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I一
进行会商。这样一来,有关国家重大 问题的决策不是超越部门、站在全局 的立场.而是部门在重大决策中占 据了很大的权重,实际上成了部门 立法,或者制定的规则就是部门之 间权力、利益相互博弈的结果。相反, 真正超越部门的平台如人大、政协, 却远远没有起到它们该起的作用。 因部门滥用权力而使党和政府 的公信力遭到损害的“公地悲剧”, 实际上已然发生,并且正在继续。耍 阻止“公地悲剧”继续发展和蔓延, 就必须对部门权力进行严格约束,加 紧打造能把权力关住的制度之“笼”, 以实现对党和政府公信力这种稀缺 公共资源的有效保护。一是改革决策 机制。有步骤地使决策权和执行权实
现分离。二是加大对部门权力约束的
力度。三是改变部门工作评价机制,
把公众的认可度作为用权是否科学
的重要检验标准。
(摘自《学习时报》2014年5
月19日)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数据管 理上升到了战略层面,大数据思维和 应用已经开始逐渐渗透到公共管理和 政府治理范畴内,对政府治理理念、 治理范式、治理内容、治理手段等产 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对公共服务的影响。(1)公 共服务环境“开放化”。数据的开放 和流动,代表着知识的开放和流动, 代表着权力的开放和流动,经济更加 发达,政府更加开放,城市更加智慧, 社会更加民主,共同构成了开放式的、 平台式的公共服务生态环境。(2)公 共服务方式“推送化”。一是公共服 务态度变得更加主动,从“被动”向“主 动”转变。二是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变 成“推送”。当政府意识到数据开放 的收益远大于其成本时,被动的索取 将向主动的推送转变。(3)公共服务 产品“个性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让数据挖掘更加深入和精细化。有条 件引导政府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人性的 公共服务。(4)“随需所想”的公共 服务。政府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公 众日常生活交易的数据、网络上公众 的意见表达等信息化“脚印”进行分
析,了解公众的需求,经过科学分析
和合理配置,提供公众所想、所需的
公共服务。
二、对社会管理的影响。(1)公
共决策趋于“社会化”。大数据时代,
政府决策呈现三个特征:第一,“微”
决策。“微”主体带来的“微”行为产
生“微”决策,推动决策社会化。第二,
“被”决策。政府将“被”民意所引导,
既有可能是政府主动将民间意愿上升
到国家政策,也有可能是政府迫于社
会舆论压力将民间意愿转化为国家政
策。第三,“智”决策。政府通过运用
信息化工具,将数据挖掘采集到的新
信息应用于支撑官方统计数据、调研
数据和预警系统生成的信息,更加深
入地区分人类行为和经历的细微差别,
使信寓与时间保持同步。(2)促使“参
与型”社会形成。大数据时代,政府
将以更加开放 态,把市民当作“合
作伙伴”和城市问题的“决策者”,给
市民提供广泛的参与机会,从而推动
公众参与由象征性阶段参与迈向实质
性参与阶段。
新
唐斯斯刘叶婷
三、对政府绩效管理的影响。(1)
实现“关联化”评估。大数据时代,
政府绩效评估内容关联性得到了提升。
评估实现体系化。内部通过跨部门、
跨层级业务应用系统产生业务数据的
关联,实现对政府工作人员、组织机
构和IT资 三个主要内容的综合评估;
外部通过对政府网站、社会网站有关
社会热点问题、公众人物、社会舆论
等的分析形成关联评估。无论是内部
还是外部,
(2)“被量化”的政府绩效。利用大数
据技术,让原来不能量化的评估内容
变得更容易量化,可以对公众发布的
文本、音频、视频等半结构化和非结
构化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拓宽了评估
的范围和内容。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
政府设计更为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指
标体系,从定l生设计指标体系向定量
设计指标体系转变。精确的数据有助
于决策,但不等于智能决策,政府的
决策需要对来自不同部门、不同领域
的多个精准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形
成可操作性强、可用度高的“智报”。
(摘自《中国发展观察}201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