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银行如何服务实体经济

银行如何服务实体经济

银行业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表日期:2013年8月2日作者:谢婉莹赵扶扬【编辑录入:jw】6月份,我国资金面呈现高度紧张状态,“钱荒”被形容为“中国式次贷危机”。

央行的公开函件对这次“钱荒”的定性非常明确:“由于金融市场变化因素较多,且临近半年末重要时点,客观上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如工行董事长姜建清所言,这是一次结构性的流动性紧张事件。

也就是说,客观上6月份正好是商业银行的考核时点,同时企业所得税也在近期集中清缴,属于季节性因素;另外,美联储退出货币宽松政策等外部因素影响,以及外汇管制加强,导致了热钱回流,占用了大量人民币。

主观上,银行信贷增长过快,更重要的是,银行资金存在大量期限错配,借短贷长以及高度杠杆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连锁反应。

这次“中国式次贷危机”与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对当前金融理论和金融现状的重新审视,世界各国都倾向于将金融系统朝着务实方向改革,即在补助和支持实体经济的前提下发展金融业务。

银行业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地位1.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一般认为,所有金融系统都应具有三点功能:有效分配资源的功能、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改善支付系统的功能、通过采取更透明且统一合作的政策方针来规避风险的功能。

从本质上讲,以上这三点功能都无一例外地针对实体经济发挥作用。

金融系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包括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外部经营环境,并带来了持续性资金供应、风险分散等支持。

从另一个角度看,金融市场的发展也紧紧依赖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实体经济为金融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

金融发展无法独立于实体经济而单独存在。

根据以往金融危机的经验显示:金融发展不存在奇迹,在没有很高的通胀或者资产泡沫的前提下,金融发展速度是不可能超过实体经济发展的。

仅仅依靠杠杆作用,金融创新是没用的。

因此金融发展应该与实体经济发展建立合理的联系。

2.银行的主导地位我国的金融格局是受管制的银行占主导地位的系统,伴有小资本市场和新兴债务市场。

同时因为外汇管制,外汇市场也很小。

具体来说,我国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资产规模来看,银行占据了绝大优势。

例如,2012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0.81万亿元,存款余额91.74万亿元,外币存款增加1314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3.31万亿美元。

而当时股市的A股总值21万亿元人民币,总流通18万亿,即便全面地纳入了不流通股和企业债券等因素,资本市场仍然在资产规模上远远弱势于我国银行。

第二,从功能和影响力来看,银行起着主要的筹集资金与分配资源的功能。

以往的实证分析证实,我国国民经济的好坏与银行资产的好坏存在很大的相关性,而资本市场只能有限地从局部影响国民经济。

尽管有国外的学者证实股市显著降低了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所面临的平均风险,但在我国这个特例中,股市反而提高了平均风险。

因此,资本市场在我国还很难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第三,从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上,银行更有优势。

从较宽泛的社会背景来看,我国的银行体系基本建立在国有银行上,而国有银行基本建立在国有企业的经济结构基础上。

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在当今还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代表着我国的实体经济。

而我国的资本市场中存在许多泡沫和投机力量,这使得其与实体经济渐行渐远。

因此,我国银行业相对于其他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综上所述,由于银行巨大的规模和它与实体经济的紧密关联程度,我们在看待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时,应着重研究探讨我国银行系统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理性看待银行业对实体经济服务的现状我国的银行业在推动中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银行业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质疑和问题也亟待澄清和明晰。

1.从不完备市场正确看待“垄断论”随着近几年银行整体业绩显著提高,一部分社会观点认为银行的垄断力量、高利差及其他高服务费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

首先,针对社会各界关于银行垄断地位的讨论,笔者认为,我国银行业不存在垄断,但确实存在着卖方的优势地位。

从经济学角度看,垄断分为自然垄断、行政垄断和经济垄断。

银行业与自然资源无关,因此不存在自然垄断;银行业在我国不属于行政领域,因此不存在行政垄断;而对于经济垄断,也没有一家银行的行为符合我国《反垄断法》中“一个企业一种产品在市场占有率达到50%”的垄断行为的定义。

因此,我国银行业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垄断。

但由于市场的不完备性,作为存贷款的金融替代品还很少,规模也很小,我国银行业存在着显著的卖方优势地位。

即便银行业不存在垄断,卖方优势意味着市场的不成熟,这使得银行业的结构更加趋近于不完全竞争市场。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不完全竞争的特点不是通过价格竞争,而是通过服务、品牌效应等方面的竞争。

这种竞争方式无论对消费者或是整体银行业结构的稳定都是有好处的。

其次,针对饱受批评的高利差及其他高服务费,这些表面现象与实际情况并不一致。

从央行规定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变动额来看,近几年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利差并未扩大,而是有所减小;从有效存款利率来看,近年来通过理财产品的竞争,有效存款利率是上升的。

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没有一家银行具备靠利差维持运营的条件,其他服务收费也是建立在为客户和实体经济提供优良服务基础上的合理商业行为。

