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育意愿_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_顾宝昌

生育意愿_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_顾宝昌

第35卷第2期2011年3月人口研究Vol.35,No.2March 201143Population Research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人口研究》编辑部主持人:顾宝昌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毃毃毃毃*引言在众多关于生育问题的研究中,有关生育意愿的研究一直受到特别的关注,其原因当然是由于人们企望通过对生育意愿的了解来预见到生育水平的变化。

一般认为,由人们的生育意愿转化为人们的生育行为,由一个个人的生育行为聚集成一个人口的生育水平。

如果说,对于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的关系比较明确,那么对于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关系的认识分歧就较大了。

因此,如何认识“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关系”成为认识“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三者关系的重点。

关于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可以分成四类:1)“等同论”,生育行为=生育意愿;2)“无关论”,生育行为≠生育意愿;3)“大于论”,生育行为>生育意愿;4)“小于论”,生育行为<生育意愿。

对于如何认识“生育意愿”这把通向人们的生育行为和人口的生育水平的“金钥匙”,比较流行的有二种倾向性的意见。

一种意见,即所谓“等同论”,认为生育意愿就等于生育水平。

有什么样的生育意愿就会有什么样的生育行为,从而形成什么样的生育水平。

如有的研究推论,因为调查发现许多人表示希望生育二个孩子甚至还有希望生育更多孩子的,因此,如果让人们按照自己的生育意愿生育的话,生育水平肯定会走向很高。

还有一种意见,即所谓“无关论”,认为生育意愿并不反映人们实际上的生育行为。

人们表达的生育意愿只是在呼应政府的生育政策的要求而已,并不具有真实性,因此,“不可信”。

如果真的没有政策的制约,人们的生育行为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因此,尽管多年来关于生育意愿的全国性和地方性的调查接二连三,但真正把调查的结果作为预见未来生育水平趋势的参照座的,几乎是凤毛麟角。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认识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之间的关系呢?特别是当我国的生育水平已经多年处于低于更替水平的情况下,如何认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摆在人口研究面前不能不回答的重大课题了。

为此,我们在2009年汇集对这个问题有兴趣有研究的研究人员,组成了一个跨单位、跨地区的课题组,申请了题为《生育意愿、生育行为、生育水平关系研究》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并于2009年12月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正式批准立项(项目批准号:2009JJD840019)。

目前,项目正在按照项目计划全面展开。

为了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进一步推进对这一问题讨论,作为课题计划的一部分,我们借*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44人口研究35卷《人口研究》人口与发展论坛,请课题组的几位成员,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郑真真研究员、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北京人口发展研究中心)马小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杨菊华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云教授,根据她们多年的研究就如何认识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的关系展开讨论,以飨读者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毃毃毃毃。

从江苏调查看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郑真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1生育意愿的概念与现实意义生育意愿是出于个人或家庭对子女的偏好、考虑到各种限制条件后的生育愿望表达,包括期望生育的子女数量、性别、生育时间和间隔。

理想子女数量和性别结构反映的是普遍可接受的社会价值和生育观念,从概念上和测量上都与生育意愿有差别。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次全国性问卷调查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大多更接近理想子女的概念,如1997年、2001年和2006年的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

由于对生育意愿的研究大多出于对生育水平变动的关注,多数调查和分析更为注重生育意愿的数量方面。

事实上,理想子女数和生育意愿可能高度相关,但并不相同。

不同国家的调查研究发现,理想子女数比较稳定,其变化滞后于生育率的变化;生育意愿则更为接近现实,且更容易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制度的影响,会根据本人或家庭的经历和条件调整。

完成了第一次人口转变的地区,具有生育意愿低于理想子女数的共同特征。

例如,“江苏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课题组在2010年的调查中用两个问题分别了解理想子女数和生育意愿:“如果不考虑生育政策和其他条件,您认为一般家庭有几个孩子最理想”“您自己希望生几个孩子?”调查得到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65,平均希望生育子女数为1.42。

进一步细分,在20727名18 43岁育龄妇女中,理想子女数和生育意愿数量均为“1个”的占34.8%,两者均为“2个”的占40.6%。

也存在理想与意愿不一致的情况,有22.9%的妇女认为一般家庭有两个孩子最理想,可是自己希望只生一个孩子;理想子女数为“1”但意愿生育子女数为“2”的仅有0.8%。

在低生育水平的人口中,生育意愿对研究未来生育水平变动具有实用意义。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部分发达国家的生育率从战后婴儿潮快速回落,人口生育水平不断下滑,甚至低于更替水平,婚育模式从传统型向更为自由多样化的现代型转变,婚育年龄推迟,婚姻不再成为生育的必要条件……。

面对多种选择,人们的生育行为在相当大程度上受理性决策主导,影响生育率的主要因素已经发生变化。

邦戈茨总结了第一次人口转变后的社会中低生育水平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在这一阶段研究低生育率的理论框架,此后根据这个理论框架构造了低生育模型(Bongaarts ,2001;Morgan ,2003),即:TFR =F u ·F r ·F g ·F t ·F i ·F c ·IP 。

