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美学设计之生态文化及艺术内涵
摘要:如何将人、环境、风格、形式融为一体使人文关怀、环境的氛围结合成
为一种完整的、自由的个人空间,是现代建筑设计者应当追求的设计理念。
中国
现代建筑风格的探索应体现“以文化为底蕴,以生态为表现,以可持续发展为契机”的思想。
因此,设计师应当充分考虑它们的不同自然、人文地理背景和其渗透历
练的文化价值观,因地制宜,并结合现代生活和现代建筑理论走多元化的居住类
建筑设计道路。
关键词:建筑美学设计;生态文化;艺术内涵
1建筑设计美学的意义
1.1建筑设计美学能够体现政治文化经济特点
不同的时代其建筑呈现的特点也不同,而建筑设计的形态与当代的审美有直
接的关系,同时建筑设计美学又关系着当代的政治、文化以及经济等社会因素。
建筑设计美学的价值体现在对建筑的审美,通过对建筑物或者一个建筑群的审美
分析能够体现出建筑物生活的家庭或者当时时代的政治、文化以及经济情况。
可
以说建筑凝固着历史,是历史的见证。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以及
阿姆斯特丹的原子塔,从这两个建筑上就能够看到工业时代以及原子时代的缩影。
1.2建筑设计美学能够体现社会科技以及审美取向
不同的时代其科技的进步情况、建筑能力等都能够从当代的建筑物上体现出来。
因此通过对建筑物或者建筑群的审美分析,也能够分析出当代社会的科技情况、建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
科技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体现美和创造美
的动力。
因此通过对建筑设计美学的分析能够反映出社会的科技、审美以及创新
等多方面的状态。
1.32建筑设计美体现出建筑的使用价值
建筑设计美学中也能够体现出建筑的使用价值,如果一个建筑建设的外形、
构造、装饰等都非常完美,但是却缺乏实用性,那么美就无从谈起,所以说建筑
的实用性也是体现美和评价美的一项重要因素,建筑的实用性体现出建筑美的价值,同时建筑美也能够体现出建筑的实用性。
2现代主义风格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
2.1社会思想意识及民族文化特征对环境艺术影响之美学原则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
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的。
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
特定的文化表达方式,无论是宗教文化、社会思想、价值观念、社会风俗、生活
方式都成为建筑文化中丰富的内涵。
在环境艺术当中传统装饰吉祥图案也可以说
是地域民俗风情的体现,在我国不同的民族建筑中,其用以装饰的吉祥图案就把
这种民俗文化的意蕴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侗族人所崇拜的图腾图式主要有龙蛇,
尤其对龙图腾意象的文化表达,风水、民居、寨门、风雨桥等无不与龙的喻象有关。
2.2建筑设计中的意境美蕴涵了中国传统绘画之美学原则
由于受到传统山水绘画美学思想及绘画中“师法自然”的艺术手法的影响,园
林建筑大多是以山水为主。
传统哲学思想中道家也提出“道法自然”的观点,崇尚
自然、回归自然的思想是中国园林建筑中的哲学根源。
园林建筑的设计受到中国
山水绘画艺术中主景与次景相互关系的影响。
无论是皇帝的宫殿还是私人所有的
园林,都是有主有次,主景显得是尤为突出;中国传统的山水绘画通常要用疏密
相间来体现画面中平均整齐的感觉,园林建筑也是这样,在园林建筑布局设计中也遵循了疏密相间的准则;在建筑设计体现出虚实相生的关系也是受中国绘画的影响,这些虚实结合的空间使得彼此之间若分若合、相互沟通,又彼此隔离,成为一个互相渗透的有机体。
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建筑不仅仅具有功能性,更重要的是具有艺术审美性。
建筑应当是具有独具一格的装饰、与自然相融合以及拥有精巧的建筑结构,只有这样的建筑才能让我们感受到建筑的美感。
3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结合要求的分析
3.1均衡性与稳定性要求。
建筑设计中的均衡性,要求强调其均衡中心。
