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消毒供应室由分散式处理向集中式管理转变中的难点及其
对策分析
【摘要】目的总结医院消毒供应室由分散式处理向集中式管理转变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以及热点问题,并且采取的解决方法。
方法通过医院集中式宣传教育以及供应室的格局改造,合理配置资源,解决问题。
结论使医院消毒供应室由分散式处理向集中式管理转变顺利完成;提倡集中式管理,促进医院发展。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分散式处理;集中式管理;效果分析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7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38-02
在过去,医院的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特别是小的针管等,一直由科室内部自行进行消毒管理,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由过去的分散式处理,即由使用科室自行清洗、消毒,由供应室负责灭菌的处理方式,向现代的集中化管理,即由供应室负责清洗、消毒、灭菌的管理方式转变势在必行[1]。
其转化过程中必然面临各种难点问题。
1 常见的问题
1.1 设备仪器管理与使用不当设备使用时不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或操作不当,设备保养过程中如灭菌器仪表不准、垫圈密封不严、压力表、安全阀、减压阀等等不定期监测;仪表小故障不及时维修故障,维修,养护记录不全等;将直接导致灭菌失败而存在风险隐
患。
1.2 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认真如在包装过程中包装材料选择不适,包布陈旧有破洞,装放容器不配套,无标签或者标签与物品名称不等;写错日期、发错无菌包或者发错科室等均存在风险隐患,在监测过程中,各种监测手段使用不当,监测记录不全,缺乏质量合格的有效证据而存在风险隐患。
1.3 职业安全防范意识缺乏职业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未认真做好自我防护,就有感染疾病的可能。
消毒液的配制和使用也同样存在着对人体的伤害。
有时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后不及时补充储备,可影响临床医疗护理操作,甚至延误抢救时机而引发风险。
1.4 旧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医院消毒供应室延续多年的消毒灭菌理念,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由分散式处理向集中式管理转变中是最难解决的难点问题。
原本运行得好好的工作程序为什么要改变呢?这其中不仅面临惰性问题还存在对新理念的接受程度差异。
无论是院主管领导、科室负责人及基层群众都面临着思想观念的转变。
1.5 人力资源的配置现状消毒供应室成员大多数为年龄老化、身体偏差、不能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等的护理人群,或在临床科室不能值夜班转到供应室临时过渡,造成老少比例严重失调。
实行集中式管理后,手术器械的处理大幅增加了消毒供应室的工作量,并且根据需要延长科室工作时间,增加班次,加大了供应室人力资源的消耗,成为转变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2 采取对策
2.1 因人而异,实行个性化管理,以身作则,情感激励供应室的人员结构以老护士居多,存在知识的老化、生理的退行性改变、心理的失落感等问题。
因此,护士长要重视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尊重理解护士,有效沟通交流,加强自律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事事起表率,坚持原则,无私奉献,以自己的职业素养影响护士,以自己的爱心感化护士,肯定他们年轻时奉献的功绩及现在的闪光点。
进行愉悦式关怀式管理,运用情感激励的方法,使大家保持良好的心态,认识到在供应室工作,只是岗位不同,实际上都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2]。
2.2 重新制定工作程序完善规章制度重复使用器械处理的标准化和技术操作要求,包括十个程序即: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检查保养→包装→灭菌→储存→无菌发放应遵循由污到净的单向操作流程,包括过期物品处理流程,工作程序中要有符合标准的监测,做到灭菌物品各环节可追溯。
按要求建立健全岗位职责与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职责、操作规程、消毒隔离、质量管理、监测、设备管理、器械管理(包括外来医疗器械)及职业安全防护等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以保证工作有序完成。
2.3 集中式管理供应室的布局要求按照国家规定,集中管理的消毒供应室参考面积与床位比为1-1.5:1。
布局应符合物流方向单向强制通过,不交叉,不逆行,实现由污到洁,再到无菌的工作流程。
工作区域应包括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含独立的辅料制
备或包装间)和无菌物品存放区。
辅助区域应包括办公室、工作人员更衣室、值班室、休息室、洗澡间、洗手间等。
2.4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有效的风险管理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避免工作中的随意性。
在护理部和感控科的领导下,成立院、科二级风险管理小组,分层落实各级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
形成院、科二级风险管理体制,将不定期和随机抽查相结合,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各类风险,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保障医疗护理安全;对供应室的相关风险事件进行分析,探讨风险防范措施。
对供应室管理工作提出建议和要求;定期召开风险管理例会,每月进行工作小结。
及时将结果反馈到相关科室,把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5 加强培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组织全科工作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相关的风险管理理论及技术操作;使其明确供应室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作用,明确器械物品的处理程序及要求,增强风险管理的意识;重视风险管理的防范,增强其责任感,提高其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消毒灭菌不合格等因素,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2.6 规范无菌物品的贮存和运送灭菌后的物品要检查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损,湿包或有明显水渍则不能使用。
无菌物品存放在洁净室内并规范分类按顺序摆放,标志明显。
每天核对清点无菌物
品。
发放无菌物品时要查对名称、灭菌日期、有效期等,按顺序发放。
运送灭菌物品时必须用密闭专用车,防止差错事故和医院感染的发生。
总之,要解决消毒供应室实施集中式管理的难点问题,必须首先争取医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才能使人力、物力资源投入获得保障。
参考文献
[1] 辛明珠,宋春辉.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问题探讨[j].护理研究,2008,22(3b):729-730.
[2] 龙伟文.风险管理在消毒供应室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