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宣肺法治疗功能性便秘98例刘明月广元市人民医院(四川广元628000)提要:采用中医补气宣肺法治疗功能性便秘98例,与中成药一清胶囊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认为补气宣肺治疗习惯性便秘疗效甚佳。
特别适用于产妇、病后体弱及中老年人等功能性原因引起的便秘患者。
关键词:便秘 中医疗法 补气宣肺 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欲大便而坚涩不畅的一种病症。
笔者从1998年10月至2002年12月4日中采用补气宣肺治疗习惯性便秘98例,经与对照组37例比较,其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共135例,男47例,女88例;发病年龄大多在15~65岁之间,以30~50岁最为多见;病程2~10年,排便间隔2~7天左右。
弛缓型(其主要表现为便意淡漠,腹部不适,排粪困难,食欲较差,倦怠乏力,舌苔黄腻为特征)86例,痉挛型(多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致肠蠕动异常。
最为常见的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腹部不适及左下腹隐痛,情绪烦躁,最常见于慢性结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等)19例,直肠型(患者以肛门下坠排便困难,疼痛带血或滴血为主症。
此型多合并直肠炎、肛裂、内痔、直肠粘膜下脱、肛管括约肌乏力等) 20例。
治疗组98例,对照组37例,两组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病情、病程和排粪间隔时间均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治疗组以黄芪汤(黄芪、火麻仁、陈皮、白蜜)为主方加党参、白术、麻黄、生石膏、杏仁、生地、当归、桃仁、麦冬、甘草。
1日1剂,分3次煎服,1周为一疗程。
对照组服中成药一清胶囊,每日3次,每次2粒,1周为一疗程。
3 疗效观察疗效评定标准:近期治愈:排便无不适,每日1次,软便,患者食欲增加,精神好,停药2周后大便通畅正常。
显效:服药1周后每日排便1次,软便,排便无不适。
好转:在显效指标中达到1—2项者。
无效:服药1周后仍然便秘无改变。
两组对照疗效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例(%)〕近期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治疗组9867(68)28(29)3(3)0对照组376(16)21(57)10(27)2(5)4 典型病例例1:患者王××,女,53岁,于1998年11月15日就诊。
5年前开始出现便秘,间隔2~5天1次,有便意临厕努挣汗出,乏力,短气,便后疲乏,有时大便并不干结,面色 白,神疲气怯,舌质淡嫩、苔薄,脉虚。
诊为肺脾气虚。
拟方:黄芪、火麻仁各20g,白术、党参、麦冬各15g,当归、陈皮、杏仁各10g,甘草5g,1日1剂,分3次煎服,每次服药时加白蜜20g。
治疗3天后上述症状好转,连续服药1周,患者排便正常,乏力、气短等症状好转,随访1年排便正常。
例2:患者张××,男,62岁,于1999年3月5日就诊。
心悸,气喘,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舌质淡,脉细涩。
诊为气血两虚。
拟方:黄芪、党参、生地、麦冬各15g,当归、杏仁各10g,麻黄6g,生石膏、火麻仁各20g,甘草5g。
1日1剂,分3次煎服。
服药2剂后大便通畅,服药1周后上述症状好转,排便正常。
例31患者陈××,女,28岁,于2001年8月10日就诊,产后18天,3年前开始出现习惯性便秘,2~5天1次大便,干结难排,目前患者面色 白,排便时汗出、乏力、气短。
舌质紫、有瘀点,苔白,脉细弦。
诊为产后血虚挟血瘀。
拟方:黄芪、火麻仁各20g,当归、陈皮各10g,桃仁、生地、党参、白术、赤芍各15g,甘草5g,每次服药时加白蜜20g。
每天1剂,分3次煎服。
服药治疗3天后排便基本正常。
治疗1周后上述症状好转,排便正常,随访1年排便无异常。
5 讨 论祖国医学认为,便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其主要由燥热内结,情志失调,气机郁滞,气血两虚,下元亏损。
在临床上应根据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分辨虚实论治。
实证为热结气滞。
虚证即有气虚、血虚和阳虚。
较长时间的便秘患者多由气血两虚,阴伤所致,并以虚中挟实的便秘更为多见。
如脾肺气虚亦可致脏腑功能减退,气机升降失调可致太阴阳明经气化不足,脾胃之气升降阻滞引发的气机失调,宣降失职,肺气不得下达,大肠经络之气失于宣通,水谷津液不能肃降向下布散大肠,大肠失调,肠道即燥热内生,糟粕滞留而传导不利,因而产生大便秘结。
