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同志们:今天把大家请到这里来召开农业产业化经营座谈会,其主要目的就是认真总结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分析形势,找出问题,研究探讨如何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

刚才,参加会议的龙头企业负责人谈了各自的情况,谈的很具体,分析的也很准确。

下面,我就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谈以下五个方面:一、优化农业结构,农业产业化经营初见成效近年来,我县把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结构的重大举措,作为农民增收和富民兴县的重点工程来抓。

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促增收”的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一乡一品”的工作思路,各乡镇结合实际,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镇蔬菜、万金山水稻、七星泡烤烟、夹信子毛葱、七星河甜菜、青原大豆、龙头白瓜、小城子万寿菊等一批特色产业乡村应运而生。

目前,全县基本形成了100万亩大豆、3万亩烤烟、30万亩玉米、17万亩水稻、3万亩甜菜、1万亩毛葱、4万亩蔬菜、17万亩白瓜等八大特色产业基地。

场县共建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农场的拉动下,县域内万寿菊、甜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是龙头企业正在发展壮大。

目前,全县农副产品加工及营销企业已发展到135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8家,达到省级龙头企业标准5家,据统计,2005年14家加工型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际加工量可达到29万吨,产值可达到5.16亿元,销售收入实现5亿元,实现利税2,100万元,带动基地219.9万亩,带动农户24,600户。

5家流通型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际收购量3.5万吨,销售收入6,810万元,实现利税1,991万元,带动基地8万亩,带动农户6,268户。

三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建立了农贸市场、蔬菜批发市场、杂粮批发市场、牲畜交易市场,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

四是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

我县已创建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包括协会)58个,各类农民经纪人发展到1832人。

五是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原料生产基地更新了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大豆行间覆膜、小垄密植、垄三栽培、玉米通透性栽培、白瓜隔垄定向栽培、水稻三超、机插深施肥等项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六是创建品牌工作有所加强。

2004年,我县的宝青红红小豆被省政府评为黑龙江省十大名牌产品。

2002年,宝青红红小豆、大白板白瓜籽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驰名品牌,县被评为中国红小豆、大白瓜生产之乡。

红小豆、芸豆、白瓜籽、毛葱已远销到欧洲、日本、韩国和香港、亚太地区,品牌的创立树立了农业形象。

七是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为了扶持优势产业的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县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2004年拿出近千万元资金用于烤烟、甜菜、毛葱、畜牧园区建设专项产业化生产扶持资金。

2005年,县政府继续实行对重点产业和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扶持政策。

二、狠抓关键部位,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纽带作用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是内接基地外连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是产业化经营中的关键部门和环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

农民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龙头企业把分散的家庭经营同集中的市场需求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如我县的烟草公司、华通制糖中心、北大荒米业、宝石河毛葱协会等在组织农民集中生产的同时,为农民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农民搞生产、找订单、抓销售,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帮助农户屏蔽自然风险,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效益。

二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业专业化水平和种植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发展烤烟生产上,烟草公司统一了种植品种,选择了有种植经验、种植水平高的农户落实面积,并且全部采用“四新技术”,不但提高了种植技术水平,而且使烟农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三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农民原有分散的、细小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农民迫切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保证,因此,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如毛葱协会、水稻协会、烤烟协会、高油大豆协会等,他们为农民提供了农业生产必需的信息、技术、物资、加工、销售等社会化服务。

四是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

我县拥有农村劳动力10万余人,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在农闲季节将有更多的劳动力资源闲置。

龙头企业是我县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每年全县在制糖中心、大米加工厂、农产品收购站等场所务工人员达到1万余人,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业转化。

