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变化过程
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总的设想
或规定。
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对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等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
我国教育目的演变的进程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曲折发展的历史,也是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反映。
总的来看我国的教育目的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的演变过程,具有三个鲜明
的特点:强调德育;突出反映了社会本位论思想;自然科学教育未被重视。
教育
目的是贯穿教育的一条主线,无论是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都要围绕这一条
主线进行,只要偏离这一条主线,将给教育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也必将影响
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教育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也必将影响着社会的
进步和发展。
因此,了解教育目的的变化过程具有很大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伴随社会的发展和对教育的探索, 提出了一系列教
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以下我将论述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变化过程:1)1949 年 12月, 新中国诞生不久, 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
工作会议, 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
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培养国家建设人才,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 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这个方针被称为新民主
主义文化教育方针。
2)1957 年, 毛泽东根据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生产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
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
动者。
毛泽东提出的这个教育方针, 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对我国教育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直是发展我国教育的重要方针。
3)1958年 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其中第三条指出: 党的教育工作方针, 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 为了实现这个方针, 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
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直采用1957 年和 1968年的提法。
4)1982 年, 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中对我国现阶段
的教育目的作了这样的规定: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
等方面全面发展。
这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的面貌出现的教育目的。
5)1985 年 5 月,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适合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教育目的,具体表述为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都应
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
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简称“四有,两热爱,两精神” 这是适应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需要而提出的对于人才培养规格的新
要求。
6)1986 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 多出人才, 出好人才。
这个教育方针, 既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贯思想, 又融入了新的时代发展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 具
有时代气息和国家强盛对人才要求的紧迫感。
7)1986 年 4月 12日第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义务教育法》提出: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提高民族的素质,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
8)1993 年,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总结了新中国成立 40 多年来,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
提出了 90 年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方针、政策和措施。
《纲要》提出: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 多出人才, 出好人才。
各级
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努力使教育质量在 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
9) 1995 年 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纲要》提出的教育方针进一步确认, 重新表述为: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含,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在新的提法中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规格提出了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对于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更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性质和方向, 这就更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10)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定》: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1)2000年《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将素质教育归纳如下: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12)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要高举邓小平理
论的伟大旗帜,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3)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
的教育方针,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14)2007年,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
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从上述我国的教育目的演变来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二是坚持培养劳动者; 三是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制定, 对于规范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对各级社会主义事业人才的培养, 发挥了重大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