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的防治对策1王 波【摘要】从区域规划、工程措施、交通管制措施三个方面,对如何降低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尤其是城市中大量存在的道路交叉口的交通噪声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防治对策。
【关键词】交通噪声,交叉口,污染,防治对于噪声影响的评价和防治,国内外有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工作经验的总结[1],对于公路和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防治也有大量的文献[2]-[3]。
国内有人从分析所在城市交通噪声的污染现状入手,讨论其成因,提出控制与削减城市交通噪声污染的对策[4],国外有人从交通噪声的经济评价和环境容量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5]。
城市道路和交叉口交通噪声防治大致可分两类情况:一类是在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阶段未注意噪声问题,等到工程建成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才发现噪声强烈,严重影响工作人员或附近居民。
这时,对噪声控制的要求,只能在既成事实面前尽可能采取一些补救措施。
另一类是在工程设计阶段就尽可能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时对噪声控制的要求,是要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和可能,对各方面的条件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并采取一些必要的噪声控制措施。
本文分区域规划、工程措施和交通管制措施三个层次来探讨城市道路和交叉口的交通噪声防治对策。
1 区域规划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合理的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布局,对于防治噪声具有重要的意义[6],制定区域规划时应考虑噪声控制的需要。
首先,在城市道路网规划时,使得城市主要道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的交叉口远离城市的安静区(例如居住区、医疗区、文教区等),做到“闹静隔离”,便于根据不同的噪声容许标准,切实有效地控制噪声。
城市中主要道路的交叉口是强烈的噪声源,相对于附近噪声较敏感区域而言,宜处在城市中出现机率最小的风向的上风侧。
例如我国沿海地区西南风较少出现,就宜建设在噪声敏感区的西南方,但实际情况往往并不如此,这表明区域规划考虑欠周到,也有其历史原因。
其次,在吵闹区(主要道路交叉口)和安静区之间应尽可能有缓冲地带予以隔离。
例如在交叉口与居民区之间布置不吵闹的商业区,在交通干线与住宅之间设置绿化地带等。
另外,在有条件的地方,增大交叉口占地面积,对交叉口范围内实行大面积绿化,可以有效降低交叉口交通噪声对四周建筑物的影响。
以广州市为例,20世纪90年代建设了以内环快速路为代表的大量高架道路,在提供便捷交通联系、提高市中心区车速的同时,也引入了强烈的噪声源,严重降低了高架道路沿线居民的生活质量。
根据《广州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未来广州市区不再新建高架桥、高架路,提高市中心区的环境质量。
2 工程措施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城市交叉口交通噪声与车辆类型、车速、路面性质、轮胎等多种因素有关,探讨车辆行驶噪声与路面材料、结构构造、粗糙度的关系,无疑对提高我国道路建设的路面铺装技术和了解道路交通噪声的影响因素有着重要的价值。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专题成果(基金批准号:59838310)。
(1)低噪声车辆的研制控制道路交通噪声最直接的措施是控制车辆本身的噪声,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噪声,尤其是噪声峰值,主要决定于载重汽车、大客车等重型车辆,所以低噪声车辆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这类车辆。
在交叉口范围内,大型车辆往往频繁减速、刹车和启动、加速,产生了很大的噪声,研究大型车辆在这些特殊行驶状态下的噪声特性尤为重要。
为了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对低噪声车辆研究的重视,汽车检测部门应该把汽车噪声的高低作为检测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政府应该制定用车更新和淘汰的法规和技术标准,根据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更加严格的机动车辆噪声标准。
(2)路面材料对车辆行驶噪声的影响研究表明,刚性路面和柔性路面,两种不同的路面材料对车辆行驶噪声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尤其当车辆在中、高速状态下行驶时具有明显的区别,尤以小型车较为突出,小型车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上行驶噪声值高于沥青混凝土路面上的噪声值。
广州等城市已开始有计划地将城区内主要道路改换成低噪音的沥青混凝土路面。
(3)路面性质对车辆行驶噪声的影响车辆行驶过程中辐射的噪声级和路面状况有关,尤其是小型车辆以较高速度行驶时其影响更大。
研究表明,车辆在不同速度行驶时的道路交通噪声与路面粗糙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研究最佳路面粗糙度对指导路面铺装技术、降低路面交通噪声意义重大。