五是扶持了优势产业的发展。

在发展优势产业上,由于个别农户受资金影响,无力从事优势产业生产,而龙头企业针对农民这一难题给予了扶持。

如制糖中心每年春季都将甜菜种籽、化肥赊销给农民,烟草公司也为农民赊化肥、农膜等农用物资,扶持农民发展产业。

六是带动了产业的发展。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扶持下,我县的万寿菊、中药材、奶牛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烤烟、甜菜、大豆、水稻产业从弱到强,全县已经形成大豆、玉米、水稻、甜菜、烤烟、蔬菜、奶牛、中药材、万寿菊、毛葱十大产业链,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三、正确分析形势,找准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农民能够得到农业初级产品生产以外的加工、销售环节上的部分利润,使产业化各环节主体之间不是买卖关系,而是一种由一体化利益机制相连结的休戚相关的特殊关系,从我县农业产业化现状来看,目前农户与流通、加工企业之间基本上还停留在你卖我买的简单关系上,也就是说,我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是个雏形,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水平和质量低。

全县规模以上加工型龙头企业18家,年产值超亿元以上的只有1家。

多数加工型企业规模偏小,档次低,尚处在资源粗加工水平,附加值不高,带动力不强,大多数为家庭式作坊,散、小、低、耗状况突出,难以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完成产加销全部生产环节的一体化过程。

有些招商企业只是搞了基础设施建设,只建厂不生产,没有发挥出招商企业的作用。

二是发展欠规划,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

目前,我县规模以上大豆加工企业2家,水稻加工企业9家,这些企业松散分布,导致产业密集度低,在地理条件上不利于企业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更无法形成产业优势。

三是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联系不规范,不紧密。

部分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户没有签订产品购销合同和契约,尚未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

有些企业与农户间的契约合同缺乏生产和收购标准,产品质量价格高低由企业说了算,收不收购也由企业作主。

另一方面原料生产的品种品质结构不适应加工要求,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突出,一些企业因缺乏优质原料而停产。

四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资金普遍缺乏。

我县的龙头企业大部分都缺乏生产资金、流动资金和技改资金,银行不能提供足够的资金,引资困难,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五是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

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的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

同时,龙头企业间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不平衡,部分企业没有形成自己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

六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

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等现象,不同程度挫伤了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

四、更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重要性农业产业化从概念上说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科教为手段,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纽带,通过社会化服务、专业化生产、农科教结合,把农业的产加销、贸工农等环节有机结合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因此,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二,能将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既降低费用又避免盲目生产造成资源浪费;第三,可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在不扩大对自然资源损害的前提下提高资源利用率;第四,能使农民通过某种方式分享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增值利润,可提高农民收入;第五,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

五、积极协调配合,全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农业提质增效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针对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如何使农业产业化得到突破性进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平台作用1、提高认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

县、乡政府必须把农业产业化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在制定大政方针政策时,要统筹考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下大气力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二是转变工作作风。

县、乡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适应农业市场化发展趋势,从一般性行政推动转到组织指导、典型引导和协调服务上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运作的有效工作机制和简单、快捷、高效的工作程序,加快完善发展平台的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2、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县政府将重点扶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有发展前景且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帮助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搞好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

龙头企业只要能与生产基地相结合,只要能带动农民进市场,只要能增加农民收入,县政府都将一视同仁予以扶持,并与招商企业享受同等优惠政策。

要通过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把我县农业产业特的做大、大的做强、强的做优、优的做精、精的做出品牌。

3、制定规划,促进龙头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上,将根据国家产业导向和市场需求,结合我县优势做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发展规划将突出特色,择优发展,并建立区域产业链条,实施场县共建、协作,通过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全县区域内合理布局,场县强强联手,渐进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规划制定后要一年接一年,一茬接一茬地抓下去,同时要落实分步实施的办法和措施,确保按计划完成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任务。

4、创新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要创新农业投资机制,通过对土地流转制度、农村户籍制度、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建立新型的农业产业化投资经营机制,拓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

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按照产业化发展要求,引导和鼓励农村能人、加工大户和运销大户与农民自愿、有偿合作,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合作组织,推动跨地区的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逐步形成“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的较完整的产业化经营形式,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