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信息与信息技术
组织学生上网。通过教师点拨,小组协作完成上网,浏览信息,进一步 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简单介绍一下开机,及怎样上网、浏览信息的操作 步骤,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没有上过机的学生,可能心理有一点负担, 这时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操作,同时请组内有基础的同学帮助,当好老 师的小助手,对于这部分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更 自觉的,更主动的去帮助别人,从中体会“助人为乐”一词的真正含义。
也让学生感受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培养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做一 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
依据教学纲要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 点如下:
教学重点: 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处理和应用流程;信息及信息技术在生活中
的应用。 教学难点: 感受信息及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了解生活中的信息的一些过程。
教学过程设置分为: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总结归纳----知识拓展
六、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为什么我们的课程叫信息技术课,不叫“微机”课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安排同学们自主学习第一章第一节,提出本节主要的
教学任务,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驱动法。 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呢?点出本节课教学任务就是“信息与
六、说教学过程:总结归纳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上述各个问题。 然后请同学代表发言,之后用课件展示部分结果。 这样通过让学生讨论、分析与思考问题,师生再共同归纳总结,这样既
能使各种情况的学生都会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中,也能培养他们分析问 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等等。
六、说教学过程:知识拓展
在辅导学生的上机同时,教师也要做一个有心人,留意哪些学生学的好, 哪些学生的只知道一点,哪些学生没学过,做到心中在数,为以后分层 教学开展打下基础。
七、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尽量贴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 的主动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掌握知识;力求 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 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准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门课程的第一节课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 着学生以后的学习。
上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写好教案,做好课件,整理好机房, 确保网络畅通。
课前要向学生讲清到机房上课应注意的有关事项,还要让学生知道信息 技术这门课程的性质和重要性。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设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具体 感受信息的获取方法,二是,“自悟”,针对不同的任务有很多种不同 的方法,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最佳解决方案。三是:“尝试”,通过动 手操作来切身体验通过信息技术获得信息的优越性。
讲解演示法:投影一部分图片,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结合生活实践共 同讨论,加深理解。
四、教法、学法分析: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 教师应创设一种氛围,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在学
会并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实践操作,从而达到发展思维能 力,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目的。 因此,在学法上我将采用自主探究法、分组协作法以及总结归纳法,以 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说课:信息与信息技术
北罗镇中学 韩红业
一、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学科是各学科中最年轻的工具性学科,同时也是知识技能更新 最快的学科。
本节选自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 本节课是整个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始,其内容理论性比较强,目的是
使学生在课程开始阶段对信息与信息技术有初步的认识,并知道学习信 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 础。
二、学情分析
基础差:受条件所限,我镇绝大部分小学都未能开设微机课,学生们对 于计算的认识极为有限。部分学生有“泡网吧”的经历,但认知也仅 限于电脑“好玩”,对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掌握过于片面。
兴趣高:对新学科、新知识的期盼和在学校里光明正大“玩电脑”的刺 激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充满兴趣。
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由于学生基础较差,面对全新的知识体系与电子设备,可能会出现两种 倾向:一种是畏手畏脚,什么都不敢动,另一种是兴趣极高,什么都想 试试。对此,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准确把握,做好课堂管控。
谢谢大家!
四、教法、学法分析:教法
情境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很快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 中来。
任务驱动: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 “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 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 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 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 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平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现象,认识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及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初步认
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学习信息处理过程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传递
和应用信息的意识,从而培养一定的动手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互帮互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
信息技术”,这部分内容包括“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以及信息技术 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六、说教学过程:任务驱动
提出问题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及课本中没 有的新内容,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看书:(用课件展示问题) * 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信息”的实例吗?(课本提到的“信息”除外) * 信息是以什么方式被人感觉到?信息的载体有哪些? * 举例说明信息一般存储在什么地方? * 信息的传递方式有哪些? * 什么是信息技术?它与信息又有什么区别? *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