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机电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与研究
【摘要】职业学校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能适应生产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专门人才的教育职能部门。
针对当前高职高专教学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以“学生能学以致用”为教学指导思想,围绕企业的需求,采用多样性、互补性的教学方法,实施柔性教学模式,完善柔性管理体系,进行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柔性教学实践,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机电类专业应用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模式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为了紧跟世界经济和技术的步伐,我们当今社会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还要有很好的继续自我学习能力,有很好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
作为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适应社会对应用人才不断更新的需求,其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随之调整和优化,应该在重视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其教育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上。
相对而言,高职高专院校过去那种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老师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学与练”的有机结合,从而导致了学生的理论和劳动技能的严重脱节,另外一方面,学校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往往更新不及时,这些都导致了高职高专院校满足不了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就必须要有新的教学理念,要有新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进行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1高职高专教学研究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但同时也暴露出了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教育模式、教学设施、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弊端,再加之高职高专近几年的快速扩张,学生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个人素质差异增大,学生将来毕业的去向的多样化,这些种种都对现有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冲击较大,高职高专院校教育质量也出现明显的下降,这些已成为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众所周知,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教育质量,要保证教育质量,学校就应该实施因材施教,对不同素质的学生要有区别地对待,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以到达较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各行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对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要全面,要有可持续学习能力,原来那种局限于某一专业的专才教育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同时,社会对应用性技术人员的要求也多样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高专教育的差别化、个性化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高职高专教育就是要把实实在在的技术和技能教会给学生,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可持续性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出的学生是能较强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高职高专的教育发展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保证其发展的正确方向,具有其发展的动力,所以,高职高专教学更应该注重的是传授给学生可持续
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的,高职高专院校就应该根据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制订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能定时更新的开放式的弹性的课程体系,科学地设置课程,实施灵活的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多样化的功能,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与我国相比,国外的高等职业教育就紧密跟随着社会的科技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对传统教学进行革新,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改进和探索。
目前,我们高职高专教育很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出现了诸如专业设置没特色,课程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缺乏“细分市场”的概念,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才市场需求;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不能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教师的教学受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教育模式理念的束缚,形成了教师教学生学,单一以知识讲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
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是刚性的,没有柔性,使得高职高专教学无法跟上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很好地胜任现实岗位,无法让用人单位满意,也使的我们的高职高专教育处于十分被动的地步。
高职高专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高专学生仅仅在课堂上学好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应对此问题,高职高专教育就必须要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来使学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实践能力,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要克服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这种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弊端,高职高专教育只有通过柔性化教学改革,使其在建设教学制度、设置与选择专业、构建教学内容等方面均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柔性,使得其教育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更能适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在柔性教育中,学生的能力开发被注重起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出来,学生应对客观环境变化的能力培养被着重强调,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被树立,这样学生具备了将来适应岗位变化能力,这些都将大大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充分显示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优势。
2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教学中的实践
在高职高专教育中,机电类专业应用领域广、专业种类多、社会需求大,学习专业的学生人数也多,因此,当前高职高专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就在机电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可以说机电类专业的教学现状是很有代表性的,所以我们就通过对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柔性教学研究与实践,来探索柔性教学在高职高专教育的应用。
机电类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其涉及面广,课程内容概念性强,知识点繁多并且十分抽象枯燥。
针对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教学的现状,我们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实现柔性教育的改革。
我们把“学生能学以致用”作为教学指导思想,着重清理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教师授课与教材选用、学生学习与选用教材等种种关系,建立了机电类专业的柔性的人才培养计划,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习掌握了实实在在的实用性技能,为学生的将来就业和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得我们培养出的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够完全适应现在社会需求;我们制定了柔性化的专业教学计划,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柔性课程体系,完善管理体系的柔性,教师采用并加
强了多样性、互补性的教学方法,在现有的课程学习内容多而课程学习学时少现状下,通过种种措施,来化解矛盾和克服困难,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在学校教学改革中,我们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进一步的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对学生因利势导,实行柔性教学,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我们的高职高专教学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更好地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
实施柔性化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培养计划有一个充分了解,能够掌握和了解本专业相关的市场动态和从事本专业行业发展趋势等各种信息。
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够地利用各种有关的信息,采用柔性化的教育手段,有效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习观和就业观,才能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树立起适合自己的生活学习的目标,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
实施柔性化教学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2.1设置柔性课程体系:“应用为主、理论够用、研究提高”是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理念,满足社会需求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我们遵循这些思路,来构建柔性的课程体系和设置教学内容,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我们把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专业应用能力的教育作为我们的培养重心,进一步注重加强学生的基础教育,注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高职教育才能为我们高职高专的学生毕业后的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
我们采用的主要措施总结为:根据课程在学生教育中的所起的作用,把课程分为三大类:基础公共课程、专业模块课程和讲座课程。
基础公共课程是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的根基,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是整个课程教学的基础,必须要加强加厚;专业模块课程包含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课程,其又可再细分成了相关的专业单元和专业模块,这是学生将来从事职业的专业基础,必须要强化专业技术基础课的学习,并进一步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并且要保持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对此,我们采用专业单元和专业模块的不同组合,及时地调整专业课程,我们还通过以开设一些综合性课程的选修课,克服专业细分方向的局限性,以更好的适应不同发展方向的专业。
这样,我们建立了合理的基础课内容体系,并同时使整个课程体系具备了较好的柔性。
在注重学生的学习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密切跟踪专业教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根据现代企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及时地更新调整专业选修课,从而使我们高职高专的学生具备较好的职业适应性。
讲座课程主要是给学生讲授一些例如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需求状况、相关相近可从事专业的特点和发展、可从事行业动态和新兴行业发展方向及职业需求、从业人员的岗位结构和职业能力、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等相关内容,从而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知道自己现在应该做什么,将来才能做什么。
这类讲座课程必须是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柔性,只有这样,讲座课程才能达到其真正应有的教育效果,以很好地满足现代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