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一直就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得益于这优势,两国的交流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日本人称“中国は日本の文化の母国である。
”但是中日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背景和环境,所以两国之间还是存在很多的差异,现在就其文化方面的差异浅谈一二。
语言
问候:在很多日剧中可以发现,日本人问候的方式是不同的。
上午10点之前是”おはよう”,10点之后到晚上是”こんにちは”,晚上是”こんばんは”,过年的问候要分年前(どうぞよいお年をお迎えください)和年后(あけまして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
面对不同的人还要分敬体和简体,尊敬和简化的程度也有不同。
其复杂程度可见一斑。
而中国则不一样,问好的话一般“你好”“新年好“就足够了。
这源于两国对礼文化的不同继承与发展。
相比中国,日本宁愿麻烦一些也不要删减,这和日本人的严谨是分不开的。
脏话:不得不说,日本语言的干净程度在所有语言中是名列前茅的。
据我所看的日剧和日本动漫来看,日语骂人最狠的是できそこない----废物,ちくしょう---畜生,大多数是ちほう---白痴。
这些和中国的各种骂是完全无法相比的。
这大概也和日本对传统礼文化的推崇有关。
拒绝:相对中国人的直接,日本人则是十分的含蓄和暧昧的。
一般日本人是不会直接说“不”,而是说”这个~”“有点~”“让我想想~”之类,他们认为当面拒绝别人是不礼貌的,采用这种含蓄和暧昧,给对方留了面子,也为自己留了后路。
但是有好处的同时,也有麻烦,在和外国人交流时,这种暧昧带来了一些沟通上的障碍。
道歉:日本人很习惯与说对不起,一遇到事,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对方的错,都会不住的说”すみません”,这似乎已经成为日本人的习惯。
但是中国人把错误分的很清楚,一般在确定是自己的错后,才会道歉。
聊天:在中国,一般聊天的内容不会涉及性,因为中国人在这方面还是很保守的。
但是日本的性观念很开放,从聊天中就可以看出来。
在聊天,特别是男性之间聊天时,他们的话题很容易就牵扯到男女方面,一点都不避讳,在中国人眼中,这实在是不能接受。
日常生活习惯
ただいま:这也许是最常听见的日语之一了。
日本人回家的第一句话是“ただいま”,即使家里没有人,他们还是会说这句话。
但是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
我觉得ただいま这个习惯是很好的。
《弟子规》中有“出必告,反必面”的教导,一句“ただいま”算是“反必面”了,让家人安心的同时,又何尝不是让自己安心呢?---“我回来了”
友情提示:看日本动漫时,画面角落中不时出来的友情提醒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比如“テレビアニメを見るときは、へやをあかるくしてちかずきないようにしてみてくださ
いね”之类,虽然很简单,但是让看动漫的人心中很温暖。
日本人的细心与体贴由此可以看出来。
国产影视作品这类话语则是比较罕见的。
在发邮件这一点上,也可以体现日本人的体贴,有时日本人会在邮件的末尾写上不用回信,因为他们觉得信件内容不是很重要,担心对方回信会浪费时间。
而中国人则是习惯回邮件,表示已收到。
影视作品的长度:日剧一般很短,11集左右就结束了,但是动漫很长,像柯南,火影,海贼这类,已经5,600百集了,还没有完结。
但是在中国是相反的,电视剧20,50集的比较多,也有上百的,动画大多30集以下。
这和不同类型的作品的地位有关。
在日本,动漫在国际和国内占的市场份额比日剧大,自然在的动漫上花的功夫就多一些,并且日本人做事很利落,对于大部分关于日常琐事的电视剧就简单为上,中国的电视剧战争片,时代剧比较多,需要的篇幅就相应的大了一些。
饮食:在动漫《棋魂》的宴会上,发现了很多于中国相比的不同之处。
形式上比较明显的差异是信号词。
他们在开饭前和吃饭后会说“いただきます”和“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在我们没有那种习惯。
饮食的内容方面差异更大。
日
本料理的最大特点是生鲜海味。
最大的原因是日本是个岛国,四周环海,并且位于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北海道渔场之内,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并且,日本国土面积狭小,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畜牧养殖,因此日本料理主要的是食物是鱼。
料理的味道以清淡为主,少油。
这个习惯的原因与中国有关。
中国谚语“粗枝大叶害死人”在日本的解释是“油断大敌”,就是说没有油就会大祸临头。
为此日本人决定要惜油省油,不用或者少用油做菜,久而久之发展为以清淡为主的菜肴。
至于“生”,日本人主张尽可能保留材料的原汁原味,选择最不破坏食物天然味道的不做多的加工,生食。
