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峰命运的悲剧性内容摘要:萧峰,金庸笔下最令人难以释怀的身影。
英雄盖世却逃不开命运无常的折磨,寻寻觅觅却始终找不到一条后退的道路。
萧峰的一生,浸染了宿命的阴影,冲不破现实的牢笼。
种种指向,均预示着他无限悲苦而又不可逆转的一生命运。
本文试从命运、性格、人性的弱点、文化冲撞下生存状态的迷失等角度出发,剖析造成萧峰悲剧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命运性格人性的弱点文化的冲撞生存状态的迷失萧峰,金庸笔下最令人神往的名字,武侠世界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
无数人为之绝世风采倾倒,无数人为之悲惨命运扼腕叹息。
英雄盖世却逃不开命运无常的折磨,寻寻觅觅却始终找不到一条后退的道路。
萧峰的一生,浸染了宿命的阴影,冲不破现实的牢笼。
种种指向,均预示着他无限悲苦而又不可逆转的一生命运。
萧峰的悲剧,是命运的安排,是个性的必然,是人性弱点的无意促成,更是个体生命在文化夹缝间苦求生命道路而不得的无奈的显现。
一、短暂的生命轨迹划出一条悲剧的完美曲线萧峰为什么能在众多的英雄大侠中更突出、更摄人心魄、更具英雄本色呢?我认为主要是悲剧性。
这从他坎坷而短暂的一生就可以看出来:当萧峰刚出场时,借段誉的眼光,已给他打上了“英雄”的标记,“南慕容北乔峰”在江湖上赫赫有名。
但是他在读者心中真正成为英雄,却是从他承受一连串命运的打击开始的。
杏子村中乔峰是契丹人的身世被揭穿,他被逐出丐帮。
很快阴差阳错地背上冤案,身不由己地卷入到集贤庄的厮杀中,最惨的是为了访明身世真相中了马夫人的奸计,误杀了心上人阿朱。
为了完成阿朱的嘱托照顾她的妹妹阿紫,两人一齐来到北方,无意中多次相救辽主,被封南院大王。
可是辽王命令南院大王南征大宋,萧峰不从、苦苦劝谏,辽王反生疑后,用计使阿紫骗萧峰喝下毒酒,萧锋被辽王抓住。
中原武林闻讯以为萧峰此举证实他绝不可能是契丹人,便同段誉、虚竹一行带人攻打上京,救出萧峰至雁门关,雁门关宋国守军拒不开门,辽王率大军追至关外,虚竹、段誉在十万军马中将辽王擒获,萧峰逼他立誓赎身,辽王只得当众宣誓终其一生不许一兵一卒越过宋辽疆界。
辽王讽刺他说可以去向大宋皇帝邀功,萧峰朗声说自己为契丹人,今日威逼陛下,成为契丹的大罪人,“今后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于是“拾起地下的两截断剑,内功运时,双臂一回,噗的一声,插入了自己的心口。
”萧峰的用意在今人看来十分简单,他只是想阻止宋辽双方开战,以免兵凶战危,生灵涂炭,他只是想提倡人道的和平,呼吁停战。
从身世之谜到误杀心上人,由劝阻辽王攻打大宋到自刎殉义,萧峰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悲剧的一生。
二、无法预知的命运的力量从未远离过他叔本华把悲剧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由于“某一剧中人异乎寻常的、发挥尽致的恶毒”所造成的悲剧,如《威尼斯商人》;二是由于“盲目的命运,也即是偶然和错误”所造成的悲剧,例如《俄狄浦斯王》;三是由于剧中人彼此的地位和关系的不同所造成的悲剧,例如《哈姆莱特》,其中尤以第三种为烈。
萧峰的生命轨迹显示,他是一个宿命式的悲剧人物,是真正完美的希腊式的悲剧英雄,一生未曾逃离过命运无常的缠绕,同时走上了似于第二、三类的悲剧人生。
杏子林中,萧峰与命运进行了第一轮的较量。
虽然他的领袖才能在这一夜获得了最完美的释放,但却愈加显示出其无可抗拒的悲剧性。
因为一场人为的叛乱,他完全可以不动声色的将其消弭于无形,面对险境,一句“萧某何惧?”甚至让敌人也热血沸腾。
可是谁能改变自己的身世,这只是命运的安排,他纵有无限愤怒和委屈,又能向谁反抗?即使英雄如萧峰,可以凭借智慧冷静而漂亮的化解一场叛乱,也无法改变自己是契丹人的事实。
叛乱化解的越是漂亮,在身世真相面前就越显现出他的悲剧性。
