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尔滨近代建筑摘要:本文概述了哈尔滨的历史及城市建设,对哈尔滨近代建筑的基本风格作了总结:俄罗斯化的“巴洛克”风格、传统的古典主义风格、木结构风格、中国民族风格。
文章还就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对当代经济的影响作出了判断。
关键词:建筑风格城市建设古典主义巴洛克俄罗斯民族风格文化产业经济哈尔滨的近代建筑, 从风格上可以看作是一座建筑历史博物馆。
它集古今中外建筑风格之大成 有古代东方中国式的大屋顶、庙宇、亭台楼阁,又有古希腊、罗马建筑演变的痕迹既有伊斯兰教的清真寺, 又有耶稣天主教的寺院既有古典主义的代表作, 又有粗制滥造的折衷主义作品‘既有结构主义建筑, 又有现代国际式建筑。
可谓包罗万象集古今中外建筑风格之大成。
这是珍贵的历史遗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的宝贵财富也是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好教材。
一个城市建筑风格的演变, 一般都反映了历史的发展和阶级的兴衰, 同时也显示了时代的信息。
一、哈尔滨近现代建筑的风格更流派。
1、俄罗斯化的“巴洛克”建筑风格【1】哈尔滨近代建筑中, 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这种风格。
如南岗秋林公司、道里外文书店、道里聋哑小学、道里妇女儿童商店、道里中央大街省校办工厂展销楼、省丝绸公司办公楼、市电业局办公楼等等。
教堂建筑在哈尔滨的近代建筑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据统计, 大大小小的教堂有八十余座, 可堪称为“教堂的城市”了。
因为俄罗斯信奉东正教,因此, 哈尔滨的教堂属东正教派, 其建筑风格属于“巴洛克”风格。
哈尔滨比较闻名的两座教堂, 一为南岗博物馆广场中心的尼古拉教堂, 一为道里友谊路的圣索菲亚中央教堂。
此外,还有透笼街教堂。
革新街教堂、文化公园教堂、东大直街教堂等等。
它们皆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代表。
从两栋建筑可以体现出“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特点。
南岗秋林公司建于1902年, 处于繁华的商业区中心转角处, 主入口亦设在该处。
入口的顶部为纤细精巧的橄榄顶, 重点突出。
它的体量、尺度都很大, 使人在远处就能欣赏它的优美形象。
整个建筑比例严谨、装饰得当、色彩宜人, 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建筑作品。
2、传统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哈尔滨近代建筑属于传统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有东北烈士纪念馆、哈尔滨铁路俱乐部、省政协办公楼、省美术馆、兆麟小学校、道里区文化馆、省外事办公室、市教育局办公楼二中山商场、颐园街一号住宅等。
颐园街一号住宅是传统古典主义的典型代表。
它原为一个法国资本家的高级花园别墅。
平面与立面处理采取了不规则的自由式布局手法。
结合功能要求, 室内空间有序列地展开。
主入口在北端, 由廊过渡到主门厅而豁然开朗。
室内装饰采用了当地特产的揪木制的墙裙、雕花天棚, 色彩浓重, 做工精细, 花纹生动活泼。
立面处理采取了壁柱式的垂直划分, 檐头丰富细腻, 断续的破风山花以及屋顶安排巧妙, 圆型老虎窗的处理与整个造型协调一致。
整栋建筑外部色彩淡雅、清新、大方。
东北烈士纪念馆原为图书馆, 曾作伪满警察局。
该建筑二层(带地下室) , 立面处理采取三段分法。
高高的台阶上安放着一巨大的“科林斯”式独立柱, 承托着来源于希腊神庙的山花。
中间镶嵌的凸雕群象比例严谨而统一, 形式优美而协调。
整栋建筑庄严雄伟, 简洁明快。
这种建筑风格在哈尔滨旧建筑中占有一定的数量。
比较典型的有原哈尔滨火车站、省博物馆、哈尔滨铁路局办公楼及红军街招待所、哈建工学院旧楼、省社会学院、哈第二百货公司、铁路局幼儿园、中山路某小住宅等。
哈尔滨铁路局办公楼始建于1902 年, 中间被火烧三次, 于1906年重建。
这座二、三层楼的建筑对称式布局, 由前、后、中、左、右五个部分组成。
功能分区明确, 又互相联系成统一的整体。
为了打通前后院的联系, 用两个圆券拱门做为连接过渡的处理, 打破了正立面冗长的单调感。
建筑物前安排了一个大的开敞式广场, 更突出了主体建筑的宏伟感。
立面采取垂直划分, 外饰面以浅灰绿色花岗岩为主调, 强调材料的质感。
成组成对分布的窗户、断续的檐头、自由曲线的装饰, 都体现了新艺术派的特征。
内部的装修也特别讲究, 走廊和主要办公室都以色彩古朴浓郁的揪木做装饰材料。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原为私人高级住宅, 其平面和立面都为不对称的自由式布局。
体型高低错落,富有变化, 具有安徒生童话里的小屋形象。
入口处放在凹进的角部, 上有雨棚, 顶层巧妙地安排了大片的玻璃窗, 形成主入口的重点部位。
