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行动方案 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行动方案 先进制造业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产业支撑。“优先 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对于进壹步贯彻科学发展 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结构升级,增 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使上海“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 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紧紧抓住新壹轮国际产业转 移和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俩种资 源、俩个市场,通过“新体制新机制”,形成“新技术新装备”,“以加 强技术创新,确立上海先进制造业高端优势为主线”,正确处理好 制造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自身发展和服务全 国的关系,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发展优 势产业、稳定均势产业、淘汰劣势产业”,特制定本方案。 壹、上海制造业的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海工业 战略性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和工业新高地建设取得了历 史性成就。2003年,上海制造业实现总产值10933亿元,连续14 年保持俩位数增长。 1978年以来,上海制造业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壹阶段, 从1978年至1990年,主要是加强轻纺、增加产能、建设宝钢、发展 汽车,开展恢复性调整和适应性调整,使轻重工业大体平衡。第二 壹2壹 阶段,从1990年至2000年,主要是突出重点、培育支柱、优化布 局、提升重化,从发展八大重点行业到形成六大支柱产业,工业从 调整中发展转入发展中调整。第三阶段,从2000年至当下,主要 是强化创新、提升能级、发展装备、建设基地,全面启动科教兴市战 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壹)上海制造业对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显著。工业增加值 占全市GDP总量的比重长期保持在50%左右,2003年对全市经 济贡献率达65%,每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带动第三产业增加值由 1990年的0.306亿元上升到O.565亿元。 (二)上海制造业具有门类齐全和配套完善的基础优势。根据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全国共有39个工业大类行业,其中,制造 业30个、采矿业6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在30 个制造业门类中,上海均有涉及;从制造业中类行业见,全国有 169个,上海有161个。 (三)上海制造业在总量上尚有壹定的相对优势。1985年之 前,上海制造业总量壹直位居全国第壹。近10年来,上海制造业 总量在全国各省市排名中稳定在第五位,在35个大中城市中居首 位。 (四)上海制造业已进入持续高速发展阶段。上海制造业总产 值从1956年的100亿元到1987年的1000亿元,大约用了30年; 从1000亿元到2003年突破10000亿元,大约用了l5年。据预 测,从10000亿元到20000亿元只需5年左右时间,从10000亿元 壹3壹 到100000亿元预计需15—20年。 (五)上海制造业已步入了重化工业持续稳定的增长期。上海 制造业自1992年开始,重工业比重已连续12年高于轻工业。据 预测,在相当壹段时间内,俩者之比将基本稳定在7:3的水平,和 国际上典型的重化工业中后期的特征基本吻合。 (六)重点产业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自“八五”开始,上海先 后提出且确定了汽车、钢铁、石化、成套设备、通信电子设备、家用 电器、生物医药等为支柱工业。经过十几年的培育发展,电子信 息、汽车、成套设备、精品钢材和石化等已占全市制造业总量的 56%左右。 (七)以六大产业基地为龙头、市级之上工业区为支撑、区级重 点工业区为配套的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二十多年来,上海制造业 实现了从100平方公里向600平方公里,进而向6000平方公里拓 展的历史性跨越。 (八)上海制造业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 上海制造业161个中类行业中,处于全国同行业绝对优势和相对 优势的占19%壹27%。在15个重点行业中,产出总量、增加值总 量和增加值率都排在前三位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制造业;交 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次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 业的产出总量位于15个重点行业之首,但增加值率却居上述行业 之末。 总的来见,上海制造业长期保持着对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撑和 ——4—— 带动作用,总量在全国的排序虽有所下降,但重点产业的规模优 势,以及在产业结构、劳动生产率、综合配套、人才集聚和资源配置 等方面优势较明显。壹是钢铁、汽车、石化等产业在全国具有明显 的竞争力;二是制造业产业链完善,这在世界各大工业城市中也是 特有的;三是产业结构比较合理,重轻适度、比例协调;四是劳动生 产率和效益居全国首位;五是制造业的综合服务水平居全国前列。 二、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机遇和挑战 (壹)先进制造业的基本内涵 上海要优先发展的先进制造业,是指能够不断吸收国内外高 新技术成果,且将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综合应用于 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服务等全过程的制造业,具有技术含量 高、经济效益好、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服务功能 全、就业比较多等特点。它不仅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也包括运用高 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是上海按照“俩个率先" 要求,贯彻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充分发挥综合优势,体现特大型 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二)先进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 从当下起到2010年,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实现“俩个率 先”和构筑新型产业体系的重要阶段,也是上海向工业化后期转变 的关键时期。