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法学院 2007 ——2008 学年 春季学期 《刑法学总论》试卷二 本科■高职 □ 开卷□ 闭卷■ A卷■ B卷□ 我是一名上海政法学院的学生,我珍惜自己的信誉。我郑重承诺将以诚实守信的态度自愿参加学院组织的考试,自觉遵守考试纪律。如有违规、违纪行为,愿意按《上海政法学院学生考试违纪、作弊行为界定及处分规定》处理。
专业 班级 考生签名 学号 成绩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计 评卷人 得分 一、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得分 签名
1、刑法的空间效力
是指刑法对地域和人的效力的总称,即刑法在怎样的地域范围内,对哪些人可以产生法律效力。 是指刑法对地域和人的效力的总称,即刑法在怎样的地域范围内,对哪些人可以产生法律效力。
2、刑事责任年龄 刑事责任年龄: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3、犯罪既遂 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故意犯罪行为已经完全具备了构成某种犯罪所需的全部要件的形态。
4、任意共同犯罪 任意共同犯罪:指刑法分则规定的一个人单独可能实施的犯罪,由二人以上共同实施而形成的共同犯罪。
5、连续犯 连续犯:是指行为人基于同一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实施性质相同的独立成罪的数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态。
6、特别自首 特别自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主动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得分 签名 1、被告人张某不慎遗失居民身份证,因其户口未落实,无法向公安机关申请补办居民身份证,遂于2002年5月底,以其本人照片和真实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和暂住地地址,出资让他人伪造了居民身份证一张。2004年3月18日,张某在中国银行上海市普陀支行使用上述伪造的居民身份证办理正常的银行卡取款业务时,被银行工作人员发现而案发。对张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 d ) A、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三款的规定,张某应当构成伪造居民身份证罪。 B、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张某应当构成诈骗罪。 C、张某虽伪造居民身份证,但是伪造数量只有一张,且以其本人照片和真实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和暂住地地址作为伪造内容,故虽构成伪造居民身份证罪,但是应当从轻处罚。 D、张某虽伪造居民身份证,但是伪造数量只有一张,且以其本人照片和真实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和暂住地地址作为伪造内容,是为了为自己办理正常的银行卡业务而使用,根据刑法第十三条规定,属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因此不构成伪造居民身份证罪,应当认定张某无罪。 2、甲15周岁,系我国某边镇中学生。甲和乙一起上学,在路上捡到一手提包。打开后,发现内有1000元钱和4小袋白粉末。甲说:“这袋上有中文‘海洛因’和英文‘heroin’及‘50g’的字样。我在电视上看过,这东西就是白粉,我们把它卖了,还能发一笔财。”二人遂将4袋白粉均分。甲先将一袋白粉卖与他人,后在学校组织去邻国旅游时,携带另一袋白粉并在境外出售。甲的行为:( c ) A、构成走私毒品罪 B、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C、构成贩卖毒品罪 D、构成走私、贩卖毒品罪
3、某日下午3时许,被告人刘某替妻子在市场看摊,因琐事与被害人牛某发生争执,经他人劝开。牛某离去时,喊道:“有种的,你等着。”刘某为避免事态扩大,急忙收拾部分商品离开市场。不久,牛某带着一个有纹身的男青年返回原地。纹身青年过来就拖拿刘某摊位旁边李某摊位的商品,李某强调说商品是自己的,在他人劝说下,纹身青年才将商品放下,然后离去。牛某则留在市场没走。当日下午6时许,刘某返回市场收拾余下的商品,临行前随手揣了一把水果刀以备防身用。刘某收拾好商品正待离开,被等候多时的牛某发现。牛某即上前用拳头打刘某的脸,将刘某的近视镜打碎落地,眼镜碎片划伤了刘某眼皮,但刘某还未还手,而牛某接着又用右臂夹住刘某的颈部,继续殴打其面部和身体。由于牛某身材高大,刘某身材瘦小,挣脱不开,情急之下,掏出水果刀朝牛某乱捅,先将牛某的手臂捅伤,但牛某仍未停止对刘某的殴打。为避免更大的危害,刘某后将牛某左腹部捅伤,牛某才将刘某放开,刘某也就此罢手。牛某的腹部伤,后经法医鉴定为重伤。对刘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 b ) A、刘某的行为应当构成故意伤害罪 B、刘某的行为应当构成故意伤害罪(防卫过当) C、刘某的行为应当属于正当防卫 D、刘某的行为应当属于过失伤害,且构成过失伤害致人重伤罪
