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50301_日本_日本集合住宅解决高密度居住的50年

20050301_日本_日本集合住宅解决高密度居住的50年

日本集合住宅解决高密度居住的50年 Integrated Residence in Japan Resolving High-density Living in 50 Years

二战之后,为了在短期内缓解住房短缺问题,日本政府建造了大量集合住宅。50多年间,日本经过了战后恢复期、高速发展期,现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城市得到了显著的发展,集合住宅的建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1949年提出面积只有40m2的公营住宅标准设计。 1950年,nLDK型方案被提出——即以L(起居室)、D(餐厅)和K(厨房)为住宅的基本构成因素,以家庭团聚的起居室为中心,布置各房间,连接n个卧室。 1960年,经济高速增长,农村人口的大举流入,使城市急速膨胀。为此日本政府鼓励在大城市郊区集中兴建大规模、低价的公团住宅(即公立住宅小区),以应付大量流入的人口。 1970年,“小住宅区”开始流行,它以高水准的社区服务、优雅的居住环境质量和用地上灵活的适应性等优点,成为主流,大住区规划逐渐消失 人们开始关心居住的环境质量,住宅本身的发展重点也转向居住质量的提高。住宅套型、面积标准、附属设施、环境质量、社区服务等都成为在住宅设计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在国际式样及规划理念指导下制造出的单调、庞大、重复的都市住宅空间,大量的“包豪斯”式住宅充斥的城市空间开始厌倦。经济高度增长期的结束带来了住宅自身的巨大转变,住宅由高层转向底层、由新区开发转向旧城改造、由单纯注重住宅面积大小转向高标准的外部环境、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最后确定了发展低层高密度集合住宅的方向。同时,建筑师们积极参与公共住宅设计,更加注重人的价值观和生活形式的多样化。 aroom “aroom”,即nLDK+a,在原来nLDK的基础上增加一个a,即住宅内功能不固定的可变空间。1990年竣工的由坂仓建筑研究所设计的东京多摩新城集合住宅中,这种增设了“aroom”的住宅平面形式 首次出现。根据住户各自的需求,由各种不同的形式,有的与起居室结合起来,类似太阳房,作为起居室空间的补充和延伸;有的从住户中独立出来,作书房、琴房、画室、任居住者自己确定。据调查:住户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都把它利用起来,用作工作室、健身房,甚至有的住户把aroom用作店铺营业。同是aroom,功能相异、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这种aroom使广场、街道以及整个集合住宅变得生动起来,成为多彩生活的体现和缩影,是集合住宅设计中尊重人性、开发个性的一种新尝试。 多元的集合住宅趋势 80年代以后,以青年一代为主体的建筑师在对集合住宅的设计进行了大量的新尝试。这些尝试在建筑舆论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其中一些新集合住宅的发展趋势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集群设计——Nexus World 名为“Nexus World”的福冈的集合住宅是20世纪90年代闻名日本的住宅开发项目之一。本设计曾获1992年日本建筑学会奖。著名建筑师矶崎新担任总策划,5名欧美建筑师和一名日本建筑师担任了6各住宅的设计。其中雷姆·库哈斯设计的住宅,建于2栋高层塔楼之后,所以建筑体尽量压低高度,向水平方向展开,以在视觉上成为塔楼的基石。为此,住宅的外墙采用了粗犷的、颜色深暗、具有重量感的材料。 各户都设有露天采光庭,提供了良好的采光并赋予内部开放感。库哈斯在设计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在外部,相对基石般沉重的外墙,屋顶则有如漂浮的帆板,充满轻盈和自由感。在住宅的内部空间里,封闭与开放、公与私、高与低、明与暗、具体于抽象多层次的对比得到充分的体现。 高密度住宅——迷宫住宅 迷宫住宅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集合住宅中较具影响的作品,由早川邦彦设计。住宅容积率达150%,共有22户,北接城市交通主干道,南连住宅区内公共道路。住宅以东西向对排列,中间形成一个行人可以穿越的道路院落。这种半公共空间体现了集合住宅对公众的关心,住宅成为与街道、以至城市相关的公共性要素。此外,早川邦彦设计的住户均高于道路半层或一层,体现了对私密性的关注。 住宅外观鲜明,沿街一侧尤其是南立面色调灰冷,具有封闭的表情;院落里则明快活泼、充满朝气。特别是迷宫般高低错落的楼梯、多样的色彩、大小不一的开窗都令人耳目一新。 立体交通——吉田小区 该住宅位于大阪市东,处于一个拥有村镇、战后住宅、工商业设施及高速公路的相当复杂的地区。建筑师远藤刚生从居民日常生活对“路”的认知出发,设计了具有高选择性的立体交通系统。426户三室一厅的住户被分配在A、B、C三个区,住户围绕各区中心广场布置,形成内院,院内设有集会室。主要道路入口设于院内及沿街两侧,但以楼梯、走廊、天桥构成的空中街道靠院内一侧布置。设于广场周围的道路不仅是地面道路的中枢,而且为立体公共领域提供了缓冲与平衡的空间。在这里,居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自己喜欢的道路进出,无论是在立体上的还是平面上的。 整个建筑群以格子状组合而成,斜坡屋顶,高高低低地构成起伏多变地外轮廓线,形成新的充满生命力地街景。 商住两用——代官山住宅 这个项目始于1968年,于1992年竣工,历时近30年。 新建成地第6期项目以商住两用住宅为主,建筑师槇文彦在如何保持建筑、公共空间及街区景观设计的连续性与一贯性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此项目由3栋建筑及广场构成。沿街的两栋为商住两用,另一栋纯居住。商业部分不仅设有商铺,而且拥有采光良好的大厅、茶屋以及画廊。居住部分的住户平面设计种类多样而且标准高于一般住宅。同时两栋住房之间颇具文化性的布道与广场的配置确保了公共空间领域的形成。 各栋建筑的挑檐统一设置在三层高(10M),与前5期建筑保持一致,从而保证了建筑体量及街景外部轮廓的连续与调和。里面的设计采用非对称手法,屋檐及入口的强调、阴影及钢架重叠效果的运用、铝合金板及贴面的巧妙组合均体现了建筑设计的新鲜感和时代感。 中庄团地 中庄团地是通过建筑及都市设计来创造文化性新地域活动的首例实践。全期分四个阶段,一期工程曾获1997年建筑学会作品奖。 建筑选址与里山村相邻,因而建筑师以维持地理、风土状况的连续性及创造街道景观作为整体的设计思想。团地外侧选择了具有立体感的中层住宅,并以线性布置,意在与国道上相邻的商业设施的比例取得呼应。内侧为了突出体现与村落和旧宅群的关系,在场面上布置了点式独立住宅。这种点线面配置方法一方面协调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同时也成为与后期设计的良好衔接。 设计的主要特色是创造不同形式的半公共空间。户与户之间,屋檐下及境界线部分,即室内与外部的中间领域的设计比室内的设计更为得到注重,它充分体现了建筑师要为居民创造一个生活中得到交流的空间的愿望。建造外观新颖而充满亲切感。迂回的道路及颜色的选择也为创造良好的景观提供了基础。 公营住宅▼ 这是位于日本东京近郊茨城县的一个县营住宅设计,设计于1998年。一共有44户住宅,每户的建筑面积要求在90平米以下。该住宅适当地政府为这里的低收入居民所设计的,当时UG都市设计的山下昌彦先生请王昀来作这个项目的主持设计师,因为在这个项目之前,同样是王昀设计的第二期工程刚刚建成,两期工程基地的位置,住宅面积以及户型和户数的要求几乎是一致的。但是,第二期工程采用了四层的围合式布局,由于地质的情况不尽完善,增加了建筑的造价。同时,为了适应老龄化的需求,层数加高的本身,对于年龄大的住户的行动有所不便。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进行第三期工程之时,王昀采用了一个以一层为主,局部二层的处理手法。由于在二层每隔一户均有一个屋顶庭院。这样便形成了一个使一层住户拥有街道,二层住户拥有庭院的建筑整体布局。对于这个住宅小区的设计,总体的空间布局采用了一个44户小村落的布局 手法,在这个村落的中心设有小广场,整体由四排连立式的住宅所形成的3条小街道,建成后成为人们进行交流和活动的场所。 建筑师谈日本住宅设计

