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管理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研究宋英华(武汉理工大学,武汉430070)
摘要:突发事件已成为世界各国公共发展领域所面临的一种常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为了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损失,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行动,共同探索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技术和方法。从构建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的背景与重大意义出发,界定了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技术、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的概念。分析了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研究方向等。关键词: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G31l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241(2009)04—0087-04
ResearchonSystemConstructionofEmergencyManagementTechnicalInnovation
SONGYinghua
(ResearchCenterforCrisisandCalamity,Wuh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70,China)Abstract:Publicemergenciesfrequentlyoccurinthepublicsectorsalltheworldandhavebecomebig
threatandchallengetothemankind'ssurvivalanddevelopment.Inordertodecreasetheirfrequenciesandlowertheirdamages,nationsofthewoddtakingactionstoseekforexperiences,technologiesandmethodstodealwithpublicemergencies.Thethesisbeginswithintroductiontothe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ofconstructingthetechnicalinnovationsystemofpublicemergencymanagement.Thenitdefinespublicemergencymanagement,publicemergencymanagementtechnologyandthetechnicalinnovationsystem
ofpublicemergencymanagement.Itanalyzescharactersofthetechnicalinnovationsystemofpublic
emergencymanagementandfinallyputsforwardsthebasicpathtoconstructit.
Keywords-emergencymanagement,technicalinnovation,systemconstruction
l构建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的背景与重大意义进入2l世纪,人类面临了各种突发事件的频频光顾,从“非典”到“禽流感”,从“9·11”恐怖袭击到“4·1l”大规模球迷骚乱,从哈尔滨水污染危机到8号台风桑尼,从东南亚海啸到美国新奥尔良飓风,从阜阳劣质奶粉到三鹿三聚氰胺毒奶等各类突发的危机与灾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2008年初我国南方爆发的雪灾和“5·12”汶川特大地震,又再次给整个社会和人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如何准确预警预测,科学应对和快速、有效处置,及时恢复重建等应急管理工作,已成为当今各国政府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也同时迈入“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多发期”,每年各类突发事件给我国经济、社会造成巨大损失。据有关数据统计,2003年,我国因生产事故、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500亿元人民币,2004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50亿元,损失相当于当年GDP的5%一6%;2005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和2006年第8号超强台风桑尼均分别造成逾百亿元的经济损失,而汶川特大地震
收稿日期:2009-01一07基金项目: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7AA402A49)第一作者简介:宋英华(1962一),男。博士,武汉理工大学危机与灾害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湖北省危机与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湖北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专家。
2009.04醚87 万方数据创新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一次就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受伤人员高达374640人。要做好灾害预警、防灾减灾、灾后损失评
估、灾后恢复工作,提高全社会防灾抗灾能力,必须加快应急管理科技的研究,构建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从而为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标志着中国的应急管理已经摆到了政府工作职能中的重要位置,形成了对应急管理的现实需求。2006年6月15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和科学基金等,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础理论、应用和关键技术研究给予支持,并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培养公共安全科技人才”。使得建立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成为门前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之一。+2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1基本概念应急管理,从广义上讲,是为了预防、控制及消除各类紧急突发事件,减少其对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程度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应急管理包括对突发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所有方面的管理。应急管理的客体主要是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大致可将其分为两类:一是自然灾害(NaturalHazards),即自然危机,如洪水、地震、火山等;二是技术灾害(TechnologicalHazards),即破坏公共安全的各种人为危机,如恐怖活动、破坏性群体事件等。我国将突发事件按照事件涉及的专业领域分为四类:自然灾害事件,事故灾难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是指在应急预防、应急响应、事后恢复的过程中,满足突发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所有方面的管理所需的物质手段、精神手段和信息手段的总和。包括:应急安全特种装备、专用设备与个人安全用品,应急管理的组织体制、运作机制、法制基础和应急保障系统,应急信息智能管理等。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参与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为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参加,并有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的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系统。