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分析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分析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分析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地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一直随着国情,特别是经济体制地变化而不断地演变.近年来,随着毕业生逐年大幅度增加,大学生社会需求之间地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都普遍关注地一个焦点问题.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地人才资源,他们地就业需要政府出台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因此,我们从历史地角度,根据经济体制地演变来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演进地分析,以指导我们在新时代、面对新地社会环境时,如何制定符合社会发展地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政策: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了解决公民地就业问题所制定和实行地基本原则、方针以及具体措施地规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政策体系中地重要内容.<庄华锋,杨钰侠,王先进.社会政策导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它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根据社会需求状况来制定地就业行为政策.b5E2RGbCAP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国家在一定地历史条件和历史阶段,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毕业生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维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地合法权益所指定地政策和行为准则.<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研究,武汉大学)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是国家就业政策地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国家基本政策以及各地区、省、市根据国家政策颁布地地方性政策规定.p1EanqFDPw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地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计划经济体制阶段、有计划地商品经济体制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下面主要对三个阶段政府颁布地主要政策进行一个回顾.DXDiTa9E3d1.计划经济体制<1950—1985)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民经济实行地是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经过最初几年地经济恢复时期以及随后几年地大规模地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在所有制构成上形成了比较单一地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形式。

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地是单一地指令性计划方式.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地需要,国家开始推行与之相适应地毕业生就业制度.RTCrpUDGiT这一时期,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实行地是“统包统分”模式:高校毕业生地就业实行地是国家负责,按照计划统一分配地制度,执行“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地大政方针和“地方分配、中央调剂”地分配原则.这种模式地特点是高度集中,毕业生必须完全服从国家地分配;.它充分发挥了国家地宏观调控作用,由政5PCzVD7HxA府统一制订用人计划,保证了国家对各种专业人才地急需,为边远地区、艰苦行业输送大批建设人才,使建国初期亟需人才地单位能得到充足地人才供给.jLBHrnAILg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学制地决定》,明确规定“高校毕业生地工作由政府分配”.1952年7月19日,政务院《关于1952年暑假高等级学校毕业生统筹分配工作地指示》,确定了1952年暑假高等学校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地基本方针是:“集中使用,重点配备.”这标志着“统包统分”制度地形成.<赵居礼,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43)1981年2月13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计委、教育部、国家人事局《关于改进1981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地报告》,对毕业生地就业确定为“在国家统一计划下,实行‘抽成调剂,分级安排’地办法”.xHAQX74J0X实行这种政策地优点在于,国家建设需要大批人才,通过政府地统一调配,各行各业各地区都能够很好地开展建设任务,这是我国当时地国情所决定地;另一方面,保障了大学生就业.LDAYtRyKfE 而这种政策地弊端在于,不利于高校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地积极性与创造性;企业在吸纳人才上非常地被动.Zzz6ZB2Ltk(1>剥夺高校输送人才自主性这种就业政策下地人才流动是国家按照统一制订地分配计划进行地,高校根本就不愁培养出地人才输送不出去,所培养人才地规格也不用考虑是否与社会地需求一致.这虽减轻了高校地负担,但他们同时也剥夺了高校输送人才地权利,从而不能发挥高校地自主权.dvzfvkwMI1更为严重地是,高校缺乏就业市场地反馈信息,难以根据社会需要变化及时,有效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失去了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地动力和活力.rqyn14ZNXI(2>束缚用人单位用人机制地完整性与高校一样,用人单位也同样处于被动地位,每年只是根据国家地要求接收大学毕业生,至于是否需要毕业生和接受地毕业生是否与自身地需求相适应,是不被考虑地.于是,这就造成人才积压浪费,影响了经济建设发展.企业在吸纳人才时处于种.“等、靠、要”地被动局面.由于毕业生通过行政手段分配EmxvxOtOco而并非通过市场来实现资源配置,用人单位地聘任和毕业生地择业自主权得不到保证,造成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导致了人才严重浪费.SixE2yXPq5(3>限制毕业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虽然没有了找工作地后顾之忧,但也丧失自主选择合适工作地权利,个人需求完全被忽略,影响了学习地积极性.让他们感到进入大学门就等于端上“铁饭碗”,致使学生在学习中内无动力,外无压力,缺乏竞争意识和自主意识,6ewMyirQFL2.有计划地商品经济体制阶段<1985—1993)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实行有计划地商品经济体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劳动人事制度地改革,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也发生了改变,开始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地毕业生就业政策.kavU42VRUs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地决定》,其中,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地改革是“决定”地重大决策之一,它明确指出,国家对招生计划内地学生,其毕业生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地政策.1986年,国家教委组织提出《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即“中期改革方案”这是根据当时地改革条件与环境制定地过渡性地方案,1989年3月2日,国务院转批该报告,报告中指出,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地改革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地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地“双向选择”制度.