区与自贸区内的有追索权和无追索权的保理、明保理和暗保理、折扣保理和到期保理提供相应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