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首钢宏观和行业分析

首钢宏观和行业分析

一、公司概况1.公司简介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首钢股份”)是首钢集团所属的境内唯一上市公司。

证券代码:000959。

首钢股份拥有迁钢公司,控股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首钢冷轧薄板有限公司等钢铁实体单位,具有焦化、炼铁、炼钢、轧钢、热处理等完整的生产工艺流程。

首钢股份拥有国际一流装备和工艺水平,具有品种齐全、规格配套的冷热系全覆盖板材产品序列。

其中,电工钢、汽车板、镀锡板、管线钢、家电板,以及其它高端板材产品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首钢股份紧密跟踪客户需求,通过加强交货组织和质量管控,加快先期介入推进步伐,提高客户需求响应力度等措施,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增值服务。

首钢股份坚持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齐,汽车板产品实现铝镇静钢、IF钢、高强IF钢、烘烤硬化钢、低合金高强钢、双相钢、相变诱导塑性钢和热成型钢等全系列整车供货产品全覆盖,强度级别达到1000MPa,市场占有率跻身国内前三。

电工钢实现飞跃式增长,其中,无取向电工钢实现4大系列67个牌号批量生产,在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无人机电机、机器人伺服电机用无取向电工钢等新兴市场领域应用逐步增长,2015年无取向电工钢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取向电工钢实现500kV变压器常态化生产供应,自主集成了高磁感取向硅钢全流程生产装备,突破了电磁性能、板形尺寸、涂层质量控制等核心技术,成为全世界第四家掌握低温板坯加热工艺生产高磁感取向硅钢技术的厂家,跻身变压器材料供应商世界第一梯队。

首钢股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绿色发展。

全面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余热、余压、余气、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积极探索“碳交易”新方式,迁钢150MWCCPP成为国内钢铁行业首个自愿减排项目,首钢股份成为国内第一家“碳交易”钢铁企业。

展望未来,首钢股份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和精品服务战略,建立健全产供销研用一体化运行协同体系,加快推进以汽车板、电工钢、镀锡板为重点的高端产品开发,持续优化品种结构,提升“制造加服务”核心竞争力,实现从产品制造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变,全面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努力成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优秀上市公司。

二、行业前景1.行业概况2017 年对于钢铁行业是极具象征性的一年,2016 年经济触底回升后高位稳定,供给侧改革浪潮迭起,“地条钢”整治、环保限产等强有力的行政管控将行业盈利进一步推向十年来的高峰,截至到2017 年12 月底热卷以及螺纹钢吨钢盈利已经分别高达738 元以及1304 元,超出2007 年同期水平。

钢企盈利来源的两种途径:钢铁行业作为一个典型的成本加成型产业,其盈利的高低和原材料价格没有必然关系,举例来看,2016 年矿价从低点的40 美金左右反弹至目前逾70 美金,但同期螺纹钢吨钢盈利达到1000 元以上。

相反,2015 年年初以来铁矿石价格从高位70 美金跌至近几年最低的38 美金,由于钢铁行业产成品高度同质化,单体冶炼企业盈利取决于本身加工制造成本与行业边际成本差值。

投资标的企业盈利的上升一方面可以通过行业边际成本上行获得,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化成本,改变成本曲线中的相对位置实现。

行业边际成本上升的方向和速度是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和成本曲线的形态决定的,而相对位置的变化更多来自于新型技术产生或行业政策的转折;由于大部分钢铁上市公司归属于国营钢铁企业,在成本控制各方面较民营钢企处于劣势,行业天然的阶梯状冶炼成本结构使得大部分处于高成本区的钢铁上市公司的利润显现必须满足开工率接近极限的条件,简单地来说即全行业产能短缺。

对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区域置换比例要继续执行不低于1.25:1 的要求,就此次颁布的产能置换政策看,更加全面细致的措施以及更严格的监督体系将对未来钢铁行业产能投放形成一定的抑制。

2018 年行业新增产能或低于市场预期。

具体而言,由于绝大多数产能投放是置换而来,这并不影响行业总产能的变化,但考虑到2017 年供给侧改革中去除的部分钢企原本具有电弧炉生产资质,加上超高盈利状态下市场自发追加部分产能,后续电弧炉建成投放后将形成产能增量。

因此2018 年的新增产能中需重点关注电炉钢产能投放进度与行政管束之间的角力情况。

2.政策导向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持续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或锚定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率。

2018年5月11日央行公布了《2018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明确提出“宏观杠杆率增速放缓,金融体系控制内部杠杆取得阶段性成效”,且“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及结构性信贷政策效果显现,货币信贷总体保持适度增长”、“地方政府融资担保行为进一步规范,平台公司等软约束主体债务增长受到遏制,国有企业债务增速放缓”是2017年宏观杠杆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根据广发宏观组5月13日发布的《关注边际变化,货币政策重点或有微调——2018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和4月金融数据点评》,2018年4月政治局会议指出货币政策要“注重引导预期”,“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表明货币政策基调已有微调。

