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附件:华北电力大学“核心课程”评价体系
项目 内容 目标要求
评分
权重
课程建设先进性 (30%) 建设目标 1、 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符合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 2、 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 3、 在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4、 建设成具有“大电力”学科专业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 4分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1、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按照整体优化的原则,认真研究该课程在专业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理顺课程之间的关系,搞好各门课程的重组和整合; 2、 规范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减少重复、避免脱节,处理好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3、 按照系列化、模块化的原则设置课程,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及横向上的拓展,形成课程群; 4、 注重教学内容更新,及时删除陈旧、落后的内容。 6分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鼓励教师合理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
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 建立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根据课程培养目标恰当选择考试方
式,以考试改革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6分
教学条件 1、 具有结构合理的团队结构,课程教学小组不少于3人,注重课程负责人在实际教学工作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2、 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完善,教授、副教授每年均为本科生上课; 3、 公共基础课教学要坚持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每月不少于2次; 4、 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5、 教学班容量不超过3个自然班;对于个别公共课程,经批准可适当放宽要求。 8分
标志性成
果
1、 省部级以上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优秀教材、
教学成果、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 2、能代表课程建设水平、具有展示度的教学成果。 6分
2
课程建设
规范性
(50%)
教学大纲(含实践教学部分) 1、 运用先进教学理念,编制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大纲; 2、 教学大纲是对课程的总体设计,以专业教学计划为依据,为贯
彻落实教学计划服务;
3、 规定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基本要求、教学任务、教学重点与难
点、学时分配、教学环节(含实践环节)安排、考核方式等;
4、 教师应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进程上课。
6分
教案及讲
稿(含实践
教学部分)
1、 教案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
过程和教学后记等;
2、 教案以一次课(2课时,特殊课程可灵活掌握)为单位组织编写,
教案设计应考虑“课堂教学目标”;
3、 有实验教学要求的课程均要开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实验
指导书和任务书;
4、 讲稿是对全部讲授内容的具体组织和表达,要求尽可能详细、
全面,不断进行更新与充实。
10分
电子课件 1、 符合学校多媒体课件准入制度要求,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运用恰当,不可照搬书本内容,不可多媒体变单媒体,杜绝电子讲稿;
2、 发挥电子课件辅助教学手段的作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
与优化,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8分
课堂板书
1、 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合理使用板书,板书的过程是一个逻辑思维
的过程;
2、 课堂板书应在课前精心设计,要重点突出,逻辑清楚,字体端
正。
4分
考题 1、 课程命题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反映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深度、广度,注重基本知识点的考核,既要注意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要发挥优秀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完善试题库建设,5年内试题重复率不超过50%;
3、 无试题库的课程,拟定题量和难易程度相当的A、B两份试卷
及相应的标准答案和考试评分标准(特殊课程除外);
4、 通过试卷分析反馈教学效果。
8分
教材 1、 选用优秀教材(含国家优秀教材、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或高水平的自编教材); 2、 课件、案例、习题等相关资料丰富,并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文献资料; 3、 实验教材配套齐全,能满足教学需要。 6分
批改作业/
答疑/实验
记录
1、 批改作业认真、仔细,对作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要专门记载,
并对学生做进一步讲解或加强训练,批改作业量不少于1/2;
2、 公布辅导答疑时间、地点,在辅导答疑中因材施教,注意发现
和培养优秀人才,对基础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重点辅
导帮助;
3、实验记录科学规范。
8分
3
课堂教学
效果 (20%) 学生听课评价 学生评价合格以上,以近三年的学评教数据为依据。 6分 领导听课评价 评价优良(不少于2次)。 6分
督导组听
课评价
评价优良(不少于2次)。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