王昀博士 方体空间主持建筑师 日本建筑师设计住宅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在日本,政府出资建造的大多都是非营利性的福利住宅,因此有严格的开发成本预算,所以建筑师做这样的住宅设计,首先是算密度、排房子,满足了成本的控制后,开发者一般不会再干预具体的设计工作。建筑师在设计这类住宅时最有挑战性的就是如何在较低预算的前提下,创造出丰富的居住空间来。

日本经历过如国内目前的住宅开发现状吗? 从战后的满足“居住温饱”到70年代经济腾飞,将近30年的发展与目前国内住宅开发有些相似性。但二者依然有很大差异。 用地情况:目前国内住宅的开发量很大,其中很多项目是在完全的空置土地上建造的。各居住区之间的关系不很明晰,有些是彼此完全封闭的高墙大院,有些是外形风格截然对立、彼此之间缺少一种城市应有的肌理。 户型的设计:在日本,普通的公寓以70平方米左右为主。由专门研究户型的设计师来对户型进行设计。每个房间面积的确定,玄关、走廊尺度的把握等等都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尺寸甚至可以精确到毫米!设计的目的在于把有限的空间做大、做舒适。这固然是由于日本人口密度的客观原因决定的,但也证明能够把空间的居住感受设计好是通用的设计方法。国内目前专业的住宅研究机构和人员较缺乏,从居住行为角度对户型进行科学研究的内容非常需要加强。 住宅法规:日本住宅法规相对比较灵活。如建筑法规的制定不是硬性的规定日照间距、楼间距等参数,而是要求设计满足居住者的满窗日照时间。只要设计满足了需求,自然产生相应的数据。目前国内所实施的法规较为简单华。采用建筑间距和高度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