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系统论视阈下的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系统论视阈下的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系统论视阈下的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摘要: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回应和谐社会建设的系统要求,既为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创造条件,又是促进自身科学发展、提高质量、承担使命的基本途径。

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系统论方法在于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民主兴校、效率公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及塑造“内和外谐”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系统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既是子系统为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创造条件,以回应和谐社会建设的系统要求,同时又是促进自身科学发展、提高质量、承担自身肩负使命的基本途径。

一、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1系统与系统和谐系统论的创始人美籍奥地利人贝塔朗菲(L·V on·Bertalanff)认为,“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诸元素的集合统一体,它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总体”[1]。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2]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其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

系统的和谐性是描述系统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

“和谐是系统各个部分协同共进的关系”[3]。

“只有系统处于和谐状态,才能获得最大的协同作用和效果”[4]。

由此可见,系统和谐是促进系统稳定存在与持续发展的最佳状态。

系统的和谐是相对的,同时系统的和谐也不是自为的,特别是社会系统,需要人们自觉地协调、引导和建设。

2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问题就会发现,社会系统的和谐并不是自为的。

由此可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通过促进社会各子系统的协调,实现系统的良性运行。

高校作为社会高端人才培养供给的核心力量,在社会和谐规划目标落实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高校和谐校园具有和谐社会建设的共性要求,同时又有其个性内涵。

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任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一方面要依存于社会,社会的发展是高校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另一方面,它服务于社会,高校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高校的发展既要争取与外部社会的和谐,又要达到高校内部各系统之间的和谐,即‘外谐内和’的发展环境”[6]。

3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不和谐因素高校作为一社会子系统,和谐校园建设的任务、目标、客体都针对的是与此相关的非和谐因素。

从系统论角度观察,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对象和目标也存在着不和谐因素。

(1)要素性不和谐因素。

是指由于高校校园诸要素自身性质不合理或要素的自变幅度与高校校园系统不协调引起的系统内部摩擦或紊乱而产生的不和谐。

比如物的因素(办学条件)、人的因素(师生条件)等。

(2)结构性不和谐因素。

主要是指高校校园系统诸要素之间的构成方式不合理而产生的不和谐因素。

如师生比例、机构设置体系、人才结构状况等不协调的状况。

(3)环境性不和谐因素。

高校校园系统内部构成、结构、要素等与外部社会环境不协调导致的功能紊乱、内耗严重以及系统优势难以发挥所产生的不和谐因素。

(4)功能性不和谐因素。

指高校校园系统非因要素、结构、环境等因素而致功能不能正常或优化发挥。

包括系统内部软环境、制度不合理不能调动各要素的积极性,从而不能实现办学的预期目标,等等。

二、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系统论方法解析1始终不渝地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政治保证,核心是必须不断加强高校党委的执政能力,确保高校党委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领导力量和政治核心。

能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重大政治考验。

改革开放越深入,对外办学力度越大,就越要经得起考验。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以服务贸易方式加入WTO,为高校扩大对外办学提供了契机和条件,加强了高校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是现代大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高校办学资金、管理、师资力量和学生的国际化流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这些变化一方面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在这种趋势面前,高校必须筑起思想防线,保证无论学校对外办学和合作的程度有多深,校门打开有多大,都能坚持任何形式的办学都不偏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高校党组织努力提高科学管理本领,进一步加强学校的管理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因为只有加强学校的管理,才能保证生活秩序、教学秩序和科研秩序井井有条;才能建立和睦共处、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才能加强上下团结、党群团结、师生团结和教职工内部的团结”[7]。

2“以人为本”——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要素根据“木桶理论”,高校校园和谐状况往往不取决于诸要素中最强的一个,而是受制于最弱的一项。

同时在诸要素中,最核心、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

换言之,调动人的积极性是调动其他因素功能最大化发挥的前提。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育人为己任,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要实施人性化管理,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校园发展环境,让师生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形成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精神风貌,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促进师生与学校的全面和谐发展。

3依法治校、民主兴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途径根据系统论的一般原理,系统性质并非简单地由要素决定,更重要的是由要素排列组合而成的有序的结构决定的。

系统结构的特征体现为层次性、稳定性、可变性。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就是要通过把握校园系统中要素组合排列的结构及其特征,使各要素的自变幅度掌握在可控范围内,并实现各要素功能搭配的协调性。

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不是这些要素都发挥同样的功能,而是按照一定结构方式,规范排列成有秩序的能级,从而出色地完成高校的基本任务。

我国清代顾嗣协《杂兴》诗曰:“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将每一个要素放置到它最合适的位置上就是系统结构的首要任务。

依法治校、民主兴校是保证系统结构优化的基本途径。

一方面它能保障师生民主权利,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教育民主和校园的和谐;另一方面依法民主治校能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有完善、规范、合理的科学决策机制和民主决策制度作基础”[8]。

“通过依法依规治校,不断化解矛盾与冲突,维护校园秩序,形成人心安定、秩序井然、教学相长的校园和谐局面”[9]。

4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凝练大学精神,促成价值观念和谐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子系统,是一种引导性的亚文化,它对学生起着强烈的熏陶作用,直接影响着师生的价值取向、人格完善以及思想、文化、心理素质的提高。

它作为一种群体意识,对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对师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导向作用,于无形中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

它可以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自我要求,激发师生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和时代标志的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可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校园文化在大学精神的形成中起到奠基、深化、凝聚的作用,促使人们价值观念的趋同、融合、升华,最终形成恒定持久的具有学校特色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不仅是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同时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成果与标志。

5内外和谐——突出高校和谐校园的环境重塑和谐的校园内外环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高校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和谐校园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

因而,内外环境是和谐校园建设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这一因素处理得当,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反之会成为不和谐因素。

“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和纽带,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形成以学生、教师和学校科学、互动发展为宗旨,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10]。

6效率与公平——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内在需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保护和发展广大师生员工根本利益的内在需要”[11]。

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

构建和谐校园,关键是协调处理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教学利益与科研利益、党政管理、后勤服务人员利益与教师队伍利益、教师与学生利益、群体和个人、学校利益与部门利益、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等都需要协调好。

利益均衡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理顺师生员工的情绪,促进人与人之间、群众和群众之间团结共进、平等互助、交流沟通、信任理解、融洽相处,使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要做到这一点,要树立五个意识,即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起“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意识引导全校师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同学校各方面工作有着内在的联系,它的构建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分阶段、有层次的,不能一蹴而就。

我们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构建适应和谐社会总体要求的和谐高校。

参考文献:[1][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林康义,魏宏森,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2]钱学森创建系统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沈晓珊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论思考[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4)[4]杨文选,王艳基于系统论的和谐社会分析[J]延边党校学报,2007(2)[5]赵明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思考[J]宜宾学院学报,2007(7)[6]陈浩川提高高校党组织构建和谐校园的本领[J]科技信息,2007(24)[7]朱洪波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对策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7)[8]吴兴富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和重点[J]文教资料,2007(8)[9]李素萍以和谐社会理念构建和谐校园[J]科技信息,2007(22)[10]曹书刚,吕灵昌,秦晓钟论和谐校园的构建[J]煤炭高等教育,2006(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