(4)低噪声路面的研究轮胎与路面作用产生的噪声,是各种车辆的噪声源之一,当车速大于45-55km/h时,轮胎噪声就成为小客车与轻型载重车噪声频谱的主要成分[7]。
显示路面基本特性的平整度和路面粗糙度等,尤其是横向的和纵向的不平整度,对轮胎噪声有显著的影响。
因此,路面结构形式、路面层混合料的成分以及路面的平整度、粗糙度等将是低噪声路面的主要研究方向。
(5)声屏障在声源与接收点之间,插入一个有足够面密度的密实材料的板或墙,能使声波有一个显著的附加衰减,这样的“障碍物”称为声屏障[8]。
城市交叉口范围内,若相交道路比较狭窄,两侧建筑物对噪声较敏感,并且交通量较大时,修筑适合的声屏障往往成为必然选择,若为高架桥,则修建声屏障更为普遍。
另外,种植绿化林带,对建筑物设置隔声设施,对交叉口四周建筑修建围墙以及拆迁等也可以作为防治交叉口交通噪声的有效措施。
但是,对建筑物修建围墙的做法往往会破坏交叉口道路景观,比较可行的是研究镂空围墙的降噪效果,以保护城市风貌,该方法在苏州古城区得到了推广应用。
3 交通管制措施运用交通管制的方法来控制城市道路系统,尤其是交叉口范围内的交通噪声,是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防治的重要方面,实施起来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灵活性强”的优点,具体的交通管制措施包括:(1)调节交通流量交通噪声和车流量、车速、车流状态等因素有关。
相关研究表明:车流量增加一倍,交通噪声增加3dB,车速增加一倍,交通噪声增加6~7dB。
根据交通流理论,车速、车流状态和车流量、车流密度有关,而车流密度又和车流量有关,因而可以通过对车流量的调控(交通需求管理和交通系统管理),做到对车速的调控,进而做到对道路交通噪声的控制。
较小的车速和较小的交通流量产生较小的交通噪声。
要对车流量进行调控,不能只针对单个交叉口,必须考虑交通流在道路网上的重新分布。
(2)选择合适的交叉口管制方式,合理划分车道选择合适的交叉口管制方式,合理划分车道(或车道组),减少车辆的停车次数和加、减速过程次数,可以显著降低交叉口的交通噪声。
交叉口在不同管制方式下的噪声特性是完全不同的,噪声控制的总的原则是:保持交叉口交通流在稳定状态下运行。
实际观测和理论分析都表明,只有交叉口处交通状况稳定,秩序良好,交通噪声值随交通量的增长才是缓慢和平稳的。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选择交叉口管制方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在交叉口各进口道交通量都很小时,宜采用无控制方式;在交叉口主路交通量远远大于次路交通量时,宜采用优先控制方式;在交叉口不同入口交通量都很大或者冲突点较多时,应考虑采用信号控制方式[9]-[10]。
环形交叉口附近居民受交通噪声影响程度同周围建筑物情况有关。
据测试,相同交通量条件下,环形交叉口较信号交叉口噪声低3-5dB;而同样交通量的环形交叉口,周围无高层建筑、空间开阔的噪声低,反之则噪声高[11]。
对于信号控制交叉口而言,一定交通量条件下,信号灯相位划分对交通噪声值的影响最大——正确的相位划分和车道划分可以大大减少冲突车流,显著减少车辆在交叉口范围内的加、减速过程次数。
其次,信号控制交叉口的进出口引道设计车速和交叉口设计车速的差值对交通噪声值的影响也较大。
这个速度差值越大,车辆在进入交叉口减速和离开交叉口加速过程中引入的附加噪声值就越大。
最后,周期长度和绿灯时间长度对噪声值的影响较小,这两个设计参数主要影响交叉口的通行能力[12]-[13]。
(3)给大型车辆以优先通行权,减少其加、减速的次数研究发现,人们对噪声的起伏变化较敏感。
可以通过对平面交叉口交通的控制,使噪声值较大的大型车辆(如公交车)优先通过交叉口,减少其减速、加速的次数,降低交通噪声。
在已经应用的交通控制系统中,大多数都考虑了公共交通优先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大城市都开展了“公交优先”政策的研究和实践(开辟公交专用道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此外,近年来许多城市在交通管理的实践中,也提出了一些别具特色的降噪方法。
比如,南京市有交通专家指出——在信号交叉口长时间红灯时,等候车辆应熄火在停车线前面等待,以减少城市噪声和尾气污染。
这反映出城市交通环境问题,包括噪声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城市管理者的高度关注。
本文曾发表于2003年第5期《交通环保》参考文献(References)[1]柳孝图.噪声控制研究和应用的进展.声学学报,1996,V ol.21(1):15-19[2]杨满宏.公路交通噪声的污染控制.环境工程,1997,V ol.15(5):38-40[3]曾德芳.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及其对策.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 1997,V ol.21(6):700-704[4]焦荔.杭州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环境污染与防治,1995,V ol.17(6):27-28[5]Quentin Reynold. Economic Evaluation of Noise. Road & Transport Research, 1992,V ol.1(2):36-47[6]柳权.道路交通环境的城市设计观.城市规划,1999,V ol.23(3):23-26[7]范跃武.低噪音混凝土路面.国外公路, 1996,V ol.16(4):23-25[8]杨满宏.声屏障对公路交通噪声衰减理论模型的研究.交通环保, 1996,V ol.17(6):17-20[9]王波,王炜等.无控制交叉口交通噪声分析.东南大学学报, 2000,V ol.30(3): 96-99[10]王波,王炜等.优先控制交叉口交通噪声分析.公路交通科技, 2000,V ol.17(3): 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