屋顶为木结构, 悬挑出较大的檐头构件, 产生了较深的阴影区.窗任意设置, 上下都不对位, 外部色彩以米黄色与白色相间穿插, 明朗大方。
3、木结构建筑风格这受俄罗斯17世纪到18世纪木结构的影响所致。
由于黑龙江省盛产木材, 就地取材比较方便, 也就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了。
哈尔滨木结构建筑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性。
已有着美丽的体型, 清晰的轮廓线和丰富的色彩。
比较典型的建筑有尼古拉教堂(建于1901年毁于1966) , 其造型挺拔优美, 色彩富丽堂皇,气氛热烈而兴奋。
屋顶由四个八角攒尖天幕顶及最高的主体球节颈组成, 具有向上冲天感觉, 气势磅礴, 雄伟壮观。
此外, 江上俱乐部、江畔餐厅、江畔冷饮部、街头小商亭及一些庭院式住宅也属此类。
它们造型新颖别致, 具有很大的装饰性4、中国民族风格的建筑在数量上不多。
这是因为当时掌握建筑大权的不是中国人, 而是外来侵略者。
但是旧市区也修建了一部分, 如第三中学校、文庙、极乐寺。
此外, 在商业建筑中由于受中国民族形式和西方占典主义的影响, 有一批“折衷主义”的建筑,如世一堂、同义庆、旧同记商场, 以及道外靖宇大街的商业建筑等。
二、哈尔滨的代表建筑。
1、圣菲亚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一座三拱长方型建筑,教堂的圆顶高60米,相当于20层楼高,是世界有名的五大圆顶之一。
它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其中中央大厅5000多平方米,教堂前厅600多平方米。
大教堂内墙上有天使杰布拉欣的巨幅油面,它向教徒们描绘了天国幸福、安详而和平的景象。
尽管大厅四周有许多带彩色玻璃的拱型窗户,但由于大厅极其宏伟,自然采光的亮度与大厅面积不成比例,因此显得大厅阴暗,加之上千年浓郁的宗教氛围,让人有种莫明的压力和恐怖感。
当你仰头向大厅顶部望去时,的确使人头晕目眩,叫人不敢多待。
你面对这一切,会惊叹1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们何以能设计这么宏大的建筑,其结构之高超、艺术之精美、气氛之神秘,充分反映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对天堂的神往,但也反映了人们心目中的幸福天堂和苦难现实的巨大反差。
【2】2、马迭尔宾馆马迭尔宾馆建于1960艺术运动建筑。
是犹太富商约瑟.开斯普,聘请当时一流建筑大师设计,选购欧美各国上等的建筑材料建成的,在当时就是远东地区最豪华的涉外宾馆。
她造型简洁、舒展、自由流畅。
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穹顶造型,显现出亲切宜人的魅力,体现了西方建筑的精华。
对于马迭尔宾馆,一位诗人曾这样写到:“如果说哈尔滨是一个婀娜多姿、楚楚动人的少女,那么中央大街就是她胸前佩戴的一枚光彩熠熠的胸针,而马迭尔宾馆则是这枚胸针上一颗璀璨夺目的钻石。
”3、龙塔龙塔总面积为16600平方米,其中塔座为13000平方米,塔楼为3600平方米,塔座由地下一层和地上四层组成球冠形。
塔身正八面型,塔体为抛物线形,中间是圆柱形井道,由七条银白色的铝合金板和九条深蓝色镀膜玻璃围护。
塔楼设在181米和206米处,由飞碟状的下塔楼和圆形的上塔楼组成。
天线设在220.5米至336米。
【3】三、哈尔滨近现代建筑对当代经济的影响。
随着城市的建筑改变,城市的文化和市民的意识也发生了变化,反过来文化会导致城市建筑也随之变化,从而展现出新的风格和新的形式,哈尔滨城市文化中渗入了俄罗斯文化,同时俄罗斯文化在移植的过程中发生变化。
这种文化不仅被采纳,也被改变。
俄罗斯风格建筑逐渐成为哈尔滨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哈尔滨独特的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现在的哈尔滨俄罗斯风格建筑林立,满街店铺俄文牌匾。
金发碧眼的俄罗斯游客,俄语被市民广泛应用,俄罗斯文化渗入的市民物质文化生活。
中俄文化相互交流。
相互传播,哈尔滨正以文化形式提升城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影响力、竞争力,他们逐渐认识到哈尔滨面对现代城市间的竞争,除了提高经济增长,更在于城市文化、人文理念的较量。
建设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名城、适宜生活居住的避暑名城、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和富有历史底蕴的文化名城,所有这些都需要有文化来支撑。
随着经济的发展,俄罗斯风格的建筑文化越来越多地体现它在哈尔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1】李德大《关于哈尔滨近代城市建设和建筑风格的探讨》第一页【2】百度百科/view/127512.htm 第三页【3】百度百科/view/3712.htm 第三页【4】王舒云《俄罗斯风格建筑对中俄城市经济文化的影响》第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