根据诸2004年第22卷第11期四 川 中 医Vol122,No111,2004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51 气者皆属于肺的理论,故用党参、黄芪、甘草、白术以补脾气、益肺气、培土生金以滋养肺脏;再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麦冬辛凉宣泄清肃肺气,有助于大肠经络之气宣通使传导功能恢复;生地配当归滋阴养血,由于气虚血流缓慢多有瘀滞,故配桃仁、当归、陈皮养血、活血、通络行气以气机流通并有润肠通便之功;火麻仁加白蜜滋润多脂,润燥滑肠以防生津不足。
诸药合用,共奏补气生血、宣肺通便之功效。
此疗法通便作用明显,疗效持久可靠,最为适用于中老年及病后体弱、妇女产后等功能性原因引起的便秘最理想的治疗方法。
(收稿日期 2004-07-20)用雷少逸清宣温化法治湿温久烧不退20例朱晓青四川省第五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31)提要:用清代温病学家雷少逸清宣温化法治疗湿温久烧不退,以其基本方化裁,临床疗效可靠。
关键词:湿温 发热 清宣温化法 雷少逸 湿温发热为夏秋季节常见病之一,在临床上常表现为久烧不退,缠绵难愈,甚而内陷逆传,痉厥昏狂,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笔者学习了雷少逸治疗湿温病所拟清宣温化法,颇受启发,多年来使用此法治疗此类久烧不退之疾病,运用其基本方获得满意疗效,特推荐于同道以供验证。
1 一般资料共观察病例20例,均为门诊病人。
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5~70岁;病程7~14天;体温在3710℃至40℃之间,所有病例发生时间在每年7月至10月,血象分析多为正常,均符合湿温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基本方:陈皮、法夏、杏仁、荷叶各10g,茯苓、瓜蒌、佩兰各15g,连翘20g,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日3次。
加减法:热盛于湿者:基本方基础上酌加石膏30g,青蒿20g或蒲公英20g;湿盛于热者:基本方基础上酌加厚朴15g,滑石20g,通草10g或藿香15g。
3 治疗结果发热及伴随症状消失为临床痊愈。
本组均痊愈,服药最少1剂,最多不超过5剂。
4 典型病例例1:祝某某,女,36岁,因感冒失治后,寒热似疟。
经西医治疗后,现午后发烧,最高达3816℃,约半月不退,口干不欲饮,烦躁、汗多、胸闷,舌苔黄腻,脉数。
辨证为湿温(湿重于热),治宜清热解毒,温宣化湿。
拟用清宣温化法治疗。
处方:连翘、滑石各20g,杏仁、瓜蒌、茯苓、佩兰、法夏、厚朴、淡竹叶、荷叶各15g,陈皮10g。
仅服两剂后烧退即愈。
例2:彭某某,男,20岁,因外感食滞以致发烧、胃胀,自服阿斯匹林,病势更甚。
高烧41度,予输液及口服抗生素,经4天治疗后高烧已退,但现仍低烧已逾7天。
头昏身软,口干思饮,尿黄便秘,苔白中心黄腻,脉浮大而数。
辨证为湿温(热重于湿),治宜清宣温化,处方:连翘、青蒿各20g,菊花、滑石、蝉蜕、通草、淡竹叶、神曲各10g,法夏、茯苓、瓜蒌、荷叶各15g。
服药2剂后,发热即退,体温降至3615℃,惟精神欠佳,四肢软弱。
再以和中健胃法以复其原。
5 讨 论笔者认为此发热疾病颇具中医湿温病特点,为中医治疗所擅长。
长夏初秋之时,时值溽暑,暑热下逼,地湿气上蒸,人在气交之中,湿热氤氲,热寓湿中,如油入面,郁而不宣。
尤其是疾病入里,稽留中焦,如果治疗未得要领,往往拖延病程,变生他患。
湿温蟠踞中焦,热盛阳明,汗出发热不退;湿遏清阳则见胸痞脘闷;脾为湿困运化失司,可见头身困倦,不饥少食,小便黄赤等症……如此发展最终可从阳化热或从阴化寒,或者深入脏腑,而致病情加重,出现变局。
因而在治疗上遵循清热必先化湿原则,使湿与热孤,达到治疗目的。
故化湿成为治疗首要。
此类湿温病久热,病变已入里,传至中焦,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故要改善中焦湿困脾土,温运乏力之困境,雷氏妙师仲景“治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法,痰饮与湿异名同类,只有清浊之分。
用苦温燥湿之药即体现了此理念。
温即温补、温运、温化之意,以此来振奋已被湿困之脾阳是治其本,用药如法夏、陈皮、厚朴等;在用苦温药恢复中阳治本同时,以清热法治其标。
在此须谨慎选药,以免冒进寒凉,更致湿遏热伏,禁锢难出,又耗伤阳气,以致阳弱湿无以化。
用药取银花、连翘、蒲公英等药性平和清热解毒药。
另外,在用药时必配宣通气机之药,如杏仁、瓜蒌、荷叶等辛开宣泄,以畅达三焦气机,气化则湿化;芳香化湿,淡渗除湿亦为治湿之常法,亦可配伍用之,如藿香、佩兰、茯苓、通草之药。
雷少逸之温清宣化这一综合疗法,正切合了湿温病的病因病机,临证时可用此法下的基本方随证权衡配伍,治疗各型湿温,从而执简驭繁,取得较好疗效。
(收稿日期 2004-07-20)四 川 中 医2004年第22卷第11期52 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122,No11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