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2007-08-22 18:08:19 作者:zhaolixia来源:浏览次数:893 网友评论0条文字大小:【大】【中】【小】评分等级:无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张淑静1,崔艳菊2(1.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2.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基础部河南郑州450002)摘要:乔姆斯基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
他的转换生成理论广为人知。
然而比较鲜为人知的是他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他的转换语法理论塑造了实验心理语言学头十年的研究:他的普遍语法理论丰富了语言习得理论,至今仍有人批追随者。
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不因在于他的语言学理论,还在于他对语言心理学旱期研究的批判,以及他关于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关系的理论。
没有乔如斯基就没有心理语言学今天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乔姆斯基; 转换生成语法; 普遍语法; 心理语言学Abstract: Chomsky is a world famous linguist. His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theory is well known all over the world, What is less well known, however, is his contribu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 His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theory shaped studies in experimental psycholinguistics of the first ten years: his universalgrammar theory enriche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ies and even today has a lot of followers. His contribu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 lies not only in his linguistic theory, but also in his critique of earlier research in 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 and in his ideas abou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nguistics and psychology. Without Chomsky,psycholinguistics would not be so prosperous.Key words: Chomsky;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grammar; universal grammar; psycholinguistics.0. 引言众所周知,乔姆斯基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同时他还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
他的语言学著作不仅在语言学界引起了一场革命,而且对现代认知科学的其他领域如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逻辑学、计理语言学的贡献:他的转换语法理论塑造了实验心理语言学头十年的研究:他的普遍语法理论丰富了语言习得理论,至今仍有人批追随者。
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语言学理论,还在于他对语言心理学早期研究的批判,以及他关于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关系的理论。
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乔姆斯基就没有心理语言学今人的繁荣发展。
1.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与心理语言学1.1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模型里:50年代的SS (Syntactic Structure)模型,70年代的ST (Standard Theory)模型,70年代的EST(Extended Standard Theory)模型•8O年代的GB( Government/Binding)模型和90年代后的MP(Minimalist Programme)模型。
其中又对心理语言学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前期思想。
这主要体现在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影响最人的两本书中:他于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和1965年出版的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
这一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语言模式时期,或语言理论的逻辑结构时期。
这一阶段以《句法结构》的出版为标志。
2)标准理论时期。
这一阶段则以《句法理论的若千问题》的出版为标志。
3)扩充的标准理论时期。
这一时期始于1970年。
这时,转换理论的鼎盛时期已经结束了。
在句法结构》一书中,他提出了一组短语结构规则(phrase-structure rule,简称PS rule)。
短语结构规则规定,1)一个复杂的表达方式是由一个或多个别的表达方式(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单词)构成的。
2)短语结构规则的右侧的项目是以一定的顺序出现的。
下面是英语的一些短语结构规则:S→NP Sentence→Noun Phrase Verb PhraseNP→DET N Noun Phrase→Determiner NounVP→V Verb Phrase→VerbVP→V NP Verb Phrase→Verb Noun Phrase运用这些规则可以生成无数个合乎语法的句子。
乔姆斯基认为,这种短语结构分析不仅再现了人们关于词在句中的组合的自‘觉而且也解释了大量的句法现象。
但是同时乔姆斯基也发现,仅短语结构规则还不足以解释英语句法。
例如下列句子:1) Sincerity frightens John.2) John is frightened by sincerity.3) John frightens sincerity.4) Sincerity is frightened by John.在这此句子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如果主动句中的自接宾语必须是有生命的(如句1),那么被动句的主语也必须是有生命的(如句2):如果主动句反常(如句3),那么被动句也必定反常(如句4).乔姆斯基发现,完整的句子,而不是短语,之间存在着一种句法关系。
而短语结构规则不能解释这种关系。
于是‘他又提出一种新的句法规则:转换规则(transformational rule) .转换规则规定了从一个句子到另一个句子的变化规则。
乔姆斯基的标准语法理论包括三人部分:句法、语义和语音。
其中句法是最重要的,它把语音和语义联系起来。
标准语法理论还强调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区别。
深层结构决定句子的意义,表层结构决定句子的实际发音。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由转换规则来实现的。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理论可分为吾遍语法( universal Grammar; U G)和具体语法(grammar of particular languages)。
普遍语法是一套适合于所有语言的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可以定义出哪一种语言是人类可能的语言。
普遍语法是与生俱来的,是人脑生下来时的初始状态。
每一个儿童生下来就懂得普遍语法,所以才能毫无困难地、迅速地习得母语。
他需要习得的仅是某一具体语言的语法。
乔姆斯基强调普遍语法的同时并不否认后人语言环境的作用。
1.2对实验心理语言学的影响1.2.1短语结构规则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认为,短语结构规则是句法的主要规则,句子是以短语为其结构单位生成的。
那么人的语言使用是否遵循这一规则呢?也就是说,这一语言规则有没有心理现实性(psychological reality)呢? 60年代的心理语言学的大量研究主要是来验证语言规则的心理现实性的。
学者们首先需要证明的是句法结构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
M filler & Isard ( 1963)在他们的实验中,向受试撤示三种刺激:1)正常的句子(Bears steal honey from the hive. ) ; 2)语义上异常但符合语法的句子(Accidents carry honey between the houses.):3)随机的字符串(On trains hive elephants the simplify.),并要求受试回述。
结果表明1)类句子回述得最好,2)类句子次之,3)类最差。
这说明受试在理解语言时使用了句法结构。
学者们进一步验证短语/结构成分(constituent)是理解句子的结构的单位. . Johnson ( 1965)向受试显示一些句子后要求他们回述,并检查错误的分布情况。
他发现,错误主要发生在主要语法的一位间,而不是语法单位内。
比如The tall boy saved the dying woman 一句,受试往往容易忘记boy后面的词,而不是tall后面的词。
这表明人们是把The tall boy作为一个结构单位来处理的。
Graf & Torrey (1966)一行一行地向受试显示一段话。
然后对受试进行理解测试。
向其中一组受试显示的段落,每一行的结尾正好是结构成分的分界线(如A)。
向另一组受试显示的段落,每一行的结尾是结构成分的中间(如B)A BDuring the World War II, During the World War Even the fantastic schemes II, Even the fantastic Received consideration schemes received If they gave promise consideration If theygaveOf shortening the conflict. Promise of shorteningtheConflict.结果表明,A组的成绩比B组的好(见wood,1974)。
由此可见,划分结构成分有助于理解。
Fodor & sever(1965)的实验(click location experiment)要求受试一只耳朵听一个句子, 另一只耳朵听到一声”咔哒”声。
然后要求受试写出听到的句子并标出咔哒声的位置。
他们发现,受试所报告的咔哒声总是比实际情况更靠近语言上规定的边界点(syntacticboundaries)。
这表明结构成分是言语听辨的的单位。
Fodor,Bever和Garrett通过各种合作,就句法规则的心理现实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Fodor and Bever. 1965; Garrett. Bever and Fodor, 1966; sever, Lackner and Kirk, 1969)。
他们得出结论:分句是语言处理的主要分界点。
1.2.2转换规则学者们也做了大量实验以验证转换规则的心理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