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项目解决方案

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项目解决方案

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目录1. 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建设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设计背景 (4)1.2. 设计目标 (7)1.3. 设计内容 (8)1.4. 设计原则 (10)1.5. 设计依据 (12)2. 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需求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社会发展的需要 (14)2.2. 环卫管理的需要 (15)3. 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总体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平台系统整体架构 (17)3.2. 总体架构 (19)3.2.1. 平台总体架构 (19)3.2.2. 平台系统网络架构 (20)3.2.3. 平台性能指标 (20)4. 运行环境支撑层建设 (22)5. 源数据层建设 (23)6. 数据支撑层建设 (24)6.1. 概述 (24)6.2. 系统功能 (24)6.3. 非功能性需求 (28)6.4. 系统技术架构 (30)6.5. 系统外部接口 (34)6.5.1. 接口设计原则 (34)6.5.2. 数据接口适配 (35)6.5.3. 与GIS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对接 (36)6.5.4. 与北斗定位系统对接 (36)V3.0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6.5.5. 与城市管理局信息平台对接 (37)6.5.6. 与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对接 (37)6.5.7. 与视频监控系统对接 (37)7. 功能介绍 (38)7.1. 智慧环卫基础数据子系统 (39)7.2. 环卫清扫保洁工作监管子系统 (39)7.3. 生活垃圾收运监管子系统 (40)7.4. 环卫车辆清运管理子系统 (41)7.5. 智能移动环卫子系统 (42)7.6. 可视化勤务管理子系统 (42)7.7. 智慧环卫指挥调度系统 (43)7.8. 通信资源管理子系统 (43)7.9. 平台运行维护子系统 (44)8. 功能介绍平台系统功能、参数及成本估算 (44)1. 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建设背景1.1. 设计背景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产生的垃圾总量约有10 亿吨,并还在以每年5-8%的速度增长,全国目前有三分之二的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窘境。

众所周知,垃圾物中废弃的电池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的物质,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抛弃的废塑料不仅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作物减产,还会被动物误食,导致人或者动物中毒甚至死亡事故等。

而垃圾分类可以有效地对废纸类、金属、塑料、玻璃、废纺织品等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并且可以对有害垃圾进行特殊处理,从而减少污染,节省资源;同时垃圾回收还可使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减少三分之二,美化城市环境。

2017 年3 月我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推出《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部署推动生活垃圾分类。

目标到2020 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这标注中国的垃圾分类市场正式拉开帷幕。

按官方计划,全国将有46 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并于2018 年6 月提出扩容至全国294 个地级市。

而这些城市户年均垃圾分类服务项目费用约为80-200 元之间,根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的总人数为13 亿8271 万人,总户数估计在 4.57 亿户左右。

以此估算,中国垃圾分类远期市场份额估计将突破600 亿元大关,等于再造一个服务市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改变传统环境卫生系统的管理机制,提高环卫系统的监控、调度等管理能力,加强环卫信息化成果的实战应用,打造一套服务于环境卫生系统的智能化的管理、调度平台。

“回收量多少,哪些居民参与,缺少详细数据分析” 、“不同季节、不同小区垃圾的种类、数量都会有差异,产生与回收之间难以高效对接”——对目前垃圾分类推广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省人大代表史双凤建议,建立大数据平台,采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垃圾分类效率。

“垃圾分类在南京已经实行多年,但在很多小区,垃圾分类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混装’现象还很多见,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还有待提高。

”对此,史双凤建议,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手段,引导公众参与垃圾分类处理中来。

此外,建立集中统一的数据平台,鼓励垃圾回收与处理企业对回收的垃圾种类、品牌、数量进行记录和有效的大数据分析,从而了解终端居民家庭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

数据沉淀到一定规模时,对分析结果进行定期信息发布,促使相应的回收企业有针对性地加以回收利用,避免盲目性。

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扶持性政策,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搭建城市废旧品回收平台,创新再生能源回收模式,提高企业从事垃圾分类相关环保产业的积极性,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保障。

使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为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的家庭设立环保账户,根据垃圾分类回收数量进行奖励积分,用户可以用积分兑换相应商品和服务。

“目前南京已经建立这样的积分兑换机制,希望进一步扩大规模,调动更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是将各种社区垃圾环卫设施、设备整合在一起,通过多系统信息的汇聚、高度信息共享,打破传统管理信息壁垒问题,最终达到提高对社区垃圾环卫设施、设备的综合管理质效、增强对社区各类垃圾环卫事件的处理效能的目的。

