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发展的人文审视丁利娟3110103805摘要:医学源于本能,又高于本能。
在人类追求健康长寿的过程中,医学无疑扮演着上帝的角色。
大多数分类系统把医学归为自然科学,但这并不意味着医学仅仅是一种技术。
从医学人文的发展来看,医学也是一门艺术。
医学不止修复病患肉体的创伤,同时,它也照顾人类的感受和心灵。
在医学人文的发展上,我国的工作做得明显不如西方国家。
面对人文精神的缺失,我们应该向西方学习,致力于医学人文学的兴起。
关键词:医学发展,人文,医学人文学Abstract:Medicine arouses from instincts and it is above instincts.On the course of pursuing health,there is no doubt that medicine plays the role of God.A lot of classification systems put medicine into science,which does not mean medicine is a pure technique.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Humanities,medicine is absolutely a sort of art.Medicine not merely restores traumas,at the same time,it cares about people’s hearts and their feelings.We should admit that western countries did a far better job on Medical Humanities. We should bare the responsibility to learn from them,hammering at the rise of Medical Humanities and making up for the loss of humanistic spirits.Key words: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humanities,Medical Humanities人类自群居以来,就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且永不止息的抗争运动,即与疾病的抗争。
一开始,当一种疾病暴发时人类往往只能大范围地感染和死亡,丝毫没有与之对抗的能力。
医学的萌芽无疑是一道曙光,在疾病的黑暗世界里撒满希望。
医学在远古时代就已诞生,那时没有文字记载,我们只能从神话传说和极其有限的考古发现中获得一些信息。
古希腊手执蛇杖的医神Aesculapius,古代中国尝尽百草的神农氏,制九针的伏羲,被称为医学之祖的黄帝等等,美好的传说折射出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渴望。
由此可见,医学的起源与发展是最伟大的福音书。
医学因人而生,因人而发展,如果把医学的发展比作黄钟大吕,人文主义的发展就是其中最曼妙的一条旋律。
麻醉术的发明结束了做外科手术犹如过鬼门关的梦魇,极大地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在手术中实施麻醉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体现的是医者对病人感觉的关心,反映了医者的人文关怀。
麻醉术发明前后的医学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之前,医学是一门技术,而之后,医学逐渐成为一门技艺。
防腐消毒法的发明也是一大福音。
匈牙利产科医生Semmelweis观察分析维也纳综合医院产科感染率高的原因后,于1846年倡导检查病人前医生必须先用漂白粉液洗手。
仅仅是多了一步洗手的操作,就使得产科死亡率从原先的18%下降到1%,这便是消毒法的意义所在。
本例中该医院产褥热死亡率高的原因是医学生刚做完尸体解剖就给产妇接生,于是难免把尸体上的毒素或有害微生物带给产妇。
我们可以说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消毒的意识,但对于解剖和接生两个过程之间不洗手的现象,不能仅仅理解为时间的紧迫或不拘小节的表现,这其实是对产妇的不尊重,对生命的不尊重,是缺乏医德的行为。
在这些不洗手的医学生的潜意识里,躺在病床上的尸体和产妇是一样的,他们只要把尸体肢解或者从产妇体内挖出一块肉就算圆满完成任务,没有其它的顾忌。
这种意识是根深蒂固的,这就是为什么Semmelweis提出用产褥热死亡率高的原因后遭到许多同行的排挤,受到攻击和迫害。
许多年轻的医疗技术也对医学发展的人文关怀做出了贡献,内窥镜的发明和发展就是一例。
希波克拉底曾描述过一种“直肠诊视器”,庞贝遗址中曾发现内窥镜的原型,这表明人类很早以前就有了发明内窥镜的愿望。
但由于材料和技术等种种原因的限制,内窥镜技术在古代一直发展缓慢。
内窥镜的真正发展还是起于近代,它经历了硬管式内窥镜、半可屈式内窥镜、纤维内窥镜、超声与电子内窥镜等阶段,现在甚至有胶囊内窥镜的技术。
内窥镜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种技术的不断革新过程,我们发现它越来越懂得照顾病人的感受。
由于内脏器官多存在解剖上的生理弯曲,硬质的管子在其中穿行的过程对病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同时,硬管还可能对组织器官造成伤害,是使病人“病上加伤”。
半可屈式内窥镜的情况有所改善,它把远端设计为软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但这样的改进明显是不够的。
纤维内窥镜实现了完全的软质,而且使得可检查的范围大大增加,同样它减轻了病人的部分痛苦,但当它伸入食道和胃时,病人仍然会感到翻江倒海的难受。
这一切在胶囊内窥镜这里告一段落。
顾名思义,胶囊内窥镜的形状就像一颗胶囊,它的直径为12毫米,长28毫米,非常易于吞服。
胶囊内窥镜在人体肠道的蠕动作用下顺着消化道向下运动,同时不断将获得的图像传出体外。
