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兴趣的培养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兴趣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望异常强烈,学习也没有心理压力,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课堂效果的好坏来源于一个重要的东西——兴趣。
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使每一位学生对计算机都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关键词:学习兴趣、分层施教、个性化作业
信息技术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信息技术是信息交流的第一需要,信息技术的进步不但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空,而且给人们带来了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人际互动方式的变化。
无论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的伙伴与团体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大大拓宽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把信息技术教育从单纯强调个体作为的个体活动中解放出来,融入到广阔的社会群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的社会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点,即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极富创造性、明显的时代发展性。
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由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的要求也相应随之提高了,但究竟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呢?
一、鼓励学生动手,设置个性化作业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是求知的起点,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它能调动、激发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
计算机不同于语文、数学,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模式会读、会写、会算,
它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有个性的发展,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对电脑这一新生事物都很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就充当了这一角色。
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学生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教学中,将不会出现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讲,学生接二连三的听,但收获甚微的现象。
在兴趣的指导下,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不攻自破。
作为计算机教师抓准“机会”,有的放矢地细心引导,循序渐进地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而不是靠教师的长篇阔论。
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而且更可以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所以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于动手、勤于动手。
技能水平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不断熟练,从而进行练习或活动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增强了自信心和兴趣的持久性。
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将极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
只要亲自动手试一试,实际操作一下,就会从内心里感觉到计算机并不那么神秘。
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一点点收获,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随之信心兴趣会大增,学习劲头更会越来越足。
学生练习的题目应该灵活多样并与实际相结合。
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所以检验学生学习的好坏不能凭统一的作业来判断,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同时容易养成学生的死记硬背。
如:在“筛选”操作的练习中,让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做成表格,自己命题进行筛选。
他们有的以世界杯足球赛为题,筛选出总积分大于10分的球队;有的以各国武器储备为题,筛选出军备大国。
这样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让他们发现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能够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分层施教,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
成功是兴趣的支柱,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特别不能放弃学差生兴趣的培养,因材施教,让全体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设计课堂教学分层。
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备课时要因人而异地
设计教学环节,做到扬长避短、分类指导。
为此,我以每一个学生的现有水平为起点,制定了不同的目标。
对程度高的同学设立较高的标准,而对程度差的学生,则降低标准要求,指导他们单项训练,强调不管是谁,只要能达到目标、次次有进步就给予一定的肯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激发培养了全体学生的兴趣。
2、设计课堂任务分层。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新的上机任务。
教师针对本班学生微机技能的差异,可设计三个层次的任务,即基本任务、综合任务、创造性任务。
通过上机操作分层任务,使学生各自学有收获,调动其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3、设计练习分层。
布置练习是检查教学质量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手段。
练习的布置不应整齐划一,在掌握各层次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后,可分层设计练习。
例如:在处理“信息的处理技术”等类型章节时,教师可先为学生设计一定的练习,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成创作组,允许他们以组为单位共同完成。
在小组里,水平不同的学生可根据各自不同的基础或是特长、爱好自由地选择子练习,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美术功底好的同学可负责画面的设计,文采好的同学可负责文字草稿……通过分层练习设计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地落实了新知,充满了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三、形象有趣的比喻
计算机教学中一些概念、原理、语言的格式、用法等需要大量的讲解。
如何让这些抽象的内容和专业名词变得生动形象呢?关键在于适当运用一些简单和贴近生活的比喻,这对计算机的教学尤为重要。
例如讲解“操作系统”这一概念时,为了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操作系统,可用比喻的方法加以说明:如果把在计算机上操作的人比作一个部队的“司令员”,那么组成计算机各部件的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等就像打仗时使用的枪支、炮弹、飞机、坦克等武器。
面对这么多的武器,司令员不可能样样精通,更不可能每一支枪、每一发炮弹亲自去使用,这就需要有指挥使用每一种武器部队的指战员,这些指战员构成
了调动并控制各种武器的指挥作战的系统,这个作战系统就相当于计算机的操作系统。
类似这样的比喻还有很多,只要运用恰当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生动有趣的实例设置与范例展示
所谓实例,就是把学习的内容放在一个具体有趣的事例中去做,让学生有目的地学。
例如:在讲“写字板与汉字输入”一节中,要求学生利用“写字板”工具练习打一篇文章并进行编辑。
由于学生刚开始使用键盘,指法还不熟练,大部分同学练习了一会儿就感到枯燥无味了。
这时我要求学生不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输入,而是要求学生每人打一份个人简历,还可以输入喜爱的歌词、文章等,并针对课上出现的问题,我及时补充如何修改错字、如何用回车键换行、如何使用Shift键等等。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内容很顺利地完成了。
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水平也不能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找出最能激发培养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一定会提高教学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