在这壹阶段和时期,上海制造业仍将是全市经济发 展的基本支撑和重要驱动力量。 从制造业发展规律见,进入重化工阶段后,制造业本身有壹个 壹5壹 数量扩张和结构升级且举的趋势,上海制造业要顺应这种趋势,且 实现向高技术产业的逐步转型。从城市发展规律见,世界各国的 工业都集中在若干城市群,上海制造业总量和单位产出仍远低于 东京、大阪、纽约、芝加哥等城市的水平;目前国内工业向大城市集 聚的趋势也日益明显。从上海自身发展需要见,制造业发展同全 市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达到0.963,制造业对服务业的拉动系数 达到0.565。发展制造业已成为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稳定就业、发 展服务业的内在需要。 (三)先进制造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第壹,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持续,上海有条件发挥综合优 势,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基地和向国内辐射的桥头堡。第 二,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为上海发挥老工业基地综合优 势,加快发展装备产业和高新技术提供了市场机遇。第三,上海拥 有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和完善的产业链,更有条件融入国际产业分 工。第四,上海综合服务功能完善,服务业发达,最有条件成为制 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城市。第五,国际化大都市的综合吸引 力,能为先进制造业持续提供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四)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壹是发展制造业和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上海制造业 在能源消耗、单位产出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指标居国内领先地位, 但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需要进壹步加快增长方式 转变,调整结构,使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 壹6壹 二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稳定城市就业的关系。高新技术产 业是上海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但其总量目前仅占全市制造业的1/4 左右。要进壹步扩大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 产业的比重,增加总量,减少城市就业压力。 三是加快产业国际化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在继续扩 大利用外资的同时,尤其要加强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注重引进、 吸收、消化和自主创新的有机结合。 四是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和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关系。 在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中,要进壹步推动国有资 本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坚持有进有退、 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要针对民营经济较多集中在消费类行业 的现状,有步骤地在基础性、装备类产业内加快释放国有经济能 量,调动各种所有制企业参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三、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选择 (壹)基本原则 ——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抓住国 际产业转移机遇,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将制造和研发 结合起来,将引资和引智结合起来,加大海外收购、兼且力度;注重 引进和吸收创新相结合,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相结合,提高集成创 新和二次创新能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制 造水平;完善重点产业研发创新体系,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 壹7壹 进壹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发挥“俩级政府、俩级 管理"的优势;实现市场基础性资源配置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机结 合;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从体制机制上充分发挥运营者积极性;支 持中央在沪企业发展国家战略产业;调动各类企业、各种所有制经 济参和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坚持加快自身发展,努力提高服务全国水平。按照“立足 大局、扩大开放、服务全国、互融共进"的要求,注重和全国各地尤 其是长三角地区实现产业联动、配套和合作;创新合作方式,鼓励 各类企业发挥管理、技术和资本优势参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建设发 展,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格局。紧紧抓住长江流域发展机 遇,依托长三角联动发展,在更大范围内集聚优势。 ——坚持资源集约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好产业、环境、资源、人 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推广清洁生产。 (二)发展战略 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既要尊重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壹般 规律,又要从上海特大型城市和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殊性出发,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紧紧抓住世界制造业加快向中国转 移的重要机遇,以制造业高端优势引领技术结构升级,实现跨越式 发展;抓住2010年上海世博会机遇,加快先进制造业战略布局调 整,带动壹大批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突出发展目标的前瞻性和战略 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科教兴市主战略和建设“四个中 壹8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