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

浅谈中日文化交流
10120170146马红福
起初,我对日本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樱花和动漫的层面,但通过这学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的学习,在老师的积极教学与耐心指导下我对中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本来想写一篇关于我家乡和日本相关的文章,但是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

后来想想也正常,宁夏算是一个较为落后的省,处在内陆,经济也欠发达,与日本没有太多的交集也是可以理解的。

就说二战,那个时候的日本军队都没有达到宁夏,近代的交流也就不多了。

宁夏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很有限,我只是找到了宁夏大学与日本岛根大学开展合作交流的一篇文章。

实在没办法下笔,所以本文只能从一个宏观的角度简要谈谈中日文化交流。

我知道这个题目非常大,文化包罗万象,牵扯的东西也特别多,我自然是不能详尽的论述,所以只能是泛泛而谈,用词不当之处请谅解。

在一学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学习当中我不仅深刻地明白了中日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还进一步地认识到了文化交流也会带来的社会影响。

同时我也发现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据史书记载:两国间的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

两国有文字记载的文化交流,也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如公元前周秦时代的《山海经》、公元三世纪的《三国志》等都有明确的记载。

下面就我所了解的中日文化交流做以下阐述。

一、中国文化输入日本
在古代时期,中国的经济相对发达,所以中日文化交流的趋势则主要是中国文化向日本输入。

日本的弥生文化就是日本吸收了中国和朝鲜的文化形成的。

关于日本文化传入,大致有三条路线。

第一条是从西伯利亚经过北海道到达日本的北方通道;一条是由朝鲜半岛经过对马海峡到达九州的朝鲜通道;一条是中国东海岸南下九州的东海通道。

中日文化交流之初,中国的许多移民迁居日本,他们最初只是传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日本列岛的生产力发展,逐渐由以采集、狩猎、捕捞等
生产方式为主进化到以种植水稻等农耕生产方式为主。

从此稻米便成了日本人的主要粮食,同时它也是日本社会历史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不仅如此,铁器、青铜器在日本列岛的出现并投入使用,大大加强了开垦荒地、修建沟渠、构筑水田等方面的能力,极大的推动了日本列岛生产力的发展。

这就说明当时中国移民给日本的生产技术方面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而在隋唐时期,由于那时的经济文化繁荣强盛,中日文化交流出现了高潮。

当时的日本人对于汉文学非常重视,当时中国的诗歌,比如白居易的诗就深受日本人的喜欢,可以说白居易在古代日本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可能是白诗通俗易懂吧,日本人容易研读。

隋唐的中国国力强盛,经济发达,从而希望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这就为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日后的交流则更显得频繁而重要。

对于日本来说,学习吸收中国的相对本国来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济成果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于是他们更加积极的希望与中国建立各种关系。

于是他们就派遣大量的留学生以及遣唐使等到中国学习技术和文化。

由于当时当时中国对于日本的留学生的政策比较好,以至于他们在中国居留相当长的时间,多在十几年以上,这就使得他们能更好的学习中国的文化,那么回国后就能为自己的国家出力。

司马迁《史记》中有徐福出海的记载,当时徐福东渡的故事已经广泛流传于中日民间,甚至把他当做中日文化交流的象征①。

后来就有了使节的往来,如:留学生,学问僧等。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除了贸易往来,还有僧侣的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两国的文化交流。

这时候他们传播的层面已由生产技术到经济、文化交流并举。

可见中国人的进入使得日本的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中国文化输入日本主要是古代,到了近代,日本开始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中国的关系也趋于恶化,最后发生了战争。

虽然战争是最为直接的文化交流,但是战争基本都是一种暴力文化交流,带有强迫性,所以这里不做赘述。

二、中国向日本的学习
中国向日本的文化学习大多出现在明清晚期和民国初年,这个时期,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冲击,使得中国民众在很大程度上害怕与外国人交往,最终导致闭关锁国的现象发生。

可与此同时,日本在受到西方列强冲击的同时,通过
①摘自张明、于井尧的《中外文化交流史》
明治维新,走上了民族独立和资本主义化的道路。

1871年,日本与清政府签订了《中日修好条约》,把中日关系推上了以条约为基础的新阶段,于是两国开始互设公使馆、领事馆,互派外交官长驻,为彼此间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②当时,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由此,中国人感到耻辱,不再以天国自居,开始醒悟并学习研究日本。

于是派遣大批学生去日本留学,去学习他们的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

回国后,同样为国出力。

魏源的《海国图志》一书就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学习的成果,它就指明了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原因以及如何向西方学习等内容。

有史书这样记载:1862年(中国同治元年,日本文久二年)6月13日上午,一艘漆着“千岁丸”船名的日本商船,驶进了黄埔江,停泊在上海港码头。

这是自从日本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禁止日本船航行中国二百多年来,日本官方正式派遣来华的第一艘日本船,也是日本开国以后企图打开中日关系的初次尝试。

可以说,千岁丸的上海之行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是一件具有开创性历史意义的大事。

由此可以得出,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样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就说明,中日文化的交流并不一方的努力成果,而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双方各取所需的结果。

三、我认识的中日文化交流
通过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的了解,我们可以得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化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的,文化的交流不仅可以促进本国的文化发展,更能促进两国文化的交织、互相渗透、彼此学习进步。

如今和服的流传,樱花的栽种,无不在说明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强调中日两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并不是要让我们忘记历史,忘记曾经日本对我国所造成的伤害,而是要正确地对待历史和文化。

文化本身是没有错的,我们学习和吸收的只是日本的先进文化,而不是他们那些糟粕的东西。

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为了持久的和平,加深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我想只要两国保持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相信中日文化交流会越来越丰富多彩。

更重要的是能够和睦友好的相处。

②摘自张明、于井尧的《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日文化的交流不管是古代的睦邻友好交流,还是近代的暴力战争交流,都已经成为历史,我们要做的是在以后得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友好和谐。

然而,近年来。

日本不断修改历史,甚至敌视中国。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认为朝鲜半岛视为大陆哺育日本的乳房,80年代后日本视大陆为手臂,到现在则成了大陆伸向日本的匕首。

日本的学生教材也是不断地删减古代的友好文化交流,加大了关于战争相关的内容。

这一段时间关于钓鱼岛等问题和中国的关系紧张起来,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发生暴力文化交流—战争,那么中日文化的交流将会陷入冰点,这对于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虽然说,政治对于文化的交流影响非常大,古代的中日文化交流更多的是政治上的,日本是中国朝贡体系的一部分,经济文化则是次要的。

但是政治却是深刻的影响着文化的交流,我希望中日文化交流不要被政治绑架了,我希望我日文化依然是睦邻友好的交流,而不是暴力交流。

有一首歌《后来》就是日本最早唱出来的,但是我们是翻译了重新唱的,但是中国人依然非常喜欢,就像唐代白居易的诗,日本人也非常喜欢一样。

我只愿后来的中日文化交流是睦邻友好的,仅此而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