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关于平凉市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的自查评估报告省编办:为了进一步巩固政府机构改革成果,根据省编办《关于对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情况进行评估的通知》(甘机编发�6�72010�6�846 号) 要求,我们及时对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工作进行了统一安排,在县(区)和市直部门自查评估的基础上,成立了由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编委办、市财政局、市人社局组成的政府机构改革评估领导小组,深入县(区)和市直部门,对政府机构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评估。
现将检查评估情况报告如下:一、“三定”规定落实情况按照《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省委发�6�72009�6�816 号)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专题安排部署,市、县分别成立了由市、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组织力量深入调研,摸清底子,制定方案,周密安排,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已全面完成了机构改革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以精简机构为核心,合理设置了政府组织机构。
机构改革中能够严格按照《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市县政- 2 - 府机构改革的意见》(省委发�6�72009�6�816 号)和《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平凉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省委办发�6�72009�6�8108 号)的规定和要求,科学合理的设置政府工作机构。
市政府机构原有43 个,其中:工作部门34 个,部门管理机构2 个,直属事业单位7 个。
机构改革后,共设机构38 个,其中:工作部门33 个、直属事业单位5 个,比改革前减少5 个,减少11.6%。
七县(区)政府原有机构246 个,其中:工作部门138 个,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7 个,部门管理机构14 个,直属事业单位87 个。
机构改革后七县(区)共有机构176 个,其中:工作部门166 个,一类县华亭县、静宁县分别设25 个,崆峒区设24 个;二类县庄浪县设24 个,泾川县、灵台县设23 个;三类县崇信县设22 个。
直属事业单位共10 个,比改革前减少70 个,减少28.5%,市县(区)政府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和部门管理机构全部撤并。
经过改革,市县(区)政府组织机构进一步优化。
(二)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科学配置了机构编制资源。
按照省市跨越式发展和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动态调整”的原则,全力支持全市中心工作和发展重点。
一是编制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按照《关于印发平凉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省委办发�6�72009�6�8108)规定,对市、县(区)政府工作部门严格核定行政编制,工勤编制按行政编制15%核定。
机构改革后,市政府工作部门共精简自定事业编制90 名;县(区)在省、市核定的编制限额内,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依据部门撤并- 3 - 重组情况,对政府工作部门和有关事业单位编制重新进行了核定,均未突破原有编制总量。
二是重点工作得到保障。
紧紧围绕全市当前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增强了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的针对性,坚持做到“三优先”,即对承担“六个集中突破”工作任务的机构优先设置;为了支持城市建设和旅游产业集中突破,将市规划局和市旅游局由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政府工作部门。
对服务特色支柱产业的部门优先考虑;我市煤炭储量丰富,煤电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色支柱产业,市煤炭局作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在这次机构改革中予以保留,为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对职能强、任务重的部门人员编制优先保证;依据各部门基本职能、职能变化、现有编制使用率、拟设立机构以及在全市重点工作中承担的工作量等指标,对各部门编制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形成了调整编制的基本依据。
打破单位编制“终身制”,着力盘活编制资源,优化部门编制和人员结构,建立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较好地解决了“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矛盾。
各县(区)充分结合本地实际,在严格按照规定的机构限额设置政府工作部门的同时,因地制宜,将职能强、任务重、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大的机构设为政府工作部门。
庄浪县、静宁县为国扶县,将扶贫办列入政府工作部门;崆峒区、华亭县为少数民族集聚地,将民族宗教事务机构列入政府工作部门。
三是领导职数设置进一步规范。
这次机构改革中,市、县(区)政府工作部门领导职数只核部门正职、副职、纪检组长以及“三总师”。
市政府工作部门正副职领导职- 4 - 数严格按照部门编制7 名以下两职、8—20 名三职、21—70 名四职、71 名及以上五职核定;部门内设机构领导职数严格按照编制3 名以下一职、4—7 名两职、8—20 名三职、21 名及以上四职核定。
县(区)部门领导职数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了核定。
(三)以明晰职能为主线,逐步理顺了部门职责关系。
一是政府部门职能运行更加顺畅。
坚持按“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办和协办关系”,避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相互扯皮,共调整理顺各类职责55 条。
