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可移动文物的移动保护

不可移动文物的移动保护


在我国, 受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 法》 保护的优秀历史建筑, 被称为 “文物保 护单位” , 又称为 “不可移动文物” 。 从遵守 法律来看, 它们是不可以移动的。 从尊重历 史来看, 后人应该尊重前人, 它们也是不可 以移动的。 但是,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 因城乡建设中拆除和迁移文物保护单位的 现象已经不可避免。 因此, 对不可移动文物 的移动保护就值得我们研究。 一、不可移动文物的被迫移动 1. “不可移动文物”的概念 2002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 保护法》 第二章标题用 “不可移动文物” 的 概念代替了 1982年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 物保护法》 第二章标题 “文物保护单位” 。 这 一修改突出了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性, 强调了文物保护单位的 “原址保护” 。 文物建筑原址保护的意义是不改动文 物建筑历史上的地理坐标,保证了文物建 筑及其历史环境的原来真实性,也就是保 证了文物建筑的历史价值。 “不可移动” 的内涵是法律上的 “不可 以移动” , 而不是技术上的 “不可能移动” 。 建筑的移动可分为 “可动上的不可能移动、 解体移动” 和 “整体移动” 两类。 过去由于 技术和经济原因,大型文物建筑的大规模 的整体移动是不可能的,所以多是解体移 动后再重建。现在的科学技术可以解决大 型文物建筑整体移动的各种施工问题。即 使如此, 从文物保护原则和投入资金来看, 也是不可以轻易同意这种移动的。所以不 可移动文物的移动保护,只有在非移不可 的特殊情况下才予以考虑。 2. 不可移动文物原地保护与现代城乡 建设的矛盾 现代城乡建设最大动作是房地产开发 和市政道路的建设。房地产开发必选中城 乡中的“宝地” 。而城乡的“宝地”一般是 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地段,这里有较多的 地上和地下文物。这就产生了房地产开发 与历史建筑保护的矛盾。本来筑路修桥是 为后人积德的好事, 但是, 因为筑路修桥而 破坏甚至消灭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就会 留下千古遗憾。 上述两类矛盾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关心的是如何把矛盾减到最小,达到 文物保护和城乡建设的和谐共存。
文物建筑保护 PRESERVATION OF LANDMARK
不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动文物的 移动保护
汤国华
摘要/对在新形势下被迫移动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问 题进行评论, 分析了解体移动和整体移动的利弊, 总结 了广州锦纶会馆整体平移保护的经验。 关键词/文物保护 移动 广州锦纶会馆
ABSTRACT/ In light of the experience of integral displace-
锦纶会馆的新址选在新开辟的康王路 西侧的一个占地面积1400m2 公共地下停车 场的顶面上。锦纶会馆要平移的建筑包括 中路的三进和东路的后两进,其他部分因 已经严重损坏和改变太大, 不作平移。 总平 移面积是668m2。 又因平移后的新址地面标 高比原地面高 1m,所以锦纶会馆的整体移 动包括整体平移和整体提升两大工程。按 照广州大学的平移方案是从东南向西北斜 线平移一步到位。后来广州鲁班公司在华 南理工大学协助下, 调整平移方案, 把平移 路径改为首先从南向北平移 80m,然后从 东向西平移 22m 到达新址。新方案的好处 是使平移方向先后保持与锦纶会馆纵横向 墙体设置的方向一致,保证了建筑的整体 刚度不易受平移过程中产生的惯性力的破 坏。 因锦纶会馆必须在最短时间移开, 让出 地块修路, 所以不可能先提升后平移, 只能 先平移一段路径后才提升,再完成后一段 路径的平移。这样做必须首先挖走前进路 上的大量土方,开出一条半地下通道才能 使锦纶会馆平移,于是大大增加了锦纶会 馆整体移动的难度和增加了工程造价。最 后,确定了锦纶会馆的整体移动过程是: (1) 开挖建造从南向北的半地下通道;(2) 锦 纶会馆整体从南向北平移80m;(3) 锦纶会 馆整体提升1.08m;(4) 锦纶会馆整体从东 向西平移22m;(5) 整体落地(图2)。
地面积 1050m2。 现在会馆里面保存着 20 方 古石碑, 上刻从清初、 清中、 清末到民国初 期的锦纶会馆大事记。 解放后, 会馆由民政 局接管, 安排多户居民入住。 由于锦纶会馆 是中国近代丝织业海外贸易的见证和建筑 的主体格局基本保存,1999 年被广州市人 民政府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图1)。 1. 整体移动保护的决定 2000 年,广州市政部门决定在该区开 辟一条南北走向的主干道 “康王路” , 新路 就从锦纶会馆用地通过。于是文物保护和 道路建设的矛盾就摆在面前 : 一方主张 “后 人让前人,道路让文物” 。另一方主张“前 人让后人, 文物让道路” 。 为了解决矛盾, 前 者提出两个方案:(1) 锦纶会馆不动, 康王 路的锦纶会馆段一分为二, 绕行后再汇合; (2) 锦纶会馆不动, 康王路从锦纶会馆地下 穿过。 后者也提出一个方案:锦纶会馆拆除 搬迁,异地复建。前两个方案后者都不接 受, 而后者的方案前者也不接受。 刚好当时 传来广西北海市因道路建设成功平移了砖 石结构的原英国领事馆的消息。受文物主 管部门的委托, 广州大学经勘查和实验, 设 计了锦纶会馆整体平移保护初步方案,并 向广州市文化局提交“锦纶会馆平移可行 性研究报告” 。2001 年 3 月 14 日广州市建 委召开专家论证会, 该研究报告获得通过。 2. 整体移动方案的确定