因此,我国银行业没有从垄断或定价的方面影响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2.服务基层能力不足尽管如上文所述,我国银行业没有从垄断或定价的方面影响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它仍然面临着其他方面的不足,导致我国实体经济无法以最大速度发展。

一般的观点认为,当今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脱节是由大量投机交易和资产价格泡沫导致。

但需要澄清的是,这些因素应归根于游离于资本市场的民间资本,而不是以信贷市场为主的各大商业银行。

另外,由于我国经济过分依赖于出口和投资,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过小,因此实体经济不振也不能归因于银行。

我国银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时面临的真正问题应该是:对基层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和服务不到位,即中小企业(以及“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的困难。

这一困难来源于风险方面的问题和结构性方面的问题。

首先,从风险的角度看,对于银行来说,由于存在风险防范的约束和利润的约束,资金很容易投入到大的企业和大的行业中;中小企业风险大,业务成本高,获得资金的难度自然会很大。

这是很正常的,是由市场经济本身所决定的。

在现实中,许多容易获得资金支持的企业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资金,许多迫切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也并不是将资金全部用来发展生产和经营,很大一部分用于偿还其债务,使它脆弱的资金链不至于断裂。

这主要是因为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特别是价格机制的不完善。

其次,从结构性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分为三点:第一是市场结构方面的问题——我国的直接融资方式并未完全发展,在资本市场中缺乏对信贷市场的结构性替代,导致各大银行受到的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竞争压力不够。

而在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大企业更多利用发债等方式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这使得银行被迫向中小企业贷款助其融资。

这方面的问题同样也导致了信贷市场上价格机制不完善,民间利率与社会平均利润率严重脱节,最终使得即便已经成型了的中小企业资金链也十分脆弱。

第二是银行产品结构方面的问题——缺乏对信贷产品的替代产品,使得贷款融资方式单一,无形中缩小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道路。

第三是银行组织体系结构方面的问题——缺乏对基层业务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技术,导致各大银行还未找到服务中小企业的较好模式。

提高银行对实体经济服务的对策针对上文所述银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面临的基层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从金融机构建设、资本市场辅助和政府政策辅助等多个方面来探讨缓解对策。

1.形成具有多元化多层次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许多国际上成功经营小企业业务的大银行都是从基层业务做起,有一套完整的包括风险评估和管理评估等方面的技术。

然而,我国的各大商业银行,大多是从向大企业发放贷款发展起来的,大企业信贷和中小企业信贷的风险技术不完全一样,需要有学习的过程。

各大银行的层级过多,以至于目前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时还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模式。

因此,对于基层金融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银行应增加供给,增设一些小型的、社区型的金融机构以及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增加竞争性的供给。

另外,准入制度要做适当的调整,让民间金融机构正规化、合法化,形成一个多元化的金融结构,使小的金融机构、社区的、农民的金融机构有较好的发展,让民间资本发挥作用。

由于民间金融机构对当地的或者特定产业的情况比较了解,容易判断真实的资金需求,借贷风险也会显著减小。

同时,不要引导和鼓励小金融机构做大做强,以免脱离其原有功能。

应引导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形成区域化或产业化的利益共同体。

以此形成大银行、中银行、小银行,甚至微型银行这样一个多层次的银行体系,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根本路径,为实体经济寻路。

2.创新银行替代产品和担保方式近些年来,各种各样的银行产品层出不穷,但其适用对象大多只针对投资者。

适用于中小企业或社区、农民的融资方式却仅限于几种信贷产品,这无疑缩小了基层服务的覆盖面。

为了拓宽中小融资者的融资方式,银行业应进行可行的、有针对性的银行产品创新,如中间业务产品等。

在此之上,还应扩大各创新品种的规模。

其次,由于单一的担保方式同样限制了许多有潜力的融资者,银行业还需要在创新担保方式上加大力度。

例如,银行可以大力推广应收账款、专利等动产作为担保,盘活目前的自由资产及探索采矿权、门票收费权、海洋使用权等权益担保,以减少企业的担保费用。

3.寻求并创新资本市场的信贷替代品在我国整体金融市场中,作为存贷款的金融替代品还很少,规模也还太小,这就是上文所说的结构性问题。

因此,不只应该在银行内部创新银行产品,还应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可行的金融创新,有效地发展存贷款金融替代品,不仅存贷款金融替代品的品种要增加,而且规模还要足够大。

例如大幅度推进资产证券化,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在市场上,一种产品的定价不仅仅是由买方和卖方决定的,还应和这种产品的替代品有一定的关系。

拓宽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方式,有益于扩大银行的竞争压力,减小市场的不完备程度,从而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以此提高我国全面的金融市场化程度。

当然,为了使银行业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以上方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部门赋予银行更大的自主定价权,加强对民间资金的管控和引导,以及对整体金融市场的监管。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金融改革的过程应与国家整体的宏观情势相匹配,不但要与实体经济实现良性互动,牢牢把握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为实体经济提供针对性强、持续性好、附加值高的金融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