4、孙某纠集5 人组成“竹联帮”,该帮宗旨为“盗富济贫”,并自封“帮主”。总共作案20余件,“竹联帮”盗窃总数额为30余万元,孙某亲自参与盗窃5 次,窃得财物价值6 万元,销赃得款2万元。王某系该组织成员,参加组织的盗窃7次。在一次盗窃过程中,成员胡某单独将事主某女强奸。根据刑法原理,张某不应当对哪些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d ) A、“竹联帮”所犯的全部罪行 B、盗窃30余次,盗窃总数达30余万元 C、王某的7次盗窃行为 D、“竹联帮”成员胡某的强奸犯罪
5、甲乙因琐事争执互殴,甲用铁条打乙,乙遂抽刀相向,乙妻恐怕事情闹大,奋力夺下乙手中的刀,又恐丈夫吃亏,顺手拾起一木板递与其夫,乙持木板与甲相抗对打,不想木板上的突出铁钉打中甲的太阳穴,致当场甲死亡。本案中乙与乙妻的主观罪过应当如何认定?( b ) A、乙属于伤害的直接故意,对造成甲的死亡则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乙妻属于伤害的过失,且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 B、乙属于伤害的直接故意,对造成甲的死亡则属于间接故意;乙妻属于伤害的故意,且属于间接故意。 C、乙属于伤害的过失,对造成甲的死亡亦属于过失;乙妻属于伤害的故意,且属于间接的故意。 D、乙属于伤害的过失,对造成甲的死亡则属于间接故意;乙妻属于伤害的过失,且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
6、李某深夜潜入本单位财务室,意图盗窃保险柜中的财物。李用尽了各种方法,也未能将保险柜打开,感到十分沮丧。正要离开的时候,恰逢保安员巡逻到此。保安员发现财务室的门虚掩,即进去查看,与李某撞个正着。李某用撬棍将保安员打昏后逃走。回到家中后,李某恐保安员醒来以后认出自己,就拿了一把匕首,欲将保安员杀死灭口刚刚返回单位大门,即被接到报案赶来的公安人员抓获。对李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 b ) A、李某的盗窃行为属于预备,欲将保安员灭口的行为属于未遂。 B、李某的盗窃行为属于未遂,欲将保安员灭口的行为属于预备。 C、李某的盗窃行为属于中止,欲将保安员灭口的行为属于未遂。 D、李某的盗窃行为属于中止,欲将保安员灭口的行为属于预备。 7、甲乙丙三人预谋要将丁揍一顿,以示惩戒。一日,三人来到丁家。按照预先的分工,甲乙进屋殴打丁,丙在外望风。甲乙在殴打丁的过程中,遭到了丁的奋力反抗。甲乙二人一怒之下将丁打死。关于甲乙丙三人的行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说法是:( c ) A、甲乙丙三人都构成故意伤害罪 B、甲乙丙三人都构成故意杀人罪 C、丙应当构成故意伤害罪 D、丙应当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8、21岁的农民石某,与同村14岁的小亮、15岁的小洋、16岁的小超结识后,经常聚在一起。其间,石某多次对他们说:“你们出去找点钱。”后来,三少年在一个月内,5次进入同村村民家进行盗窃,窃得财物总价值1.7万余元。石某得到了其中1.2万余元的财物。对石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 b ) A、石某的行为不构成教唆,因为石某仅对三人说“你们出去找点钱”,而没有明确指出让其去盗窃还是去抢劫或抢夺,所以石某使他人产生犯罪意图和决心的故意内容不明确,不能成立教唆犯。 B、石某的行为构成教唆。判断石某主观上使他人产生犯罪意图和决心的故意内容是否明确,不能仅凭被告人说的一句“你们出去找点钱”进行判断,而应综合全案情况进行分析。石某多次指使、教唆三少年实施盗窃行为,且盗窃财物的数额巨大,事后又获取了盗窃所得,属于事先有通谋的共同盗窃行为,已构成盗窃罪,且他教唆的是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依法从重处罚。 C、石某的行为不构成教唆,因为石某所指使的三人中有2个属于限制刑事责任年龄的人,不符合构成盗窃罪的主体要求;同时石某仅对三人说“你们出去找点钱”,仅仅有语言表达,不成立刑法上的行为,因而不能构成教唆犯。 D、石某多次指使、教唆三少年实施犯罪行为,且事后又获得了最大份额的犯罪所得,属于主犯,应当构成传授犯罪方法罪。
9、被告人赵某系三代单传,与杨某结婚后生一女孩,赵某为此深感不满,常常夜不归宿。赵某两次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均被驳回。2003年9月16日,赵某同他人的奸情被杨某发觉后,夫妻间开始发生争吵。当天下午,杨某买回一瓶农药,喝下去后对丈夫赵某说:“我喝农药了。”赵某说:“喝药了你怎么不去医院?”说罢,带着孩子关上房门到院子里玩。20分钟后,赵某返回屋内取东西,发现屋内农药味很浓,杨某口吐白沫。赵某情知不妙,便将女儿放在岳母处,谎称有事外出。当晚,赵某的母亲送回孩子时,发现杨某已经死亡。经法医鉴定“杨某为氧化乐果中毒死亡”。对赵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 c ) A、赵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B、赵某的行为应当构成遗弃罪 C、赵某的行为应当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D、赵某的行为应当构成不作为的过失致人死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