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生理学》教学大纲

完整word版,《生理学》教学大纲

1 《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040010 课程名称:生理学(physiology) 学 分:4学分 总 学 时: 理论学时:80学时 实验学时:参见机能学实验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 教 材: 1.朱大年、王庭槐 生理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参考数目: 1.朱大年 生理学(第七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姚泰 生理学(第六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姚泰 生理学(第一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丁报春 生理学(第一版)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理解和掌握机体异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所以生理学为后继医学学科及以后的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因而,生理学的目标应该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由于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生理学研究向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深入发展和向宏观的整体水平加快扩展。在教学中,也要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理学的重大进展,使学生对生理学的发展动态有所了解。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习医学的需要,参照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和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着重强调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模式、科学态度、科学的实验方法、信息处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从心理、社会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此外,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生理学英语专业名词,以加强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其中实验教学在机能实验学课程中完成。有关实验教学要求详见机能实验学教学大纲。 2

二、课程基本要求 (一)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了解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熟悉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前馈控制系统。 2.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信息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方式与原理,肌肉收缩的原理。熟悉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收缩效能的影响因素。了解细胞膜的结构,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3.熟悉血液的理化特性、生理功能人体和血量正常值。掌握红细胞的生理,生理性止血, 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输血的原则。熟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血液凝固与抗凝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了解血液的组成,造血过程的调节。 4.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调节,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形成机制,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冠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熟悉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脑循环和肺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5.掌握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肺通气量功能的指标,肺换气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熟悉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呼吸中枢。掌握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了解正常肺功能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呼吸节律形成的假说。 6.掌握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及其调节,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胃肠神经支配及其作用,胃肠激素及其作用,胃的排空及其控制。了解消化的两种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大肠内消化。 7.了解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基础代谢率的测定方法。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和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熟悉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 8.掌握尿生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尿生成的调节。熟悉肾血液循环的特征及肾血流量的调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机制,清除率的概念及其应用。了解尿的生成和排出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排尿反射。 9.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突触传递过程和特征,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突触的抑制和易化,神经递质和受体的概念及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递质受体系统,兴奋在中枢传布的特征,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原理,睡眠的时相。熟悉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系统对姿势、躯体运动、内脏活动的调节。了解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非突触性化学传递,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前庭器官的功能,皮层诱发电位和脑电图,觉醒与睡眠的机制。 3

10.掌握激素的概念,几种主要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等)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应激和应急反应的概念。熟悉激素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下丘脑调节肽。了解激素的化学分类,肾上腺髓质功能。 11.掌握雌激素、孕激素、促性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与卵巢和月经周期的关系。熟悉睾丸的功能及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了解妊娠与分娩。 (二)基本技能 1.熟悉生理学试验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常用生理学实验技能与记录方法。 2.了解生理学实验设计的原理,并正确分析试验数据。

三、学时安排 1.理论教学学时为80学时,实验教学参见机能学实验教学大纲,具体安排如下: 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备注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0 第三章血液 6 第四章血液循环 12 第五章呼吸 6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5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3 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出 8 第九章神经系统 15 第十章内分泌 5 第十一章生殖 2 案例讨论 6 总计 80

四、考核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闭卷)、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测试、案例讨论、课堂作业等。 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4

第一章 绪 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学意义;生理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反馈调节。 2.熟悉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前馈控制系统。 3.了解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讲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生理学的任务 重点阐述生理学概念。 (2)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一般介绍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整体水平的研究。 2.内环境与稳态 重点阐述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3.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重点阐述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4.体内的控制系统 (1)重点阐述负、正反馈控制。 (2)详细讲解前馈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兴奋的引起和传导机制,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兴奋-收缩耦联。 2.熟悉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骨骼肌细胞内的信号转导,肌肉收缩的机制,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骨骼肌收缩效能的影响因素。 3.了解细胞膜的结构,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讲课时数]10学时 [教学内容] 1.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1)细胞膜的结构概述:一般介绍脂质双分子层;细胞膜的蛋白;细胞膜的糖类。 (2)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详细讲解单纯扩散。重点阐述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经载体易化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同向转运和逆向转运)。一般介绍出胞和入胞。 2.一般介绍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参与G蛋白耦联受体跨膜信号转导的信号分子(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G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受体-G蛋白-AC途径、受体-G蛋白-PLC途径)。 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静息电位:详细讲解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2)动作电位:重点阐述动作电位及其产生的机制,动作电位的传导。 (3)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详细讲解兴奋和可兴奋细胞;组织的兴奋性和阈刺激。重 5

点阐述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4)局部电位:详细讲解局部电位的概念、特点。 4.肌细胞的收缩 重点阐述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横纹肌(骨骼肌和心肌)的兴奋-收缩耦联;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一般介绍横纹肌细胞的微细结构。详细讲解横纹肌的收缩机制。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 血 液 [目的要求] 1.掌握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和血液的理化特性,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和因素以及生成调节,生理性止血, 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输血的原则。 2.熟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血液凝固与抗凝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3.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血量和血浆的化学成分,造血过程的调节,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功能。 [讲课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1)血液的组成:一般介绍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2)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般介绍血液的比重;血液的粘度。重点阐述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一般介绍血浆的pH值。 2.血细胞生理 (1)一般介绍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2)红细胞生理:一般介绍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详细讲解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重点阐述红细胞生成的原料及调节。一般介绍红细胞的破坏。 (3)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重点阐述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一般介绍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血小板的破坏。 3.生理性止血 (1)详细讲解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2)血液凝固:重点阐述凝血因子;凝血的过程;血液凝固的控制。 (3)纤维蛋白的溶解:重点阐述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溶抑制物。 4.血型与输血原则 (1)详细讲解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2)红细胞血型 重点阐述ABO血型系统:①ABO血型的分型,②ABO血型系统的抗原,③ABO血型系统的抗体,④ABO血型的遗传,⑤ABO血型的鉴定;Rh血型系统:①Rh血型的发现和分布,②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③Rh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3)重点阐述输血的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的要求] 1.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调节,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形成机制,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