而在中国,有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享称为“八大菜系”。
烹调技法常用的有:炒、爆、炸、烹、溜、煎、贴、烩、扒、烧、炖、焖、氽、煮、酱、卤、蒸、烤、拌、炝、熏,以及甜菜的拔丝、蜜汁、挂霜等。
种类繁多,制作复杂,与日本料理相比,中国菜是极繁,日本是极简了。
在菜的外观上,日本料理更精致。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日本料理讲究“色,形,味”.有人说日本菜是用眼睛来吃的。
的确,美丽的外形是一场视觉盛宴。
整个餐桌洋溢着含蓄内敛却让人无法忽视的美。
另外,日本人很珍惜粮食,碗里的饭菜一定会吃的干干净净的,中国人则喜欢剩一点,表示饭菜很好吃,都吃不下了。
有一次和千叶大学在一家不怎么样
的餐馆吃饭,我们中国人觉得难吃,都有剩。
但是留学生把饭菜吃的很干净,虽然事后她们说饭菜的确不怎么合口味。
送礼:送礼物给日本人可以说很简单,也可以说很复杂。
日本人并不重视礼物的贵重程度,只是代表着一种心意。
甚至一块手帕,一条毛巾也可以当做礼物送出。
但是规矩也很多,成双作对的礼物被认为是好运的兆头,礼物内容一般是对主人毫无用途的礼品,因为收礼的人可转送给别人,那个人还可以再转送给第三者等,接送礼物要双手,不当面打开礼物,当接受礼物后,再一次见到送礼的人一定会提及礼物的事并表示感谢。
任何东西不要送四件的,因为日文中的“四”字发音与“死”字相同。
也送忌送梳子,因为梳子的发音与死相近。
这些规矩和中国的禁忌有相似之处。
我认为最大的不同在于接受者的回礼。
有个中国人记叙道,刚搬到日本,为显示友好,给邻居送了小礼物,本来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没想到没一会儿,那个邻居又回送他了礼物。
这让他很吃惊很尴尬。
在中国,当别人送你礼物后,是不能再很短的时间立即会一个礼物的,否则会让对方觉得你不想与他有来往,急着还人情就互不相干了。
但在日本心中,他们是很不愿欠着别人的,特别是不熟悉的人。
因此有这样一个说法;折磨一个日本人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欠着你。
手势:在日剧《nana》中,小川奈奈在拜托别人的时候,习惯合掌放在胸前,这样很像在中国古代史的祈祷;中国人则是双手握拳,左手包裹右手,中国人这种和古代的人行礼的方式有一定渊源,也很像西方式的祈祷。
乘车:在日本影视作品中,有很多主角边看时间边往前奔跑的情况,他们是要去赶公交或是电车。
在中国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中国的公交没有时刻表,公交是隔段时间发一次,发车时间有很大的机动性。
在日本,公交到站台的时间是固定的,这也就导致有日本人掐着时间赶公交。
另外,因为发车时间的精确固定,可能晚几秒就会错过,为了给赶车的人提供方便,车站附近的楼梯,电梯之类的通行工具,不赶车的人往往会尽量靠左边走,往左边站,把右边留给跑着赶时间的人。
这体现了日本人的严谨和很会为别人着想的品质。
在一个中国人的东京生活记录中,一开始他很奇怪那些跑着赶车的人,照中国的情况看,车晚点是很正常的,乘客晚一点也没关系,甚至为了能多拉客,车司机会停车等着但是当他因为几秒的耽误而错过车的之后,他也加入了跑着赶车一族。
加班:日本是个很喜欢加班的国家,并且有很多是员工自己主动要求的。
原来以为只是电视剧而已,但最后一查证,发现日本正是这种情况。
加班并不会有额外的工资,有耗神
耗力,为什么日本人如次热衷于加班?日本主张家族式管理制度,实行终身雇佣制,企业常常被称做“会社”,会社就是大家赖以生存的社团,与很多员工一家子好几代都在同一家公司上班,这样一来,公司在日本员工眼中,和家是一样的。
为了让自己的家更加繁荣富有和谐,作为家庭一员的社员是很愿意加班的。
在中国则不是这样的制度,家和公司在中国人眼中是两个东西,在没有利益的情况下,没有人愿意主动加班。
随着交通工具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各国的距离愈来愈近,跨国交流愈来愈频繁,作为邻邦的中国和日本,虽然因为历史原因大范围的交流并没有理应上的那么多,但是还是不可避免的,随着时代的浪潮,有了很多的交流。
而作为日语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多多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增进两国之间的友谊。
通过对两国的文化差异的比较,更好的理解对方的文化,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日本万象》蔡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日本风物》蔡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生活中的日本:解读中日文化之差异》王敏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综合日语第一,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