在一季度内需数据展现出韧性,但外部环境出现微妙变化的背景下,政策从底线思维出发,视内需为经济的压舱石。

因此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扩大内需的政策基调或锚定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率处于较高水平。

三、公司战略首钢“十一五”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集团钢产量、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分别比2005年翻一番。

“十二五”期间,产业和产品结构更具优势,竞争能力更加明显,体制机制更具活力,人与企业更加和谐,企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向国际一流的大企业集团迈进。

1.钢铁业完成新的空间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升级。

首钢京唐钢铁厂建成投产并达产达效,成为产品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的现代化大型企业,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品板材生产基地和自主创新的示范工厂,成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志性工厂。

迁钢公司成为同类型国际一流钢厂。

首秦公司成为“专精深强”的国内一流的宽厚板生产厂。

顺义冷轧成为国际一流的冷轧板材生产厂。

2010年,集团钢产量达到2500万吨,板带比达到75%、冷热比40%。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提高高档汽车板、家电板产品比重,创出若干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生产规模、产品结构、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国际钢铁业先进行列。

2.非钢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

电子机电业重点打造自动化控制和信息技术、冶金成套设备和大型电机、汽车空调器等核心技术和优势产品,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31亿元,比2005年增长1.47倍;“十二五”期间要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增强核心竞争力。

建筑业要完善机制,提升资质,创立品牌,扩大工程总承包,发展高端技术、专业化设计和施工;房地产开发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经营。

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22亿元,比2005年增长1.7倍(不含划转单位);“十二五”期间要积极参与首钢工业区改造建设,形成一批有核心技术的业务,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综合实力。

服务业要大力发展物业、餐饮、旅游、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生产协力服务,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77亿元,比2005年增长1.8倍;“十二五”期间要积极参与首钢工业区改造开发,打造商贸、物流、中介服务、会展博览等服务支柱产业。

矿产资源业要巩固做强迁安矿区、秘鲁铁矿等原料基地,加快开发外部资源,扩大控制规模,2010年成品矿产量达到1900万吨;自产煤炭620万吨,钼精粉4000顿,合计销售收入达到1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倍以上;“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循环利用,经营规模、综合实力、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海外事业要成为首钢发展的重要一极,做强做大海外企业、进出口贸易、海外工程、物流等核心业务,提高资本运作和上市公司运营水平,2010年销售收入和海外营业额达到456亿元,比2005年增长71%;资产控制额达到100亿元以上,上市公司市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3.实施首钢石景山工业区改造规划,在转型中实现首钢在北京的更大发展。

首钢石景山厂区钢铁业停产后,工业区改造关系北京发展大局,关系首钢在北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

北京市政府已审定《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明确由首钢作为工业区改造的主体。

按照有利于解决首钢人员安置及遗留的社会负担等问题,符合北京市及石景山区总体发展定位,有利于土地价值最大化和产业最优化的原则,推进8.08平方公里工业区改造工程,建设总部办公区、销售中心、研发中心,发展高新技术研发和总部经济;建设创意产业研发基地,发展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建设高端写字楼、酒店、综合商场、中高档住宅、滨水游乐设施等,发展商贸、金融、物流、旅游、中介服务等服务业。

同时加快现有非钢产业的发展,实现首钢在北京的更大发展。

4.体制机制充满活力。

以首钢北京总部经济为核心,以信息化为支撑,构建产权结构多元化、法人治理结构健全、风险防范和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更加有效、对外开放合作更加广泛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架构,既能充分发挥总部经济的综合优势,合理配置和利用企业内外资源,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子公司的潜能和积极性,实现整体最优发展。

5.企业发展更加和谐。

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富余人员得到妥善分流安置;集团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2010年比2005年翻一番;建设具有首钢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职工素质全面提高。

到2010年,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达到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50%以上,其中博士、硕士分别达到100人、1000人;高级、中级、初级工比例达到40:50:10,达到发达国家企业水平。

“十二五”期间,形成结构更加合理、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人才队伍,为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四、技术创新首钢集团不断发挥创新工作室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目前已建立职工创新工作室264个,参与职工3723名。

共完成攻关课题2083项;取得科研成果1463 项,其中申报专利455项,专利受理352项,获得专利授权253项;获得全国科技成果奖21项,获得北京市科技成果奖40项,获得首钢科技成果奖139项,形成技术秘密203项;总结创出最佳操作(管理、服务)法324个;提出合理化建议7618项,采纳实施2576 项;培养技术骨干1014人,其中全国技术能手6人,北京市技术能手28人,首钢技术能手42 人,高级技师244 人,技师694 人。

五、公司治理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