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贝氏体相变

第五章贝氏体相变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12
(1)无碳化物贝氏体
BF核在A晶界上形成后,向晶内 一侧成束长大。板条比较宽,板条 间距离也较大,且两者均随形成温 度的下降而变小。板条间为富碳的 A,在随后冷却时转变为M或保留 至室温成为AR 。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13
A
原奥氏体晶界
A
BF
图5-4 无碳化物贝氏体示意图
50
(四)下贝氏体的形成机理
低温范围转变, < 350℃。
①BF 大 多 在 奥 氏 体 晶 粒 内 通 过 共格切变方式形成,形态为透 镜片状。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51
(a)
(b)
图5-7 (a)下贝氏体组织示意图
(b)GCr15钢的下贝氏体组织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52
图5-12 下贝氏体的形成机理示意图
贝氏体 -- Bainite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2
高温
中温
低温
Mf
图5-1 共析碳钢 C 曲线 Nhomakorabea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3
§5.1 贝氏体相变特点、组织形态和力学性能
§5.1.1 贝氏体相变的特点
(1)贝氏体转变温度范围 在A1以下,MS以上,有一转变
的上限温度BS点和下限温度Bf 点, 碳钢的BS点约为550℃。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29
上贝氏体的韧性大大低于下贝氏体的原因:
①上贝氏体由彼此平行的BF板条构成, 好似一个晶粒;而下贝氏体的BF片 彼此位向差很大,即上贝氏体的有效 晶粒直径远远大于下贝氏体。
②上贝氏体碳化物分布在BF板条间。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30
总之,随着贝氏体形成温度的 降低,强度逐渐增加,韧性并不 降低,反而有所增加,使下贝氏 体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
图5-2 共析碳钢 C曲线示意图
图5-3 合金钢 C曲线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59
§5.3.2 影响贝氏体相变动力学的因素
(一)碳含量及合金元素的影响
奥氏体中碳含量的增加,转变 时需要扩散的原子数量增加,转 变速度下降。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60
(一)碳含量及合金元素的影响
除Al、Co外,合金元素都或多 或少地降低贝氏体转变速度,同时 也使贝氏体转变的温度范围下降, 从而使珠光体与贝氏体转变的C曲 线分开。
通过形核与长大进行,等 温转变动力学图是C形。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7
图5-2 共析碳钢 C曲线示意图
图5-3 合金钢 C曲线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8
(4)转变的不完全性
转变结束时总有一部分未 转变的A,继续冷却A→M, 形成B+M+AR组织。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9
(5) 扩散性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4
表 5-1 珠光体、马氏体、贝氏体转变特点的比较
转变温度范围 扩散性
珠光体转变
Ar1 ~ 550℃ 铁与碳可扩散
领先相
渗碳体
共格性

组成相
两相组织 α-Fe + Fe3C
合金元素
扩散
贝氏体转变 550 ℃~Ms 碳可扩散,铁不能扩散
铁素体 有
两相组织 > 350 ℃,α-Fe(C) + Fe3C < 350 ℃,α-Fe(C) + FexC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14
图5-5 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 ×1000 (30CrMnSiA钢,450℃等温20s)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15
(1)无碳化物贝氏体
BF与奥氏体的位向关系为 K-S关系,惯习面为{111}A 。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16
(2)上贝氏体
在贝氏体相变的较高温度区 域形成,对于中、高碳钢, 大 约在350~550 ℃区间。
38
(一)贝氏体相变机理概述
③ 形成的BF为碳的过饱和α固溶 体,形成温度越低,过饱和度 越大。在BF形成的同时,将发 生碳的脱溶,析出碳化物。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39
(二)无碳化物贝氏体的形成机理
高温范围转变,组织为BF+富碳A。
①BF在奥氏体晶界形核,初形成的BF 过饱和度很小,以共格切变方式向 晶粒内一侧长大,形成相互平行的 BF板条束。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46
(a)
(b)
图5-6 (a)上贝氏体组织示意图
(b)T8钢中的上贝氏体组织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47
Fe3C
图5-11 上贝氏体的形成机理示意图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48
②与 此 同 时 , 碳 原 子 越 过 BF/A 相界面向A中扩散。
③由于转变温度降低,进入相界 面附近A中的碳原子已不能向 远处扩散,尤其是铁素体板条 间奥氏体中的碳原子,在这些 地方将产生碳的堆积。