聚贤庄上,萧峰用卓绝的功夫作了一次全面的表演,他英勇而所向披靡,充满力量的神话让处在对立面的敌人也情不自禁的为之喝彩。
这样一个人,本应该是多么完美的英雄和朋友,但却逃不掉被诛杀的命运。
契丹血统让他的这一切成了空中楼阁,中原武林全然不顾他曾经崇高的威望和辉煌的功业,以莫须有的罪名对他进行了残酷的定罪,没有一丝宽容,容不得任何解释。
契丹,萧峰本能的抗拒这个身份,他多希望这一切只是一场阴谋,但一路探访,他却发现一切反对他的人竟然是对的,他真的是契丹人,这难道不是命运的捉弄?在阿朱身上,命运更加强烈的表现出了它可怕的力量,它无情的让阿朱因一个无稽的谎言死在了至爱之人的掌下!如果萧峰的时间可以有一刻停顿,如果萧峰可以预见即将发生的事,那么他还会为遥远的仇恨而痛苦的失去阿朱吗?时间当然不会停顿,萧峰也不可能预见,他只能无可逃避的失去她。
如果阿朱不是聪明机智且精通易容之术,又怎能被蛇蝎毒妇康敏诱骗,以至命丧情人之手?阿朱之死,看似漫漫人生里一次偶然,却染了几分必然的宿命。
命运之神如同附骨之蛆,从未稍离过萧峰身旁,信阳马家康朱会面之后,一张天网就已悄悄张开,不可先知,无从躲避。
可悲可叹,命运无常!萧峰的生命似乎从一开始就不属于自己,而属于某种外在的意志,他带着原罪来到这个尘世,受尽命运无常的折磨,孤独而悲怆的走完一生。
萧峰的悲剧类似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
俄狄浦斯王为了拯救忒拜百姓,千方百计查缉杀害先王的凶手,几经周折,却发现凶手就是他自己。
最后他只能是悲壮地刺瞎自己的双眼去流浪。
萧峰奔波半生,而最后追查到的“大恶人”,竟然就是他自己的亲生父亲。
命运在俄狄浦斯王和萧峰之间成了悲剧的轮回。
萧峰与俄狄浦斯王最为相似的一点,是他们都有着坚强的意志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但他们都逃不脱命运的转轮。
开始就预示着结局,明知道这一路走过去,结果注定是悲剧,却非朝这条路走不可,这就是英雄悲剧的根源。
萧峰之死,让人愤怒于命运的残酷,它让缠绕这个盖世英雄的结无一例外的都成了死结,萧峰只有一死。
萧峰的这种完美实在是诗歌般的浪漫与悲壮,就像俄狄浦斯,唯有刺瞎双眼、自我放逐才能超脱。
三、不可改变的个性使得他的悲剧成为无可逃避的必然悲剧人物大抵执着于自己的信仰、判断,而置环境于不顾,一任自己的性情,勇往直前。
因此,萧峰的命运,也是他个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诚如沈君山说:“又有武功,有正直,天下无敌,必然到最后正因为他受人钦佩喜爱的个性走上悲剧的道路。
”①亚里士多德说,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
那么萧峰的错误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看看与他经历相似却绝不相同的郭靖的命运。
郭靖是汉人却在蒙古长大,可他不但成为宋朝人人钦仰的大侠,也赢得了成吉思汗的器重与众将士的尊重;萧峰是契丹人却长在南朝,但他不容于宋朝,也没法得到辽国人的理解,他虽然为宋辽的和平与两国的百姓付出了生命,可是对于宋人而言,他仍不过是个异族人;对辽人而言,他更是一个背叛者。
二人的不同首先在于对待仇恨的态度。
郭靖性格温和,即使是为报父仇也不过是手刃段天德一人。
萧峰对于复仇则更加执着,他很长一段时间只为仇恨而活,痴于报仇使他的理智和情感总显得那么单薄。
他时时不忘仇恨和冤屈,才使得一路上的际遇得以在刚刚好的时间与他相遇,丝毫都未错过。
以仇恨支撑起来的生命毕竟是脆弱的,当自己与仇人的生命已经完完全全的连在了一起时,大仇得报不会让自己得到任何解脱。
复仇固然可以暂时支撑起萧峰孤独的生命,复仇固然可以让他暂时获得某种使命感。
但是复仇之后呢?萧远山曾有过大仇得报的短暂经历,他得到的并不是梦想中的痛快与欣喜,而是无尽的空虚与凄凉:“数十年来恨之切齿的大仇人,一个个死在自己面前,按理说该当十分快意,但内心中却实是说不出的寂寞凄凉,只觉得这世间再也没什么事情可干,活着也是白活。
