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中国政治建设

新中国政治建设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第六单元 制定人:时伦香 第六单元 第21、22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曲折发展 [复习目标】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 一、民主法制建设的构建(1949——1956年过渡时期;由新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两极格局美苏对峙) 必修一21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国大典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背景:(1)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政治)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向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报告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论准备。会后,中共中央迁往北平,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展开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军事)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取得胜利 (3)1949、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 (组织) 【1949年新政协】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和人民民主国家);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改北平为北京;确立了国旗、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②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同日,举行开国大典。 ③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与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有何不同? 目的 讨论内容 参加人员 会议性质 作用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 讨论中国和平民主问题 讨论政权与军队问题 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但很快被国民党撕毁 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 讨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问题。 筹建新中国的方案。 具有更大的广泛性,没有反动分子参加。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召开的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

2、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北京。 3、政权特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4、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拓展知识】1.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 全国基本解放 至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土地改革

将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推广到全国,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

多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农民向国家交“公粮”。至此,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中共中央从挽救朝鲜危局、保卫我国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这一根本立场出发,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参战,经过历次战役最终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一带。中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镇压反革命 肃清了国民党隐藏在大陆的特务及反对新生政权的各种反动组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被称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运动” 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二)、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民主政治): 归纳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见91页引言)一个大典、两部法律、三次会议和三个制度 [键入文字] 2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目的: (2)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3)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加强了 巩固了 反映了 提高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根本政治制度) (1)发展历程: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文革时名存实亡;新时期恢复发展。 (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它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拥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组成 (3)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 ,规范了 ,昭示着 (4)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之间有何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阶级本质 人民民主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分权制衡 政党活动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特别提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它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它分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政治) (1)基础(原因):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发展历程: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代行全国人大职权.②1954年宪法确立;③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④文革后恢复;⑤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3)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 主要形式:政治协商。 (4)职能变化:建国初,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后成为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5)意义: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民族政策)

(1)背景: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近代以来,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中形成了深

厚友谊。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 (2)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 (3)法律保障: 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同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4)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西藏自治区(1965年)。 (5)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知识拓展】、《临时约法》、《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是在什么情况下颁布的?结合其主要内容,评述它们对我国政治制度所产生的影响。 背景 内容 作用 《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 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力; 《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键入文字] 3 《共同纲领》 1949年国民党政权覆灭,人民革命将在全国胜利,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了《共同纲领》。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施政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随着三大改造的进行,一五计划的实施,经济建设迅速发展,为了加紧民主政治建设,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宪法。 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人民的意志,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92页意义

通史: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变化:复习手册59 二、十年建设建设和文革(1956——1966—1976年 社会主义建设和道路探索、曲折发展; 美苏争霸、多极化出现) 文化大革命”含义:是1966---1976年一场由领导者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在全国无政府状态下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3、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 (二)、教训:A、“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B、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三、两年徘徊时期(1976文革结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1、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 2、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强调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 3、经济:经过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整顿,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 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12月以来 ——至今 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国际格局的变动和世界的多极化和全球) 1、背景: 2、措施: (1) 首要环节: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协制度。加强 (3)法制建设加快,完备法律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