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民居改造之路
【摘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拥有浩浩的乡村民居,这些民居根据
地域、民族等不同,又各具特色,然而在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混凝土的影响下,
谋求发展的乡村建设及农村土坯房改造正逐步遗弃乡村民居原有的特色。作为乡
村建设中重要的主体,乡村民居改造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还应传承原有特色。
【关键词】乡村 建设 现状 对策
一、引言
乡村民居将何去何从?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城市也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城市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轰轰烈烈的发生在每一个城市的大街小
巷甚或街头巷尾。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使钢筋、水泥、混凝土的使用达到空前的
泛滥,并塑造出千篇一律而又冰冷的城市形象。然而这种泛滥并没局限在城市,
事实上他们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向乡村地区延生他们的触觉,并逐步蚕食着中国
乡村地区原本的民居形式。本文主要从中国南方乡村地区不属于历史文物保护范
畴的具有乡村地区特色的民居形式与形态出发,探讨中国乡村地区民居的发展,
挖掘其中可利用、保护、传承的地方。
二、乡村民居特色
问题
1、偏离地域文化风格
地区的传统村落建筑是在其特有的地理气候、自然条件、民族文化及生活特
性下所形成的,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风格特色。随着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在
新乡村建设中“城市型住宅”开始冲击古朴的传统民居形式。在从上世纪90年代
中后期开始,“火柴盒”式民房建筑几乎铺遍了整个中国,地区乡村的民居建筑也
存在这此类问题,各个村镇都是千篇一律的盒子建筑,这些集中安置的建筑脱离
了农民生活和劳作的习惯方式,不具备美感,也与自然村落环境不协调。
2、粗鄙仿古
传统民居建筑是承载着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建筑,具有“古”味,但在其建
筑工艺、材料、建设周期上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乡村的发展,与之配套的乡村基
础设施也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在新乡村建设中,部分政府部门和建设单位
为了打造仿古风貌,没有考虑建筑本身的功能形式、空间形态和地域特点,采用
“复古”、“仿古”的方法简单模仿传统住宅形式,粗鄙化仿古,使得建筑风貌不伦
不类。
3、矫揉造作地追求形式
在地区的新乡村建设中,新建建筑数量较少,对旧建筑进行风貌改造的数量
占了大部分。这使建筑的改造有了很大的局限性:既定的建筑功能、空间形态使
得对建筑风貌的改造仅仅流于表面,加之地方领导和规划单位往往会对该村落建
筑风貌作出一个表象的定位,诸如“风格建筑”、“晚清建筑风格”、“明清仿古建
筑”等,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大家都会向着这个目标进行建筑外在形式上的表现,
而这种表现大多数都是形式大于内容。
三、地区新乡村居民风貌的思考:
建筑风貌是新乡村建设工作重点之一,它体现了人们在农耕生活中因地制
宜、因材施工的营建思想,反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痕迹。良好的建筑风貌不
仅能给人们带来良好的生活环境,也能提升村庄的整体形象。对建筑风貌的规划
建设不仅仅是对建筑穿衣戴帽的面子工程,其根本目的在于营造一个视觉美观的
人居环境形象,传承和延续一定的地域文化,同时展现出新乡村建设的新风新貌,
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村庄积极健康地发展。对新乡村的建筑风貌作了
以下的思考:
1、对新乡村居民建筑风貌的建设应有“度”的把握
建筑风貌在新乡村建设中,对于展现村容村貌,体现村域特色和村落文化有
重要意义,但新乡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还是在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
民的生活水平。我们提到在建筑风貌“度”上的把握,首先是指要认识到建筑风貌
的重要性却又不能过于夸大。一些领导在新乡村建设中急于求成,做面子工程,
往往都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对建筑风貌的改造上,资金投入比例也较大。新乡村建
设的工作重心以及资金投入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农业产业以及完善乡村基础设施
方面,切实为农民的发展服务。如果建筑风貌建设这个“度”一旦过了,老百姓就
不会得到真正的实惠和长足的发展。其次,在建筑风貌“度”上的把握还指应控制