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的要素有: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创新主体的内88鹱2009.04部运行机制、创新行为执行者之间的联系、创新政策、市场环境、国际联系等。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是由这些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要素或过程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2.2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的特性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又称应急管理科技创新系统,具有以下特性。(1)整体性。一个系统要由多个要素组成,所有要素的集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作为整体具有其组成要素或组成要素之和所不具有的新的特性。在这个整体中,各个要素不但有着自己的目标,而且为实现整体的目标充当必要的角色,缺一不可。(2)目的性。目的是一个系统的主导,它决定着系统要素的组成和结构。应急管理科技创新系统的发生和发展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3)关联性。即系统中各要素间存在显著密切的联系,各个要素都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这种联系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机制。这种联系在一定时间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随着系统目标的改变以及环境的发展,系统也会发生相应的变更。(4)层次性。一个系统必然被包含在一个更大的系统内,这个更大的系统常被称为“环境”,一个系统内部的要素本身也可能是一个个很小的系统,由此形成了系统的层次性,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整体性。(5)多样性。系统由许多不同特性的要素组成。(6)多维性。系统具有各种属性,每个属性就是一个维度。(7)创新性。系统范围内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及创新活动之间存在着互动效应,不断推动应急管理科技创新的发展。3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应急管理工作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由于我国在应急管理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灾害预警、应急预案的落实与防灾减灾、灾后损失评估、灾后恢复、防灾能力提高等方面还没有系统的科技支撑手段,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还很弱。因此,必须构建和完善我国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
万方数据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管理系,提高我国在应急预防、应急响应、事后会恢复过程中的快速反应、实时监控能力。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内容之一,必须要明确科技创新主体,造就科技创新人才,加大创新投资力度,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改善科技创新体系的宏观管理,完善科技创新服务网络。(1)政府主导下的创新行为主体。由于政府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要在政府主导之下选择企业、研究机构、高校及其它教育培训机构等。创新活动行为主体的选择不明确将会阻碍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主体的选择是在建设我国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过程中需要明确的重要方面。(2)主体的内部运行机制。创新主体的效能与绩效不仅取决于其在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定位和环境建设,而且取决于其自身的能力与效率。就企业创新而言,其效能与绩效不仅取决于政府的宏观引导、政策支持,而且还包括企业产权安排等诸多因素的影响。(3)创新行为执行者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包括企业之间、研究机构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等。创新是合作行为,而不是孤立事件。创新执行者之间有效的合作与联系,有利于降低创新风险,减少创新成本,加快创新速度。(5)市场环境。科技创新的市场环境包括商品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和交换的场所,其发育程度和运行效率往往与国家宏观政策、产业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相关法规及竞争规则的设立相关。(6)国际联系。美国的“9·11”、哈尔滨的水污染危机、东南亚的海啸,突发事件的经济、生态、自然破坏力的波及范围越来越广,有的甚至可以发展成国际危机事件。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建立开放的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有助于提高创新效率。应急管理涉及法律、新闻传播、经济、社会、信息、公共政策、人类学、心理学、系统工程、气候学、地理学、规划和地质学等多种学科,是一类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软硬科学相结合的应用学科。虽然在较短的几年时间内,我国已在理论、方法、技术、应用与实践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应急管理技术创新方面仍有较多空白有待进一步填补,以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我国实际需求的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因此,应急管理科技创新活动必须积极结合多种学科与技术方面的科研机构与相关专家学者,综合国内外先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加强在应急信息智能管理、预测分析模型、综合应急技术集成、系统平台建设与示范、应急安全特种装备及专用设备与个人安全用品、新型应急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过程中的主要理论与应用研究方向如下。(1)应急信息智能管理。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研究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核心方法与手段,整合经济信息、人口信息等基础信息,并结合突发事件应急现场的动态信息,建立覆盖全时段全区域的应急信息管理系统,运用数学模型,进行综合分析,辅助决策者作出科学的资源调动、应急指挥决策及紧急应对优化方案。(2)预测分析模型、方法与技术研究。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用预测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突发事件的成因和机理,模拟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预测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次生灾害,预测各种突发事件对经济运行、生命线工程与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可能破坏与影响程度,实时评估灾害损失,为各类突发事件的预测、预报、预警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如研究多尺度灾害事故发生发展与演化的模拟预测和实验技术:包括区域灾害事故发展的大尺度动态模拟实验与数值计算技术,应急过程复杂地形\建筑环境下灾害预测快速计算分析方法,突发灾害事故下的人员避难与疏散模拟技术,应急人员疏散的组织策略与技术,基于应急过程的多灾种耦合的风险评估方法与技术,灾害风险评估的工程化方法。研究持续应急管理过程的优化决策与应急处置技术:包括应急平台上的应急预案结构化方法,基于现场情况对应急预案的动态规划与优化技术,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空间决策支持及三维仿真与可视化技术,公共安全灾害模拟预测虚拟现实技术与GIS的无缝联接技术,基于现场实时反馈的动态和级联式辅助决策指挥技术,应急管理全过程再现和虚拟指挥平台技术。(3)应急管理的综合应急技术集成、系统平台研究与示范。研究涉及公共安全的多功能监测与监控系统、应急智能信息系统、应急决策与指挥系统,构建公共安全多功能综合应急管理体系技术平台;研究国务院应急总平台和四类突发事件专业应急平台的体系、结构、具体内容,进行应急原型平台的研究设计并建立原型平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