(1)解体移动保护的利弊 解体移动是首先对文物建筑进行详细 测绘, 拍照登记, 对每个构件做好编号, 然 后做拆除的施工方案和移动后的复建设计。 当施工方案和复建设计方案都得到文物和 规划等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后,才对文物建 筑整体拆散, 分堆迁移, 在新址上复建。 复 建中必然会同时加入必要的结构加固措施。 这实质上是重建工程。 那么, 文物建筑重建 的年代应该是从易地重建竣工之日算起。 因此, 文物建筑经拆迁后, 因为 “易地” 和 “重建”两个因素,其历史价值大减。 非移走文物建筑不可时,采用解体移 动较容易做到, 也节省迁移经费。 对于传统 木结构, 可拆可装。 而在广东地区, 现在能 够保留下来的古建筑, 大多数是砖木结构。 对于砖木结构,用传统砂浆砌筑的砖墙当 然也可拆可砌。 但是细细分析, 情况未必那 么简单。首先有个“材料和结构的损坏程 度” 问题, 其次有个 “历史信息掉失” 问题。 经历百年以上的砖木结构古建筑,其间遭 受多次自然损害和人为破坏,能保留完好 的材料和构件必然不多,拆下来的构件在 临时保存和迁移过程中难免会有新的损失, 再复建时必然增加许多新材料和新构件, 历史原真性大大减少。 另一方面, 目前多数 工人的传统施工技术不如古人,而且古建 筑砖木结构的各部分构造和节点都隐含着 很多现在已经失传或现在还未清楚的传统 工艺, 即使在拆除时做好记录, 也难免丢失 很多宝贵的历史信息。 (2)整体移动保护的利弊 整体移动就是除首层地面外, 从基础、 台基、 墙体、 屋架、 门窗、 屋顶到附属在古 建筑墙体的碑记、 壁画、 砖雕、 石雕、 木雕、 瓦件、灰塑、陶塑等原封不动,整体搬迁。 对比可移动文物来说,不可移动文物 的体量大得多,因而对它的整体移动困难 得多。 但是, 在文物建筑被迫迁移时, 整体 搬迁保留的历史原真性比解体搬迁多得多。
建筑学报
29
文物建筑保护 PRESERVATION OF LANDMARK
3. 整体移动工程的实施 (1) 移动前的文物保护和基础置换 锦纶会馆在平移前,先把内部十几户 居民迁出。居民迁出后发现建筑损坏已经 很严重 : 山墙和后墙多处被打洞开门窗, 各 进建筑都加建了二层、 局部三层。 把加建物 拆除后发现多处墙体有外倾现象,所有柱 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倾斜和下沉,地面破烂 不平, 屋面漏水严重, 是一座被结构专家称 为 “水豆腐” 的危房。 要移动这 “水豆腐” , 首先要把它整体 “打包” , 然后用刚性托盘 把它整体托起,才能实施移动。由于工期 紧,把墙体大裂缝和较大洞口稍修补后即 用 “满堂红” 的空间网架体系进行临时整体 支撑和遮雨, 保证不塌不漏。 随即对镶嵌在 墙上的古石碑用海绵和木板固定在原位, 实行封闭保护。并把地面完整的花岗石块 编号移走, 留待平移到位后再铺回原处。 接 着用 “夹梁法” 把所有墙体基础上部的砖放 大脚和条石夹住。为保证钢筋混凝土夹梁 的有效性, 每隔一段距离增加 “兜底梁” 。 夹 梁做好后浇制连接两侧纵向夹梁的横向 “扁担梁” , 也是横向平移的上轨道梁。 同时 做钻孔桩和纵向上轨道梁,纵向上轨道梁 与扁担梁垂直连接。 夹梁、 扁担梁和纵向上 轨道梁构成整体方格平面,称之为承担整 个锦纶会馆的刚性 “托盘” 。 随后浇制纵向 下轨道梁,下轨道梁由一系列新浇的钻孔 桩支承。下轨道梁与上轨道梁对齐并留一 定空隙。在空隙中安装可调节水平的上下 槽钢作为上下轨道梁的接触面,在上下槽 钢接触面之间摆设密排的 1 0 c m 直径钢辊 轴, 下部平移结构全部完成。 接着, 把原先 临时支撑体系的全部地面受力点转换到上 轨道梁上,挖走原墙体基础下部的杉木桩 和淤泥地基后,上部承重墙荷载就经夹梁 传到托盘, 再传到下轨道梁和混凝土桩。 至 此, 墙体的基础全部置换。 柱子的基础置换 较简单, 先用钢管水平夹住石柱础的腰部, 钢管端部架在扁担梁顶的混凝土墩上,然 后把柱础底的 “顶柱石” 移走, 就完成了柱 子的基础置换。 最后, 整座锦纶会馆就完全 坐落在可移动的钢筋混凝土托盘上(图3)。 (2)平移技术 所有附加在锦纶会馆基础上的平移结 构做好后,对锦纶会馆的墙柱和屋架再次 绑扎支撑加固,保证平移时砖木结构的整 体不变形。 平移结构的下轨道梁和所有混凝土桩
ment for conservation of Guangzhou Jinlun Guild Hal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etween integral displacement and knocked down displacement, and makes comment on the issue being compelled to move an immovable relics for conservation under new situation. KEY WORDS/ Conservation of relics, Displacement, Jinlun Guild Hall in Guangzhou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