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探究(陈映雄)

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探究(陈映雄)

摘要: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本质是职教资源的优化重组与不断整合,通过推动“一元治理向多元治理”“善政到善治”“人治到法治”等的转变实现资源要素互补,治理效率提高,治理法制化等。

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存在行政化管理体系呆板、行业组织体系指导不足、质量评价政策滞后等问题。

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必须构建新时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重新界定政府权力边界,建立跨界治理制度等,从而带动职业教育体系科学化治理的实现。

关键词: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善治;治理评估;跨界治理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154(2020)04-0027-05作者简介:陈映雄(1967—),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经济学。

收稿日期:2020-02-17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探究陈映雄(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汕头515078)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必须推进“一元治理向多元管理”的治理主体转变,并要明晰职业院校内部的治理构成要素,建立严格完善的现代化职业院校治理体系。

加快职业教育法律的重修,明确职业院校、政府主管部门、企业行业等办学主体的法律义务,为职业教育的多元主体共治提供相关法律依据。

一、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现实意义职业教育是国家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具有独特的人才培养机制。

因此,打造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成为我国当前亟须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推动“一元治理向多元管理”转变,实现职业教育治理资源要素互补推进“一元治理向多元管理”的治理主体转变,必须打破我国职业教育治理现有的中心一元化格局。

在职业教育治理过程中,学校、行业企业、政府主管部门的分工不同,他们彼此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边界。

从职业教育本身发展规律来看,行业企业的参与意味着职业教育治理需要发挥学校、行业企业、政府主管部门的多主体联动作用,使职业教育治理的各种资源要素构成互补效果。

[1](二)推动“善政”到“善治”发展,实现职业教育治理效率提高职业教育传统治理是以“善政”为中心,政府拥有绝对权威,对职业教育发展实施控制。

政府采用治理目标和治理结果一致性的原则对职业教育实施“善政”管理,使职业教育的治理效率得以提高。

但在职业教育治理上,政府应要以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原则,使社会公众接受公平公正的职业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职业教育治理效率的提高。

而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质就是逐渐消除政府的越位干预、行业企业缺位参与等问题,以“善治”目标为导向,以公正和合理为原则重新界定职业教育相关利益者的权责利边界,使利益相关者能以协商合作和高效有序的方式参与职业教育建设、教育活动实施、教学评价工作等改革,推动“善政”到“善治”的发展,提高职业教育治理效率。

专题研究(三)推动“人治”向“法治”转变,实现职业教育治理法治化职业教育治理的发展强调民主协商平等的原则,注重职业教育价值理念运行的过程和效果,期望达到公平自由与平等协商的“多元主体共治”的民主状态。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传统治理中,“人治”成分大大超过法治,法律实际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而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将职业教育相关利益主体从无序状态向和谐有序状态转变,把政府权力让渡给各方相关利益主体,实现各方相关利益主体有序参与职业教育治理过程,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治理民主化发展。

(四)推动“一体”到“独立”转变,实现职业教育治理评价科学化我国职业教育的传统治理基本上是采用“管理、办学、评价”一体化模式,缺乏评价反馈的有效机制,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往往滞后于市场的变化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制约性,职业教育治理评价机制也未能发挥积极作用,造成职业教育管理不畅、办学不佳和评价不当等现象,制约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与改革。

而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要求“评价”环节从“管理、办学、评价”一体化的治理机制中“独立”开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使社会各利益主体参与支持和监督职业教育发展建设,实现职业教育治理评价科学化发展。

(五)推动“分化”到“整合”发展,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结构有机化职业教育有内外两个治理结构,内部治理结构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师资结构建设、专业种类设置和课程科目开发;外部治理结构包括评价机制建立、资质认定方法和各项法律制定。

目前,职业教育的两种治理结构衔接不紧密,多数职业院校的内外治理结构处于分化状态,导致职业教育的产教脱节、评价不公等系列问题。

因此,要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就必须整合职业教育的内部与外部两个治理结构,根据职业院校的内部实际情况,制定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政策,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协会、政府主管部门等外部治理主体的协商合作,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结构有机化。

二、我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存在的问题(一)行政化管理体系的呆板,阻碍内部治理现代化目前,职业院校治理体系仍旧采用传统的科层制管理,在管理形式比较呆板、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师队伍的发展。