”用一生的汲汲以求换来一身的迷惘,究竟值不值得?事实上,萧峰为仇恨吃尽了苦果,错手打死阿朱的悔恨一直蚕食着他孤单的灵魂。
复仇悄然无声地淡出了他的生命,阿朱却成了心口永远的伤疤,他无数次“念及阿朱,胸口一痛,伤心欲绝”。
念之尚且如此,萧峰如何度过漫长的一生?他只能无奈的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
如果萧峰不是如此耿耿于怀,如此急切渴望复仇,也许结局不会是现在的样子。
如果说痴于复仇让萧峰活而饱受折磨,那么过分固守心中的道德准则最终断送了萧峰的生命。
郭靖以汉人的身份深受成吉思汗的重恩,但在蒙汉之间,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作出了选择。
同样面对民族矛盾,萧峰却无法舍弃心中的价值观念。
命运将萧峰推到一个特殊的位置,让他有机会从宋辽两个民族的角度来考虑两国的世仇,因此他能作出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还有些遥远的思考:“若不是有人揭露我的身世之谜,我直至今日,还道自己是大宋百姓。
我和这些人说一样的话,吃一样的饭,又有什么分别?为什么大家好好的都是人,却要强分为契丹、大宋?女真、高丽?你到我境内来打草谷,我到你境内去杀人放火?你骂我辽狗?你我骂你宋猪?”萧峰对天下百姓一视同仁,不是因为比别人先知或通达,也不是天生的菩萨心肠,只因这一切是他的亲身经历。
在少林寺对抗慕容父子这样一对野心家,他说过一段掷地有声的话:“你可曾见过边关之上、宋辽相互仇杀的惨状?可曾见过宋人辽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情景?宋辽之间好容易罢兵数十年,倘若刀兵再起,契丹铁骑侵入南朝,你可知将有多少宋人惨遭横死?多少辽人死于非命?”这是萧峰以血泪经历为代价换来的结论,是他深受民族世仇折磨后灵魂深处发出的控诉!他因自己的苦难与民族世仇下最无辜最底层的民众有着深深的情感呼应,他用一生的惨痛经历换来这个结论,并用生命捍卫了它。
萧峰明白了那个时代的人们远远无法触及无法理解的东西,但富有悲剧意味的是,他仍然跳不出那个时代的价值原则,他虽然有功于两国百姓却无法在天地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不是个性如此,即使处于矛盾的高峰,萧峰仍可以像金庸笔下的其他男主角一样选择离开,而不是自绝雁门关。
命运悲剧,往往就是人物的性格悲剧,萧峰的故事如能重演,他仍不会有第二种选择。
四、人性的弱点谋杀了他萧峰的悲剧,抛却虚无的命运,也是一场人为的悲剧。
萧峰死在人性的弱点之下,从一开始,他就一步步地掉进了一个又一个由别人的欲望编织的网里。
作为江湖上与之齐名的另一武林世家的慕容氏与萧峰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慕容博是萧峰一生悲苦命运的罪魁祸首。
慕容氏的贪念可说达到了极致,他一心要将中原大好河山据为己有。
为了一个近乎可笑的复国大梦,慕容博甚至希望“天下大乱,四下征战不休”,他处心积虑的策划了一场足以引起大宋与大辽之间战争的阴谋,正是这个匪夷所思的阴谋,将三十年前尚在襁褓之中的萧峰卷进了一场毫无理由的厮杀中,直接造成了他一生的悲剧。
为了一个自私的家族事业,慕容氏不惜让全天下的百姓徒受生灵涂炭之苦。
让人不禁深思:这样贪婪歹毒的人怎可君临天下;这样的人君临天下怎会成为福泽百姓的明君英主?如果说三十年前慕容氏为了一己之私欲改变了襁褓之中的萧峰的命运,那么三十年后,康敏的近乎变态的自恋与虚荣彻底地将萧峰推上了命运的绝路。
这个疯狂的女人,只因萧峰一次无意间的视而不见就陡生杀心,杏子林煽动叛乱,让萧峰再也无法立足于中原武林;信阳城编织谎言,直接造成阿朱之死的悲惨结局,将萧峰往死亡的路上推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