这个模型与邦戈茨生育模型(Bongaarts and Potter ,1983)不同,其参照指标不再是自然生殖力而是意愿生育数量(intended parity ,即IP );影响总和生育率的主要因素不是婚姻、避孕、流产和产后不育,而是包括了三个提升生育率的因素(非意愿生育、替补效应和性别偏好)和三个抑制生育率的因素(进度效应、不孕效应和竞争效应)。

郭志刚(2008)曾介绍了邦戈茨的低生育模型并讨论了其在中国的应用。

从实用意义上来说,根据调查对象希望生育子女数量估计的生育意愿与邦戈茨低生育模型中的IP 最为接近,是估计生育率的重要参照指标。

尽管生育意愿比理想子女的概念更为实用,但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生育意愿并不等2期《人口研究》编辑部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45同于生育行为,也不会简单直接地转化为生育行为。

妇女的生育是从意愿到行为的序列决策和逐步转化过程,最终落实到行动才会对生育率变化产生影响,即:生育动机→生育意愿→生育打算→生育行为→生育率(Miller and Pasta,1995)。

如果使用过于简化的指标和分析框架,有可能做出错误推断。

2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关系—江苏调查的启示由江苏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联合组成的“江苏省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研究”课题组,于2006 2010年在苏南、苏中、苏北6个县/市开展了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基线调查(2007年)和跟踪调查(2010年),通过对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实证调研,探索生育意愿-生育计划-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认识影响城乡妇女生育决策和生育行为的主要因素(“江苏省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研究”课题组,2008)。

江苏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调查发现,妇女的生育意愿和现有子女在数量上存在差距。

在2010年调查的已婚、已生育且符合二孩生育政策的5295名妇女中,尽管有49.8%希望要两个孩子,但她们当中已有两个孩子的只占27.3%,显示了二孩的生育意愿与二孩生育行为之间的差距;而回答自己希望只要一个孩子的妇女中绝大多数(97.1%)却也只有一个孩子,则反映了一孩生育意愿和一孩生育行为的接近。

不过,由于这些符合二孩生育政策的妇女大多是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她们可再生育还有将近20年的时间的机会。

通过了解她们再生育的意向,将有助于推断她们未来生育二孩的行为。

调查问卷中询问了“已生一孩、可生二孩”的妇女:“您是否打算再要一个孩子?”在生育意愿为1个孩子的妇女中,有85.1%说自己不打算再要孩子了,只有3.5%表示有再要孩子的可能性,显示了生育意愿与再生育打算的高度一致;而在生育意愿为2个孩子的一孩妇女中,却有44.8%表示不打算再要或可能不再要孩子了,只有8.9%表示肯定会要,还有29.5%有可能再要,显示了两者之间的不一致。

图1生育打算的落实情况,2007 2010年Figure13-Year Follow-up on Childbearing Intention,2007-2010.(符合生育二孩政策的妇女,N=2504)2007年生二孩计划频次列百分比2007-2010年频次分计划生二孩百分比不打算要了1878可能不要149没想好395可能会再要207肯定会再要105(合计:2734)3711263046(合计:150)资料来源:“江苏省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调查,2007,2010。

2010年的江苏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调查成功地跟踪了2007年基线调查时大部分符合二孩生育政策的已婚妇女。

在2007年接受基线调查、已有1孩、可生2孩并回答了生育计划问题的妇女当中,只有6%在这3年中生了第二个孩子。

2007年的二孩生育打算与此后3年间的生育行为之间虽然相关,但仍然存在差距,有44%(46/105)在2007年表示自己“肯定会再要”一个孩子的妇女在这3年间确实生了第二个孩子(见图1);还有一部分妇女改变了主意,放弃了再要二孩的打算。

相比而言,较为明确的生育意向和生育时间计划更有可能落实为生育行动。

而在2007年说自46人口研究35卷己“不打算要了”、但到2010年却生了二孩的妇女只有2%(37/1878)。

这一方面显示了生育计划与生育行为之间的明显相关;另一方面也说明,“不生”的计划基本落实,而“要生”的计划离真正落实还有不小差距。

图2根据江苏两次调查归纳了从政策到行为的生育数量逐级递减的趋势,即:在满足二孩生育政策的妇女当中,她们的理想子女数却低于2(1.7),她们希望生育的子女数又比理想子女数低0.2(1.5),而现有子女数比生育意愿更低0.4(1.4)。

即使假设所有妇女最终都落实了生育计划,平均生育的子女也只有1.3,也就是仅有30%的符合生育二孩政策的妇女最后生了二孩,远达不到意愿生育的子女数(1.5)。

图2从理想到实际的子女数量变化(符合二孩生育政策妇女)Figure2Changes in Number of Children from Ideal to Reality资料来源:“江苏省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跟踪调查,2010年3小结江苏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调查结果,显示了当前育龄妇女的理想子女数、生育意愿、生育计划和实际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是逐层递减的,即本人意愿生育子女数低于一般理想子女数,具体生育计划低于本人生育意愿,而实际生育行为又低于生育计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