建筑稳定性指建筑上下整体间存在的一种轻重关系,通常建筑上部分结构小,下部分结构大,那么这种由下往上逐层缩小的设计手法则极易获取稳定感。
建筑的设计手法随时代发展而发展,使得底层架空设计的建筑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广泛,这类建筑结合例悬臂结构特性,采取粗糙的建筑材料及浓郁色彩,使得建筑底层质感、厚重感等大幅度增强,同样也能够达到稳定性效果。
并且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由于受到个体量高低、大小以及材料质感、颜色深浅等各不相同,建筑所表现出来的轻重感有所不同。
通常情况下,材料粗糙、体量较大以及实体、色彩较暗的建筑,给人的感觉比较沉重;而材料光洁、体量较小且色彩明快、通透的建筑,就会给人轻快的感觉。
因此要想建筑的设计有效结合美学,应当使二者达到稳定与均衡的效果,这样才能体现出建筑的稳定,例如:老北京的四合院就是类似于此类稳定及均衡,这种四合院的正房为主房,其占地面积最大,高度最高;与住房对称的就是倒座,和正房相比较倒座占地面积较小,层高要低,这样就凸显了正房与厢房之间均衡性。
3.2统一协调要求。
主要表现为:①结构设计和美学统一协调的要求。
建筑设计的首要目的需要满足建筑使用性能,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体现美学特征,也就是说不管采取何种建筑方式都必须使其结构与美感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站在结构美学设计的角度来看,部分结构处于重要位置,对建筑整体美感的影响较大,而部分结构对建筑整体的美学效果影响较小,所以房屋结构的美感设计应当要区别对待,有主次之分。
因此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a.房屋的次要部位的设计应当从属于其主体部位;房屋的较低部位应当从属于其较高部位。
b.房屋各细部构造形状需协调,达到统一和谐的效果,满足建筑美学要求。
②色彩与美学统一协调的要求。
建筑设计中的色彩巧妙运用及搭配能够使建筑从整体上看起来更和谐统一,利用色彩搭配是设计及美学互相统一协调的常用方法。
首先应当为建筑选择合适的材料,根据建筑的年代不同选择与之协调的建筑材料来装饰,进而达到整体、统一之效。
近几年来,建筑材料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开发,各种颜色的建筑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当中,从而通过鲜艳、多样的色彩来烘托出建筑的美感。
3.3序列性要求。
建筑美学讲求空间与结构序列,如果需在建筑设计更好地体现美学的原理和特点,就必须体现美学的序列性。
首先应该设置建筑的单元,使建筑整体能够得到完整而科学地划分,以功能和结构关系定义建筑的序列,以审美的角度使序列得到有效地结合,做到完美地统一。
应该在建筑序列中明确开始和结束的位置,上一序列应该与下一序列做到有机衔接,每一序列都应该自然而平顺地开始,实现整个序列的艺术和美学风格,在序列的结尾处应该集中功能与艺术的精华,做到这个序列的完整,进一步体现建筑的美学特点和内涵。
结束语建筑设计美学可以说是伴随建筑的出现而诞生的,建筑美学体现在不同的层
次和方向上,同时不同的年代建筑美学的标准也不相同。
所以建筑设计美学的研
究也可以作为研究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参考。
此外建筑设计美学研究
中发现,不同的民族对建筑美学的欣赏角度也各不相同,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域广、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的地理环境、民族特点和宗教信仰等都会使得建筑设计美
学的表现不同。
以庄严肃穆为美、以精巧细致为美、以宗教思想为美等,各有千秋,因此对建筑设计美的研究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次进行。
参考文献:
[1]蔡良娃,曾鹏.参数化建筑设计中美学观念的演变[J].新建筑,2013(2):68-71.
[2]冯锐.探讨房屋建筑设计与美学的有机结合[J].科技资讯,2015,
13(1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