住其建设的覆盖面。并非所有的建筑风貌都需要整治和改造,不能搞一刀切。在
地区某些村庄,动辄就要求全村落建筑全部进行风貌打造,一些建筑形态和立面
效果较好的建筑也被强迫做了“美容”,这实际上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在规划中,
可以采取建筑分类的方式进行规划设计,风貌较好的建筑可以保留,较差一点的
建筑进行改造设计,然后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建设。中国乡村地区民居的发展不应
盲目追求现代化钢筋、水泥、混凝土堆砌的高楼大厦,而应传承原有形式与形态
中好的地方,保持乡村应有的风貌,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形式。
2、建筑风貌应展现地域特色
在对地区建筑风貌的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体现地区建筑地域特色。地区村
庄的居民建筑风貌可分为几大类:一是传统的民居建筑,这类建筑历史较悠久,
建筑风貌经过岁月的冲刷显得厚重,有文化积淀,其建筑空间、结构、饰面能直
接反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风格。但这类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大都显得破旧不
堪,成了人们眼中的旧房、危房。对于传统的民居建筑,尽可能地保持其原有风
貌,只对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修葺,加固排危,展示出原滋原味的地域
建筑,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二是已经建好的普通居民建筑。这类建筑大多数
都是由村民自建自修,没有经过统一规划,建筑风貌形态各异,缺乏美感。对于
这一类建筑,建筑风貌改造的重点应是对建筑的整洁化、卫生化处理,通过清杂
去乱,让建筑干净,清爽,宜居。三是还未修建的居民建筑,未修建的建筑在设
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地域性,可以提炼民居符号元素进行设计,使建筑能够和
谐自然地融入村庄环境。当然,相关职能部门还应严格把关,控制其建筑效果。
3、建筑风貌不应“千村一面”,应在统一中寻求变化
在对建筑风貌的改造过程中,很多村落都以一个模式进行套用,导致了地区
的新乡村建筑风貌千篇一律。地区新乡村居民风貌在建设中考虑“统一”,所谓的
“统一”不是指建筑风貌必须一个模样,一种色彩,而是指在地区的地域背景下形
成的建筑风格的协调统一。由于各个村落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小气候环
境以及历史文化背景都有所差异,所以地区新乡村居民建筑应在大地域背景下呈
现出个体差异,达到“一乡一色,一村一品”的建设效果。
4、 建筑风貌应与建筑功能、建筑空间形态相符合
传统的民居建筑以“尺子拐、撮箕口”为平面组合布局方式,建筑也多依地形
而建,呈现出丰富的空间层次。居民建筑功能完善,堂屋、卧室、厨卫、圈舍等
一一俱全。但后来修建的居民建筑以独立的建筑单体为主,多为平房或两至三层
的楼房,在道路两侧作平行规则式布局。相比传统的民居建筑,在建筑功能、空
间形态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对建筑风貌进行打造时,应把建筑风貌与建筑
功能、建筑空间形态综合考虑。首先在建筑功能方面,建筑风貌应从“有利生产”
和“方便生活”的功能性出发,突出“乡村”的特点。不应为了表面形式而脱离建筑
本身的功能。其次在建筑空间形态上,应把建筑风貌与空间形态结合。建筑空间
形态上出现单一的线形空间、围合性及半围合性的空间,其风貌的表现上也应有
所变化。尤其是围合或半围合的庭院空间,我们可以结合乡村庭院景观综合考虑,
传达出浓郁的农耕文化。
三、结语
乡村民居关键在于“美”得要像乡村。较之钢筋水泥,乡村的生长见诸田野,
充满希望;较之人造园林,乡村的风景演绎大自然之美,天然去雕饰;较之现代
知识,乡村里有乡土的箴言,乡村更贴近生命的本真,更懂得自然的谶语。千万
不要用城市的视角去美化乡村。此外,注意美的差异性。美因差异而存在,美因
传承而久远。美丽乡村是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还是市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更是
我们所有人的精神家园。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让精心打造的美丽乡村日益成为更
多的人乐于前往的旅游目的地、流连忘返的心灵休憩地。
参考文献:
[1] 张建 赵之枫等新乡村建设村庄规划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15-125
[2]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4
[3] 赵兵乡村美化设计:新乡村绿化理论与实践[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10,54-55
[4] 杨永生《建筑百家言续编》摘句 [J]建筑创作2003 (第七期)
[5] 挖掘文化内涵 ,凸显民居特色[N]广元日报2008
[6] 广元市整体推进秦巴山生态小康新村示范市建设规划纲要 [R] 广元市
人民政府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