调整城市客运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形成城乡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将发改部门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有关职责整合划入市工信委,统一工业行业管理;将动漫(不含影视动漫和网络视听中的动漫节目)的管理职责由市广播电视局划入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建设统一大文化市场管理体制等。
二是政府部门责任得到明显强化。
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这次改革共审定市直机关事业单位主要职责447 项,新增职责21 项,加强的职能65 项,取消职责12 项,真正做到了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市场机制能够自行调节、行业组织通过自律能够处理的,除法律法规规定之外,政府机关不再干预,更好地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公民与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同时,围绕平凉煤电、果菜、草畜、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合理界定了- 5 - 政府工作部门的职责分工,重点明确和强化经济发展、安全生产监管、环境治理、规划等方面的职责,切实解决了部门重权轻责、权责脱节的问题。
三是部门协调配合机制进一步健全。
在强化部门责任的基础上,卫生系统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就食品安全监管理清了职责、市发改委与市工信委就工业行业规划理清了职责,类似的有16 个部门和行业建立了工作协调配合机制18 项,消除职责“盲点”,切实解决部门之间工作协调配合不佳、不畅的问题,增强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能力。
各部门工作职责覆盖面广、分工明确,避免了职责的缺位、越位和错位现象的出现。
四是机构编制、职责及人财物划转等事项落实到位。
在部门“三定”规定印发后,市县(区)均组建了由编办牵头,纪检、组织、人社、财政、审计等部门为成员的划转监交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划转工作的协调和监督落实事宜。
召开专门会议,安排部署政府部门职责编制人员和资产划转工作,明确划转遵循的原则、方式方法、完成时限和相关工作纪律,严格执行“三定”规定,牢牢把握“编制随职责走、人员随编制走、相关资产随人员走”的工作原则,确保划转工作的顺利进行。
制作《政府机构改革职责人财物划转移交表》,划转监交工作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积极履行划转工作的协调和监督职能,对涉及划转事项认真进行审查,签字盖章,保证了部门“三定”规定落到实处。
(四)以落实制度为保证,有效规范了机构编制管理。
纪检、组织、编制、监察、人社、财政、审计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严明纪律切实保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顺利进行- 6 - 的通知》,严明了工作纪律,严格了工作程序。
机构改革期间,冻结部门机构编制和人员的流动,实行机关事业单位进人审批制度,严格执行“进人审批卡”和“增人计划卡”管理,并按程序报批。
抽组专门人员组成督查组,深入县(区)对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和部门“三定”规定执行情况进行了督查。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认真整改,切实维护《方案》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积极组织了全市机构编制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不断加大机构编制工作宣传力度,提高了全社会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认识,为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这次机构改革中,各县区和部门都能够坚决执行省、市关于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工作纪律、组织人事纪律、财经工作纪律。
二、初步成效(一)在转变职能上取得了新进展。
坚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了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真正做到凡是企业能决策的事情,交给企业去决策;凡是市场能解决的问题,交市场去解决。
部门职责界定与省相关部门职能配置基本对应,探索出了符合我市发展的机构设置新路子,使部门与部门、部门与直属事业单位之间,实现了职能根本性转变。
城乡规划管理、水土保持、农业机械管理的行政职能交由行政主管部门承担,服务职能进一步充实加强。
积极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市政府组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物价局职责并入发改委,法制办职- 7 - 责并入政府办;县(区)文化体育局与广播电影电视局整合为文体广电局,将经济局、乡企局和科技局整合为工业和信息化局,加挂科技局牌子。
(二)在消化超编人员上取得了新突破。
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编委关于清理超编人员的通知精神以及机构编制工作纪律要求,扎实做好调研清查、方案制定、落实任务等工作。
成立了平凉市党政群机关消化超编人员工作领导小组,抽组人员深入县(区)和市直党政群机关进行专题调研,全面掌握了解全市机关人员超编情况,制定了合理的消化超编人员计划,明确了工作任务。
各县(区)按照市上《意见》要求,分别制定了工作计划。
研究制定出台了平凉市关于干部提前离岗和提前退休的若干优惠政策。
全市享受优惠政策提前离岗和退休共978 人,消化超编人员工作计划超额完成。
(三)在机构编制管理上落实了新措施。
一是通过综合设置内设机构,合并职能相同、相近或工作任务较少的内设机构,理顺了职能交叉的内设机构,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达到精简高效的目的,提高了部门的公信力和工作效率。
二是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着眼全局,对部门人员编制重新进行了核定,有效控制人员编制总量。
三是在部门(单位)“三定”规定中,明确了“三定”规定由机构编制部门负责解释,从制度上保证了机构编制部门适时调整部门职责和机构编制的职责。
不断完善机构编制管理监管制度,推动了编制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增强了机构编制管理的时效性、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