整个过程病人不会有任何异样的感觉,甚至可以边接受检查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一种医疗技术要普及,必须把人们的感受考虑在内。
相信随着胶囊内窥镜制造成本的降低,它也会成为一种普及的技术。
对医学发展的人文主义关怀的探讨可以延伸到现在的医学人文学科的发展。
在我国,医学人文学的发展几乎与改革开放是同步的,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曾经历过一个发展高潮,而此后由于种种原因进入停滞阶段。
深入思考近几年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原因,与医学人文学发展的受阻不无联系。
有人把2011年最受关注的焦点排了一下位次,结果医疗问题仅次于物价。
这里的医疗,已不是看病难、看病贵这些传统热点,而被取代之以医患关系。
回首这几年的医患纠纷,可谓风风雨雨,打人、砍人已见怪不怪,还有八毛门、录音门、弃婴门等。
南海弃婴门事件震惊全国,医患关系这架微妙的天平终于出现了毋庸置疑的一边倒,顿时群情哗然,一片指责!不得不承认,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弃婴门”事件格外刺激神经。
医院不仅违规助产,而且轻率判断新生儿为死婴将其弃于厕所,半小时后家属发现孩子居然还是活的,当事医护人员是何等的失职和失德!医患关系的紧张,医护人员和病患都有责任。
病人固然应该信任医生,但更重要的是医生要有职业操守和做人的准则。
医学人文学正是一门教授职业道德的学科,它以医学伦理学为核心,以人类社会、人类文化的视角,从总体上研究医学与人类社会和文化的互动。
医学人文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彰显医学人文价值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遗憾的是,在我国医学生的教育中,医学人文学并不是一门必修课,而是作为冷门选修课而形同虚设。
大多数人都忽视了这一学科具有的引导学生逐步树立人文精神,正确理解医学目的,建立正确的医学观,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
与中国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对医学人文学科发展的重视程度明显要高。
19世纪末,为了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美国医学会指派教师Abraham Flexner对加拿大和美国的医学院校进行调查并提出报告。
报告强有力地支持美国的医学教育改革,但报告明显得把医学教育的发展引向了科学。
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生物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崭新的医患关系模式提出了种种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医学人文学才渐渐兴起。
现代医学服务的本质、医疗的过程及其在一个新时代的责任也在要求医生重新思考医学的目的,探索如何承担历史使命。
1984年,美国医学院协会在《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中指出,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学生在医学生涯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
英国在《明天的医生》报告中也提出,医学教育和实践中药加入更多的社会人文课程,以达到医学人文与医学自然科学的互相渗透。
而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大会发布的《爱丁堡宣言》更加鲜明地阐发了医学人文学科的必要性。
它宣称“病人理当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注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
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Edmund Pelligrino博士开始呼吁把完整的人文学教育重新纳入到医学教育中来。
1967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立了完备的医学人文系。
此后,西方国家医学人文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比较而言,我国对医学人文学的重视度和课程设置明显弱于西方。
当西方国家的医学人文学方兴未艾时,我国亦开始在各医学院校开设相关课程,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目标和核心课程也不明确。
另外,就本学科课时在医学教育课时的比重来说,美国、德国达20%~25%,英国、日本约10%~15%,而我国仅为8%左右,教学形式也相对传统单一。
硬件设施上的缺陷是容易弥补的,关键是思想认识的提升。
西方科学哲学的四巨头之一——费耶阿本德认为西方霸权主义和科学沙文主义正在削弱医学的多样性。
如果我们还不对医学人文学引起重视,那么我们的医学也难免会沦为一种纯粹的技术,成为科学的附庸。
当前,医学人文思想应该充分体现在医学教学、医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执业实践中。
在毕业后临床培训一次性讲座远远不足以为一种有效的人文教育模式,在临床背景下开展全面和持续的医学人文教育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1.吕平,刘芳,吕坤章,戚昭恩《内窥镜发展史》2.李志平《中西医学史》3.王亚峰《医学人文学导论》4.陈晓阳,曹永福《论人文医学的兴起于医学人文教育》5.金祥雷,聂素滨,于双成《发达国家医学人文课程与人文教育》6.王一方《给医学注入人文精神》(《人民日报》,1998-12-03)7.樊民胜《迎接医学人文学科发展的春天》(《医学与哲学》,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