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传统的生育习俗及其优生学分析
2008-01-20
有关藏族婚姻习俗方面的文献资料极为丰富,国内外对此均有大量的涉猎
与研究,使我们管见到藏族传统文化在婚姻习俗方面的多姿多彩。然而,有关
藏族生育及其相应习俗的材料却相当匮乏,特别是缺乏对藏族生育习俗较为全
面与系统的研究,有限的资料也多是从人口学角度对生育情况进行统计和分
析。这种情况应该说是不正常的。生育虽然是婚姻的主要功能之一,但生育习
俗绝不等同于婚姻习俗。我们看到,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育观念、生育状况
与生育习俗。而藏族由于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以及受高原生存环境的影响,在
婚姻和生育方面的确产生了大量有其民族特色的传统习俗,对其中的生育习俗
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从优生学的角度观察,生育习俗还有优劣之分,将直接
影响到人口质量,发掘和提倡正确的、优良的习俗,发现并改变不良的、落后
的习俗,有助于增加优生、减少劣生,使藏族的人口质量不断提高。
所以,本文将借助一些统计数字,从优生学的角度出发,对藏族传统的生
育习俗略作归纳与分析,并对高原环境下藏族妇女实现优生的不利与有利因素
进行探讨。因资料和水平所限,错疏之处在所难免,如能抛砖引玉,使更多的
人关注与研究藏族的生育习俗以及与此相关的优生优育问题,则如笔者所愿。
一、自然生育模式引发的生育习俗
无论婚姻的形态如何,藏族的生育行为基本上是在自然的、非人为干预的
状态下进行的,即便是现代的农牧区大多仍能见到这种生育模式的存在与表
现。
(一)多育习俗
藏族的自然生育观与汉族的“多子多福”生育观是完全不同的,然而其结
果大同小异。虽然主观上不一定愿意多生,但由于对怀孕与生育采取了不加控
制、顺其自然的态度,故藏族妇女的多胎生育较为普遍。由美国的两位人类学
家戈尔斯坦和辛西亚・M・比尔于1985年至1988年对西藏牧区帕拉、农区拉萨
北郊娘热村的'田野调查结果显示:帕拉牧区经产妇女40~49岁年龄段平均生
育数5.9个,而50~59岁年龄段平均生育数达6.8个;娘热村农区经产妇女
40~49岁年龄段平均生育数3.4个,而50岁以上年龄段平均生育数达6.0
个。(注:〔美〕戈尔斯坦、辛西亚・M・比尔:《中国在西藏自治区实行的节
育政策――神话与现实》,海淼译,载《民族译丛》1993年第3期。)国内的
统计也证实了多育习俗的存在,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显示西藏藏族妇女50~
54岁年龄段平均生育率为4.78个。(注:张路、张梅:《当代中国藏族人
口》,载《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第182页。)
以上数据虽多来自上世纪80年代,但多育习俗则是久已有之。为何如此
说?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在自然生育模式下容易导致多育。有资料表明藏族
妇女不但生育年限持续时间长,其生育行为甚至可一直持续到55岁,而且生育
高峰也宽于其他民族,从20~45岁均有较高的生育水平,(注:杨书章:《西
藏妇女的生育水平与生育模式》,载《中国藏学》1993年第1期。)这样,多
胎生育成为必然结果。其二是为了缓解藏区婴幼儿成活率低造成人口数量减少
的压力。有学者认为,仅在民主改革前的100多年间,藏族人口较过去减少了
五分之三,(注:谢成范:《西藏的医疗卫生事业和高原病研究的成就》,载
《中国藏学》1991年第2期。)这其中高母婴发病率与死亡率是重要因素。如
婴儿死亡率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统计时高达430‰,(注:《健康报》,1991
年5月16日。)使人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多育成为对婴幼儿成活率低、死
亡率高的一种补偿,藏区社会也很自然而广泛地对多育给予了认可与鼓励。
但实际上多育并没有真正解决藏区当时的人口问题。除了解放前藏区社会
及其经济均停滞不前的原因,也与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条件有关,特别是与普
遍缺乏妇幼保健的意识和基本条件有关,即缺乏优生的内、外环境,使母亲和
后代的生命都得不到保障。民主改革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藏区的社会
和经济均有了较大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和妇幼保健的条件与质
量也有了较大改善,多育习俗才真正体现了使人口数量高速增长的功能。当
然,将来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推广与实施,多育习俗将会和内地一样
逐渐消失,代之以少生与优生,以人口质量的提高来促进民族的繁荣与进步。
(二)早育、婚前生育及非婚生育的习俗
说这些是习俗虽稍显牵强,但在自然生育模式下,藏区的确存在着较为普
遍的早育、婚前生育和非婚生育的现象。
早育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年龄界限,通常是指19岁以前、尤其是17岁以前
低年龄段的生育。从历史到现实,在西藏都可见到这样一个现象,藏族妇女的
平均初婚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