④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富碳 奥氏体可以转变为马氏体, 也可以保持到室温而成为富 碳的残余奥氏体。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45
(三)上贝氏体的形成机理
中温范围转变,在350~550℃,组织 为BF + Fe3C,形态为羽毛状。
①BF在奥氏体晶界形核,以共格切变 方式向晶粒内一侧长大,形成相互 平行的BF板条束。
(一)贝氏体的强度
贝氏体的强度随形成温度 的降低而提高。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25
影响贝氏体强度的因素:
① 贝氏体铁素体细化强化 形成温度越低,贝氏体铁素体 越细,强度越高。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26
② 碳化物的弥散强化
下贝氏体中碳化物颗粒较小,颗 粒数量较多,且分布均匀,故下 贝氏体的强度高于上贝氏体。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61
(二)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影响
奥氏体晶粒越大,晶界面积越 少,形核部位越少,孕育期越长, 贝氏体转变速度下降。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62
(三)应力和塑性变形的影响
拉应力加快贝氏体转变。 在较高温度的形变使贝氏体转 变速度减慢;而在较低温度的形 变却使转变速度加快。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53
(四)下贝氏体的形成机理
②与此同时,由于温度低,BF中 碳的过饱和度很大。同时,碳 原子已不能越过BF/A相界面扩 散到奥氏体中去,所以就在BF 内部析出细小的碳化物。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54
③随着BF中碳化物的析出,自由能 进一步降低,以及比容降低所导 致的应变能下降,将使已形成的 BF片进一步长大。同时,在其侧 面成一定角度也将形成新的下贝 氏体铁素体片。
贝氏体形成温度越低,碳化物颗 粒越小、越多,强度越高。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27
③ 固溶强化和位错强化
随贝氏体形成温度的降低, BF的碳过饱和度及位错密度 均增加,导致强度增加。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28
(二)贝氏体的韧性
在350℃以上,组织中大部 分为上贝氏体时,冲击韧性 大大下降。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31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32
§5.2 贝氏体相变的热力学条件、相变机理
§5.2.1 贝氏体相变的热力学条件
贝氏体相变的驱动力也是化学自 由能差。 铁素体的Gibbs自由能随着碳过饱 和度的增加而增加。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33
Ms
Bs
图5-8 奥氏体和贝氏体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17
(2)上贝氏体
其形态在光镜下为羽毛状。组 织为一束平行的自A晶界长入晶 内的BF板条。BF板条与M板条相 近,但在铁素体板条之间分布有 不连续碳化物。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18
(2)上贝氏体
BF板条内亚结构为位错。与A 的位向关系为K-S关系,惯习面为 {111}A。碳化物惯习面为{227} A, 与A有确定的位向关系。
不扩散
马氏体转变 < Ms 无扩散
有 单相组织 α-Fe(C)
不扩散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5
(2)贝氏体转变产物
贝氏体转变产物为α相与碳化物的 两相混合物,为非层片状组织。α相 (即贝氏体铁素体BF)形态类似于马 氏体而不同于珠光体中的铁素体。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6
(3)转变动力学
§5.3.1 贝氏体等温相变动力学
与珠光体转变不同,贝氏体 等温转变不能进行到终了。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57
§5.3.1 贝氏体等温相变动力学
贝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也呈 C形,也有一鼻子。转变在BS点 温度以下才能进行,随转变温度 降低,转变速度先增后减。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58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22
(3)下贝氏体
BF与A的位向关系为K-S关 系,惯习面为{110}A。碳化物 与BF间有确定的位向关系。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23
(a)
(b)
图5-7 (a)下贝氏体组织示意图
(b)GCr15钢的下贝氏体组织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24
§5.1.3 贝氏体的力学性能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系
43
(二)无碳化物贝氏体的形成机理
③通过相界面进入A的碳能很快向 远离界面处扩散,不至于在界面 附近产生积聚,所以富碳A的碳 含 量 不 会 超 过 Acm 线 的 延 长 线 , 从而不会从A中析出碳化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