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教育目的
本章重点和难点
学习本章内容,要遵照从基本的原理到史实;从历史到当代;从我国到世界各国的顺序,培养学生在较为全面的了解教育目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联系我国实际,对我国的教育目的能有所议论和借鉴与启示。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涵义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定义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
(二)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对教育史上教育目的论稍加分析,可把教育目的观划分为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等几种类型。
⒈ 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从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⒉ 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因此,在教育目的中主张应培养社会要求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⒊ 文化本位论
“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的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
⒋ 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 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
突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和美国的教育家杜威。
(三)、现代教育目的的新特征
⒈ 教育目的的融合性特征;⒉ 教育目的的适度超越性特征;⒊ 教育目的的类主体性特征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本质和核心就是,每个社会成员在智力和思想的本质特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⒈ 全面发展的人的量的方面规定性——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
⒉ 全面发展的人的质的方面规定性——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⒊ 全面发展的人的度的方面规定性——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
“统一”的含义包括两个要点:第一,统一于个体;第二,统一于物质生产的劳动的过程当中。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分工的历史指明,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是否统一于个体或者统一于劳动生产的过程当中,是区分发展性质是片面还是全面的根本标志。
(二)我国现行教育方针及其特点
⒈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通过立法第一次完整地规定了国家的教育方针。
⒉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根本特点,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标准
⒊ 现行的教育方针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意志,现行的教育方针是对我国建国以来提出的教育方针的继承和发展,第三,现行的教育方针符合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反映了当今时代的特征。
(三)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⒈ 实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方针是“三个面向”
邓小平同志有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应成为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性指导方针。
⒉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以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为指导
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从素质教育总的目标出发,来具体制定的,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总的教育目的。
⒊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了新时代的价值观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本次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的人必须走出目标单一
的“培养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这一培养目标深刻的反映了现时代的价值观,是新的时代精神对人的发展的要求的集中展现。
第三节国外教育目的概览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培养完人”的教育目的
1、为什么要“培养完人”
(1)在现代社会中为现有社会“培养完人”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
(2)在今天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里,教育的成果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了矛盾,教育培养出来的人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的需
要,导致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于是,当今教育的使命便不可避免的成为“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了。
2、“培养完人”的内涵
培养完人,是针对于现代社会中只让人获得“片段知识”和“理智工具”的现象,针对于现代社会中青年人被割裂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现象,提出人的发展和培养包括“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3、“培养完人”的目的是学会生存
“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
”因为人的一大特点就是他的未完成性,所以他必须从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富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去不断地继续学习。
4、实现途径是终身学习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明确指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需要正随着使个人分裂的日益严重的紧张状态而逐渐增加。
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的思想,即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
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国所认可,并被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
1、学会认知
(1)“知”在这里不仅是指“知识”,包括了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了解的一切认识的对象。
(2)“认知”不仅是书本上的,课堂上的,包括学会认识,学习各种社会学习规范,掌握学习的工具、求知的手段。
(3)学会认知,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有探求未知的热情,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科学的人文精神,掌握举一反三的科学方法。
(4)学会认知,不能在学校教育中一次完成。
“求知”将是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之间无数次反复、不断“完成”而又重新开始的过程。
2、学会做事
(1)学会做事,将从传统意义上的掌握某种狭窄的劳动技能,转向注重培养劳动者的综合能力。
(2)学会做事,主要不仅指获取智力技能,而是指培养社会行为技能,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解决人际矛盾、管理人的群体等能力。
(3)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在“求知”过程中养成科学素质的基础上,培养适应未来职业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在工作中的革新能力。
3、学会共同生活
(1)学会共同生活,首先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
(2)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合作。
(3)学会共同生活,不只是学习一种社会关系,同时也意味着学习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4)学会共同生活,主要不是从书本中学习,它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参与目标一致的社会活动,学会在各种“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认同,确立新的共识,并从中获得实际的体验。
4、学会生存
(1)学会生存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
(2)学会生存,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方面相对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教育目的
1、日本的第三次教育改革
2、英国的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
3、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