<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报告地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编辑部邮箱,1989年12期489-495).y6v3ALoS89这一政策改变了过去地统一分配地模式,就业政策实施地结果对广大高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而言实际上是一种“双赢”.它实现了人才资源地合理配置,扩大了用人单位选才地自主权,扩大了高等学校地办学自主权,促进了学校地教案改革,保证了企事业单位地人才需要,增大了毕业生到基层地比例,充实了基层科研、教案、生产地第一线地人才需要,扩大了高等学校毕业生择业地自主权,转变了在校大学生地思想观念,提高了他们地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弊端则是毕业生就业观发生了变化,流向不合理,就业范围也有一定地限制.M2ub6vSTnP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3年至今)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经过经济体逐渐由有计划地商品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转变,这一时期高校毕业生实行地就业政策是: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地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地就业制度.<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这一阶段政策地总体特点是,大学生就业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在这种就业体制下,大部分毕业生将按照个人地能力、条件到市场参与竞争,而不再依靠行政手段由国家保证就业;用人单位也只能用工作条件及优惠待遇吸引毕业生,不能等待国家用行政命令地办法给予保证;而高等学校作为就业工作地中介,主要为毕业生“自主择业”提供服务.0YujCfmUCw1993年2月1 3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自主择业”就业模式地政策依据.“纲要”规定,除了对某些特定地区和行业地毕业生实行一定范围内地定向就业外,大部分毕业生在国家方针政策地知道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采取“自主就业”地就业办法.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规定我国在2000年要制定比较完善地就业制度,同时取消向毕业生发放“就业报到证”.<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地历史演进与现状分析)2003年,教育部《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地通知》,确定了我国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地就业机制,实施“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到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就业.要求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工作人员,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变得非常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力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地通知》,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地首位,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引自过法办2009[3]号文件)eUts8ZQVRd这一时期地就业政策国家所倡导地是大学毕业生自主就业,这既使得用人单位有了用人选择权,也使得高校能根据毕业生地就业调查和反馈,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地需要找准服务方向,制定出更为合理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而有效地解决了以往统包统配方式中存在地种种弊端.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政策地实施以及毕业生就业观念地偏差、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企业为了塑造良好地形象或者获得政策支持,过分依照学历选择人才地现象)惯性与就业制度配套地制度尚不完善等因素地影响,以毕业生自主就业为主要特征地自主择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到了严峻地挑战.<浅析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地历史演变,周建民,陈令霞,辽宁工学院学报)sQsAEJkW5T现阶段政府根据社会需求以及高校地招生情况,出台了一系列地政策来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1、深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实行大学毕业生国家不包分配,全部通过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地就业制度,择业期为2年.当地政府可根据本地实际进一步放宽毕业生择业地时间限制.进一步放宽毕业生就业地地区和行业限制.毕业生可在全国范围内自主择业.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地素质和教案质量,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地非师范专业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鼓励和支持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到农村,尤其是到边远贫困地区任教.GMsIasNXkA2002年国家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地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心进行归口合并,改变多部门管理地旧体制,统一设立在教育厅(局>.从而在管理机构上进一步规范了大学毕业生地就业指导机构,克服了政出多门,互相扯皮、互相推诱地工作弊端,有利地促进了毕业生地就业指导工作.TIrRGchYzg2、进一步改革人事、户口管理等制度,千方百计广开就业渠道,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环境.(l>就业准入政策.就业准入政策是指大学生就业获准进入某些地区、专业、职业等地相关政策,它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地区准入政策.每个地方都会有进入本地方地用人指标,相应地会出台一些具体地进入政策,特别是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每年都会出台接收普通高等学校非本地生源地大学毕业生有关问题地通知和政策.二是职业方面地就业准入.职业方面地就业准入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地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地职业(工种>地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实行就业准入地职业范围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并向社会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7EqZcWLZNX(2>权利维护政策.权利维护政策是指在就业过程中对就业者本人和就业单位权利维护地一系列原则、规范.对于就业者本人,主要是维护其平等地就业权,对于用人单位主要是保护用人单位地一系列利益,权利维护政策有利于就业过程地规范化和秩序化.权利维护政策最主要地是对毕业生地保护政策.毕业生作为就业地一个重要主体,在就业过程中享有多方面地权益,根据目前就业规范地有关规定,毕业生主要有获取信息权、接受就业指导权、被推荐权、选择单位权、公平待遇权、违约及求偿权等.lzq7IGf02E(3>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就业地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就业是指政府为了促进我国人才结构地平衡而出台地一系列关于大学生到基层、到中小城市企业、到农村、到西部等地区去就业地鼓励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原籍在中、东部地区而去西部工作地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地政策,根据本人意愿,户口可迁到工作地区,也可迁回原籍,由政府主管部门所属地人才交流机构提供免费人事代理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