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模式类型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数量也居世界首位;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是儿女的职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女们工作、学习等需要离开家,空巢老人也急剧增加,传统农村养老模式受到人口老龄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家庭结构核心化、土地被征用等的冲击,农村养老在物质供养、精神照料和生活照顾等方面均面临巨大挑战。
因此,在新形势下探讨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农村现有几种养老模式及其利弊一家庭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模式是中国最古老的养老方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子女、配偶或其他直系亲属为老年人提供经济、生活和精神照顾,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
养老的实质是由谁来提供养老资源,这是区分养老方式最重要的标准,同时也可以看出,家庭养老是相对应于社会养老来说的。
因此,从实质上来说,家庭养老是指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
家庭养老模式的优势1、家庭养老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反馈模式。
在经济供养上,家庭养老是代际之间的经济转移,以家庭为载体,自然实现保障功能,自然完成保障过程。
父母养育儿女,儿女赡养父母,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予以反馈的模式在每两代之间的取予是是互惠均衡的,在家庭单位内形成一个天然的养老基金的缴纳、积累、增值以及给付过程。
2、家庭养老促进代际交流,给予老年人精神归属感。
家庭与老年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对于中国老年人,尤其如此。
家庭是老年人毕生精力和努力的结晶,保留了老年人整个生命历程的印记,使老年人感到安全和对亲情需求的满足,满足老年人“叶落归根”的心理。
老年人更多的是从子女身上获取那种情感慰藉,“儿女孝顺,含饴弄孙”是中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最高理想和最大精神寄托。
3、家庭养老降低社会成本。
与社会养老相比,家庭养老是把这个社会的养老负担转化为子女的负担,一旦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不能兑现,可以规避社会养老在基金管理方面的风险,同时也不存在服务和交易费用支出问题。
4、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道德强大内在力的必然结果,中国人提倡尊老爱幼,在全社会形成养老尊老的风气,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子女一种理所当然、责无旁贷的义务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的不足1、子女数量减少,家庭养老负担加重。
生育率下降、人均寿命延长直接导致家庭供养资源减少,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成倍增长。
如今,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开始进入老年。
“421”家庭模式作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主流家庭模式,是一个风险型的家庭架构,对养老而言更是如此。
独生子女的现实不仅使父母早早步入空巢的阶段,更长的经历空巢期,同时也将他们置于一种更加脆弱的家庭养老的基础之上,无论是经济来源、生活照料、特别是亲子交往、精神慰藉,他们能从这唯一的孩子身上得到的都是非常有限的。
2、传统养老观念受到各种不良价值观念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对公民的个体价值给予了多方面的承认,并从道义上肯定了追求个人幸福的合理性,个体价值的确立动摇了传统家庭伦理的基础。
中国的交通、通讯越来越发达,信息渠道越来越广,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在更多、更深入了解外面世界的同时,其观念、生活方式也不断在自觉、不自觉中发生变化,在追求现代生活方式过程中,产生了对小家庭的偏好和对大家庭的淡漠,他们转变了养老观念,开始走出“养儿防老”的圈子,加之受效益主义、拜金主义、个体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人们的家庭责任观念、家庭义务观念等都在不断更新、蜕变,有些人拒绝承担赡养老年人的义务,甚至虐待、遗弃老年人。
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老年人在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均处于较低的地位,再加上行动不便、体弱多病等因素的影响,渐渐地,几世同堂的家庭就少了其应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所有这一切都导致了当代中国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3、农村家庭养老压力大。
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的75%,是中国老年人的主体。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当前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预计这种状况将持续到2040年。
可见,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养老压力更大。
4、缺乏精神慰藉,老年人孤独寂寞感加深由于“空巢家庭”的增多,子女迫于竞争、生活压力,与老人见面、情感交流的时间减少,农村老人得不到子女的精神慰藉,缺乏家庭的天伦之乐。
加之在城市化影响下,农利’独生子女家庭出现“代际倾斜”现象,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子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机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是社会养老专有名词,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
它可以是独立的法人机构,也可以是附属于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组织、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的一个部门或者分支机构。
机构类型主要有:敬老院在城市街道、农村乡镇、村组设置的供养“三无”、“五保”老人、残疾人员和接待社会寄养老人安度晚年的养老服务机构,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
福利院福利院是国家、社会及团体为救助社会困难人士、疾病患者而创建的用于为他们提供衣食住宿或医疗条件的爱心福利院场所。
他们为了社会的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福利院是国家、社会及团体为救助社会困难人士、疾病患者而创建的用于为他们提供衣食住宿或医疗条件的爱心场所。
他们为了社会的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养老院养老院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集体居住,并具有相对完整的配套服务设施。