尤其是职业院校知识教育的分工使教师工作具有“双重效忠”的特点,一是要忠于工作单位和研究共同体,作为其中的一员,要遵守相关规定,积极推动其发展;二是要服务于学生和校企合作单位,在学校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企业实践中,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但在这个整个过程中,教师个性化发展受到阻碍,导致职业院校内部治理不顺畅。

(二)行业组织体系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指导不足职业教育的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的支持与指导。

2010年,教育部建立了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其是受教育部委托,由各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牵头组建和管理,对相关行业(专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的专家组织。

目前,高职院校参与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数量比例较高,对我国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与高职院校的积极参与形成反差的是中职学校参与行业指导委员会比例过低,只有459所,占全国1.19万所中职学校的4%。

同时,民办职业院校参与行业指导委员会的比例也过低。

因此,从整体来看,行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不足,而且在层次和类型上存在不平衡。

(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政策体系滞后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急剧增长,但职业教育相关治理政策的有效供给明显不足,尤其是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上,重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面临缺少法律依据的问题。

[2]专题研究1.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缺少顶层设计当前我国职教质量评价制度仍缺乏一个框架性设计,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新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制机制,因此,有行业组织和社会专家参与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现代化评价体系尚未形成。

2.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伪科学化社会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职业院校管理者与教师难以先行确定探索是有效。

因此,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不断创新探索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难以量化和标准化。

急于量化和标准化更有可能是伪科学,这将对职业院校当前的治理体系现代化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

3.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式相对单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具教学质量的抽象性,一直以来,单一的评估标准是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评价模式。

目前,部分职业院校也对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进行改革,但评估仍然以学校为中心,对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内涵建设的引导不够,评估结果对职业院校的发展引导不足,对改善教学过程意义不大。

参与评估的专家虽然有部分来自行业企业,但在以教育部门评估指标体系为标准情况下,行业企业专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三、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对策(一)构建新时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1.赋予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治理的权利由于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按照技能特点和行业类型,充分赋权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治理,包括参与职业教育发展与技能人才需求同步规划、职业院校教学环节标准的制定。

通过制定全国统一的用工制度与职业资格框架,支持行业企业进行相应的生产环境、生产工艺和生产策略的改革,为职业院校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实训和就业建立良好的发展生态。

并以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建立以技能水平和劳动价值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促进崇尚技能的社会风气整体转变。

2.建立以区域为中心的多主体治理模式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块状分布特点明显,因此,建立以区域为中心的多主体治理是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重心。

一是改变以政府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办学制度,推行公办职业院校依托社会行业企业办学模式,推动职业院校实施产学研平台建设、混合所有制和校企合作的办学新模式。

二是统筹布局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推进区域社会资源与职业教育资源共享融通,引导区域群团组织和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将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与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进行联合制定,构建适应区域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是改革职业院校校(院)长选拔机制,选拔熟悉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又与区域产业联系紧密的专家担任职业院校的校(院)长。

(二)重新界定政府权力边界,构建职业教育治理新格局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是由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和社会等多个利益主体构成,这些主体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国家公共契约进行界定,职业教育的运行规则也是通过这些相关利益主体平等协商之后制定的。

在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治理结构中,政府的角色定位是“掌舵”人而不是“划桨”人,这是重新界定政府角色功能的前提。

[3]以前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管理实施“大政府、小社会”的运行模式,政府对职业教育中的大小事情包揽管理,留给社会力量参与的空间较小。

因此,针对现代职业教育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多元主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政府应推动《职业教育法》重新修订,创设社会力量参与职业院校办学、校企双向合作机制和产教相互融合的良好环境制度。

同时,中央政府应统筹职业教育全局的权力分配和责任承担,地方政府则统筹区域职教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标准的制定实施,减少对地方职业教育具体事务的干预,并加强规范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其他治理主体的权利义务。

同时,由政府牵头社会力量、行业企业等共同制定国家资格框架,并通过政府的“利益驱动”机制推进相关利益主体参与现代职业教育活动,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活动的有效治理。

政府还应建立具备专题研究科学预测能力的部门机构,来预测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推动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与专业设置,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三)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职业教育跨界治理制度1.在教育机构跨界治理上,建立职业教育企业化制度当前,赋予大型企业办学资格地位,将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纳入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已成为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企业办学与公益性职业院校享有同等的权利,并承担职业教育相应的社会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