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以现代前沿发展技术为导向,立足社区环卫管理中心的日常管理、事件调度为背景,着重实现“地面有监控、图上有定位,处理有手段”的管理、调度目标。

1.2. 设计目标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需要基于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建设面向社区垃圾综合管理、调度信息化的实际需求。

在管理调度方面能够将前段数据采集、视频监控、地理信息系统、无限定位和GPS空间定位等手段有效融合,实现各种社区垃圾设施、设备多级联动和协同调度,利用空间信息、视频信息和实时位置监控信息辅助社区垃圾管理、业务人员的高效工作。

1.3. 设计内容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建设主要包括垃圾运输车管理调度系统、社区垃圾桶管理系统、可视化社区垃圾综合管理平台、平台综合运维管理系统等。

一、垃圾运输车管理调度系统垃圾运输车管理调度应用针对日常垃圾车的调度,重点解决垃圾车的可视化定位、可视化调度、垃圾车的实时态势监控业务需求。

重点实现:垃圾车调度垃圾车定位及轨迹跟踪二、社区垃圾桶管理系统社区垃圾桶管理系统主要是利用传感器及视频监控的技术,通过社区垃圾桶的设计位置在图上对垃圾桶日常状态进行管理,通过系统实现对垃圾桶的日常承载状态、垃圾桶自身状态评估等应用。

重点实现:垃圾桶承载状况(垃圾桶是否装满等)垃圾桶管理(破损、丢失等)三、可视化社区垃圾综合管理调度平台社区垃圾综合管理调度是将各种社区垃圾环卫设施、设备整合在一起,通过多系统信息的汇聚、高度信息共享,打破传统管理/ 调度信息壁垒问题。

同时通过可视化的设计,在一个平台上对社区垃圾环卫设施、设备进行综合管理调度、对社区各类垃圾环卫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重点实现:多系统一平台操作管理可视化管理四、平台运行维护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为系统运行提供管理维护的基础功能,主要包括用户管理、组织机构管理、权限管理、角色管理、日志管理功能。

1.4. 设计原则为确保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能够充分满足社区垃圾管理调度的实际需要,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平台系统的建设将全力贯彻以下原则:先进性和成熟性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应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手段和标准化产品。

基于管理、调度、控制、协同、通信、集成、监视、处置的设计理念,采用开放的体系结构,打造一个智慧的、专业的综合管理调度平台。

经济性和实用性平台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和资源,综合考虑平台的建设、升级和维护成本。

建设后的管理调度平台系统符合环卫部门的使用要求,有较好的可用性、可维护性。

标准化和开放性平台系统在设计和开发中,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相关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平台系统具有统一开放的控制协议、编码协议、接口协议、压缩格式、传输协议,提供透明传输通道。

所有子系统可以整合到统一的平台下,实现信息共享、灵活联动。

安全性和保密性平台系统设计必须将安全性放在重要的位置,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体系的设计,数据的备份,应严格控制各个层次的访问、操作权限设置,充分利用日志系统健全系统的恢复策略和机制及数据的备份策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

所有承建单位和人员都应签署保密协议。

可靠性和稳定性在平台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坚持质量第一,注重过程的控制,强化监督检查,严格技术评审和技术状态的控制,通过软件测评和仿真验证和试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实时性和灵活性在总体系统设计中,充分考虑管理调度的业务需求,留有足够的容量冗余,全面提升管理调度信息传输、有线及无线通讯、数据通讯能力和速率,可为不同单位业务系统的运行提供可靠的支持。

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平台系统充分考虑信息化发展的前瞻性,以最简便的方法、最低的投资,实现、设备、接口可扩展、可兼容性,配套软件具有升级能力,能兼容已有设备。

操作性与友好性系统平台采用清晰、简洁的中文操作界面,操作控制简便、灵活,便于管理和维护,有完善、安全、科学的使用权限划分机制,方便用户对平台的操作。

1.5. 设计依据平台系统设计和建设严格遵循国家及地方标准规范,以及工信部相关的规范与标准,具体如下:网络标准:IEEE 802.3 ,IEEE 802.3u ,IEEE 802.3ab ,ANSI/IEEE 802.3 Nway,IEEE 802.3x ,IEEE 802.3af ,IEEE 802.3az, IEEE 802.11b/gGB8566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GB50348《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12663《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50395《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198《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J115《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