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世纪我们如何养老——中国养老方式探析

21世纪我们如何养老——中国养老方式探析

21世纪我们如何养老——中国养老方式探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也日渐严重。

至本世纪中叶,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四亿多,其比例将高达30%,届时两个劳动力人口要供养一个老年人。

人口老龄化几乎涉及到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它将会给经济发展必需的劳动力供应、养老金体系提出最严峻的挑战,中国必须尽快建立一个良好的养老体制以应付这种变化。

在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老龄化带来养老保障制度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中国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试图通过养老保障制度转轨解决养老问题。

在转轨实践过程中,由于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等方面的原因,效果不能尽如人意,出现了诸多方面的问题。

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和发展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以更好的解决老龄化社会养老的问题。

一、完善家庭养老保障体制
家庭养老是基于中国特有国情的必然选择,在中国现时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渊源下,家庭养老将是中国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养老方式。

因而,中国养老保险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应该基于这一养老方式的特征而进行,以保证使体制能够为这一养老方式提供有效的服务和保障。

在相当长时期内,国家不可能为所有老年人提供社会供养,养老依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主要供养者不是国家,也不是社会,而是他们的子女,这是一个基本国情。

因此,家庭、学校、政府有关部门应提倡孝道,教育子女、儿孙履行养老、孝老的职责,包括经济上的
赡养、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慰籍等等。

同时,也应努力为成年子女尽孝创造条件,切实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具体困难.为此,对完善家庭养老体制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有关制度,加强法制建设
机制的运行必须有制度的规范,更要有法律上的保证。

因而,要使家庭养老这一方式成为有效的养老形式,就必须不断地完善家庭养老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家庭养老由伦理走向法制。

必须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老龄人权益保障法》,加快制定和完善符合各地实际的地方性老年法规和相关条例,完善细化《老年法》的有关条款,增强《老年法》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建议在县及以上行政区域普遍设立老龄人法律援助中心,老龄人投诉、咨询热线,对侵犯老龄人合法权益、虐待、歧视和不赡养老人等丑恶现象和违法行为及时处理。

(二)鼓励家庭养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对老龄人及有老龄人的家庭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以确保老龄人的正常生活,并鼓励子女积极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

如给有老龄人的家庭适当减免税收、提供定期的义务工服务,给赡养老龄人的人授予某种荣誉称号、有条件的单位给家有高龄老人的本职工予适当的补助;以资鼓励等。

特别是对那些照顾无自理能力老龄人的家庭提供必要的经济补助和物资支持,以调动他们的养老积极性;在住房或工作安排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鼓励那些不愿与其父母同居的子女与其父母就近居住。

家庭养老是一个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它不仅仅关系到一个
家庭的和谐、稳定和欢乐,更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在倡导、崇尚和完善家庭养老这一形式过程中,一个家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仅仅依靠一个家庭来解决是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因而这一形式的完善和有效建立,必须依靠整个社会和政府的有效援助,必须有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 发展社会化替换工作,建立社会安老、养老安全网
家庭作为一个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养老的一个最主要的载体和老人获取养老资源的途径,即使在社会化程度很高的西方国家,集中的社会养老也从未成为占主要地位的养老方式,而表现为大量分散的小型家庭养老方式。

处在中青年时期的子女们,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工作压力的日益沉重,还要精心培养后代,加之与老人分居的趋势,因而直接照料机率下降。

在此情形下,如何使家庭照料资源作社会化的替换就成为必要,使传统的家庭照料由直接照料变换为社会照料,亲属成为老龄人社会照料的组织者。

事实上,现在已有不少老龄人家庭正在获取社会性照料资源。

如雇用保姆、钟点工、专职疾病护理员进行照料等,这些社会性照料资源主要是由其家庭成员尤其是后代子孙组织和购买的。

(一)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政府要加强引导,建立和扩大以社区为依托、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由社区向在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服务,让老人在享受亲情的同时,得到专业照料。

如以社区为单位,下岗工人通过培训取得养老护理证书后做家嫂,以钟点工形式,根据不同家庭需求,每天提供做饭、洗衣服、送就医、陪住院、
陪出游等服务。

(二)强化敬老院规范化管理。

一是规范现有敬老院的内务管理,抓好敬老院院长的选聘和培训教育工作,建立激励与惩罚并存的考核机制,提升供养服务水平。

二是提高工作人员待遇,工作人员月工资最低标准不得低于本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介入保险减轻风险。

老年人是高风险群体,一个老人出事后老养机构的压力非常大。

介入保险后,机构承担的责任和压力就可相对减轻一些。

保险费用可由财政、中心、老人三方按一定比例承担。

(三)加强养老护理队伍建设。

一是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设立养老护理员培训机构。

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组织现有在职养老护理员分批职业培训并取得上岗证;新聘用的养老护理员必须凭证上岗。

二是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与团委、市红十字会、妇联等部门,常年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志愿服务活动。

(四)创建社区“老人日托中心”。

由市民政局创建“老人日托中心”,提供多项服务。

如:活动娱乐区为老人提供棋牌娱乐、音乐舞蹈、情感交流等服务;康复理疗区聘请专业医护人员,为老人进行健康指导、康复理疗等;学习培训区是为老人提供读书看报、专题讲座等;生活用餐区每日为老人配置科学的膳食,烹饪人员将根据不同老人的身体状况,实行营养配餐。

行动不便的还可送餐上门。

服务模式可分无偿、低偿和有偿。

对经济特别困难且需要帮助的老人,中心可以无偿提供;对经济条件有一定困难的,收取低廉的费用;对生活不存在困难的普通老人,可以自付一定费用。

总之,老年人是人类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老年期是每个正常人的人生旅程必经的一站。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

今天我们面对养老问题,不仅仅是如何通过提供足够的食品给老年人免除饥饿而度过晚年,也不仅仅是如何使老年人有安居之处,相反的,温饱并不是老年人的最终目的,在获得基本生存条件下,要参与社会的发展,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在这种情况中,全社会应当协助政府共同描绘出使老年人获得更美好生活的蓝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