是专为接待自理老人或综合接待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
老年公寓是专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符合老年体能心态特征的公寓式老年住宅,具备餐饮、清洁卫生、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是综合管理的住宅类型。
老年公寓是指既体现老年人居家养老,又能享受到社会提供的各种服务的老年住宅,属于机构养老的范畴。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老年公寓已经很普遍,并且出现低、中、高档分级。
护养院又称之为“护理养老机构”,或“护理院”,专为接收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介护老人安度晚年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有起居生活、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
机构养老模式的优势机构养老是一种专业化、养护型的服务机构,其服务人员都是经过严格的老人照看、护理等专业培训,机构的专业护理、专门的服务人员所运用的专业技能,是家庭养老所不能比的。
机构养老符合规模经济原理,将老人集中起来,实施规模化照顾,更有效率。
老年人集中居住,老有所交,互帮互助,聊天谈心,老有所乐,消除了孤独感。
子女把对父母的生活照料责任委托给专业机构代行,子女可以不时探视,进行精神慰藉,逢年过节可以把父母接回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皆大欢喜,实现多赢。
机构养老模式的不足1、养老服务机构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老年人口快速增长,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加大,而社会养老机构数量较少、质量较差、增速较慢,形成很大的矛盾。
正面临着急剧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给老年人带来诸多的生活和精神上的困难。
2、农村养老亟需加强。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五保”老人逐步转变为城市“三无”老人。
加之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农民就业方式的改变,留守或“空巢”老人增多,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需求。
3、养老机构的经营管理困难较多。
现有养老机构大部分经营收入不多,营利微薄,规模小,设备简陋,投入少,服务水平不高,养老机构的专业护理、管理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管理水平不高。
尚不能适应社会不同收入群体的不同养老需求。
4、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
一方面是促进养老业发展的法规政策不健全;另一方面是扶持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优惠措施落实不到位。
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在获取土地划拨等方面还有许多困难和制约。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资本投入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积极性。
5、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还很艰难。
一是选址难。
大部分民办养老机构场所是租用的,选择相对独立而交通便利的地址难,且消防措施难以落实。
二是法律制度不健全。
对经营中发生的机构内的伤病、死亡等重大问题没有相应明确的解决办法,时有纠纷困扰经营者。
三是养医结合难。
大部分民办机构规模小,软硬件设施跟不上,入住的老年人看医用药无法就地刷IC卡,造成看病难。
三社区养老模式所谓社区养老服务,是指在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的包括物质、设施、衣食住行方便以及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心理保健、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社区居家养老的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各个社区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老人仍然居住在自己的家里,享受服务中心提供的营养和医疗护理以及心理咨询,并由服务中心派出经过训练的养老护理员按约定定时到老人家中为老人提供做饭、清扫、整理房间等家务服务和陪护老人、倾听老人诉说的亲情服务。
所以,有人说:社区居家养老是一个无围墙的养老院。
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相对于机构养老,更为适应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也更为符合中国实际,符合大城市中心城区发展的社区为老服务的新路子。
我国社区养老主要表现在:(一)举办社区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老人公寓、老人新村等社会福利机构。
(二)设立社区老年购物中心和服务中心。
(三)开设老人餐桌、老人食堂、家政服务中心。
(四)建立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机构。
(五)建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
(六)设立老年婚介所。
(七)开办社区老年学校。
(八)设立老年人才市场。
(九)开展老人法律援助、庇护服务。
社区养老模式的优势第一,可以帮助实现老年人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的心理需求。
第二,社区是老年人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老年人所熟悉的社会环境,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具有天然的地缘和亲缘优势。
第三,有利于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内各种养老资源社区养老模式的不足(一)观念认识不到位。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
没有把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服务意识差。
(二)政策法规不健全。
我国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型社会的。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物质基础比较薄弱,许多地方需要承担“扶贫”与“养老助老”双重任务,使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受到一定的冲击,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一些地方得不到保障。
(三)基础设施差,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
1.老年医疗保健匮乏,医疗费用高,有病不能医、不敢医。
随着医疗费用的逐年增加,而医疗保险又相对滞后,使许多退休职工看病成了大问题,迫切需要有一个老年人自己的医疗保健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