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 2002年第4期论当代中国的政治学研究及其发展蔡立辉 〔摘要〕 政治学是政治现实最直接的反映。
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日益明显的发展趋势给政治带来的巨大变化,也必然引起政治学范式及其研究的重大变化。
从以阶级、阶级斗争和革命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政治学向以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政治学转换,是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最集中的体现,也是当代政治现实最迫切的要求。
〔关键词〕 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政治学发展〔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2)04-0001-06政治学(P olitical Science)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我国恢复以来,尽管政治学对因国内环境变迁而带来的一系列现实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并逐步与其它学科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些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
然而,站在体制变革与国家新世纪发展的高度来审视这些年来政治学研究及其发展变化,我们发现政治学研究与发展明显地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独立性、科学性体现不够,学术阵地和学科研究领域都还很狭小;存在着离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某些词句,简单移植西方政治学理论体系和理论观点的倾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层次严密的政治学范畴体系尚待建立和完善。
这种状况,在民主化(Dem ocratization)和全球化(G lobalization)、一体化(Inte2 gration)的发展趋势下,不能不引起我国政治学者们的普遍忧虑和思考。
面对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全球化给政治学研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有必要对当代中国政治学如何开展研究进行深入地研究,以推动政治学发展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改革、政府管理和社会发展的现实。
一、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学术定位:国家建设与管理的学说任何“观察和经验可以而且必须严格限制在科学信念(Belief)所容许的范围内,否则就没有科学”〔1〕。
库恩(T.S.K uhn)的这句话表明科学研究都是以一定的信念为基础的。
因为只有有了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信念,才能进行选择、评价和批评;没有这种信念,任何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无法得到科学的解释。
而这个信念就是构成每一个研究心理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背景因素,随着这种心理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背景因素的变化,科学研究的信念又会发生变化。
这是我们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树立政治学研究新信念和进行政治学学术定位的基础。
〔作者简介〕蔡立辉,中山大学政治学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后,广东广州 510275。
政治学是以各种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问世以来的政治学说史、所产生与形成的各种政治学流派及其理论,都表明了政治学理论是人们以一定的观点和方法,对以国家政权(Regime of S tate)为核心的各种政治现象和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系统说明。
这种以研究国家政权为核心的政治学对国家及国家制度,包括对影响国家活动的各种因素等在内的各种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
由此形成了政治主体、政治关系、政治制度等政治学基本理论。
国家政权是政治统治的基本工具,无论是试图取得政治统治,还是试图维持政治统治,它始终是问题的核心。
〔2〕但是,以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政治科学并不只是一门革命的学说,也是一门关于国家建设与管理的学说。
任何一个统治集团在它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政治学理论常常表现为论证现实政权的不合理性和必须推翻取而代之的迫切性;与其相对立的执掌政权的统治集团则论证现实政权的合理性和加以破坏的不允许性。
当统治集团夺取政权之后,政治学理论一方面论证现实政权的合理性、优越性和不允许破坏性,承担着维护统治的功能;另一方面则论证与研究如何运用政权解决关系国家命运的全局性问题和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承担着国家建设与管理的功能。
而且,如何建设与管理的问题成为了统治集团所面临的、维护其统治利益最根本性的问题。
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轨迹中得到说明。
严格说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过程是根据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从革命学说发展为国家建设与管理学说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学说,主要是一种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正如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3〕其学说的根本目的,是用以指导无产阶级和世界各国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学说中虽然也有关于国家建设与管理的论述,但由于当时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夺取政权所决定,这方面的论述远不如革命的学说那样系统和完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发展到列宁主义时代,社会主义经历了由理论到现实的发展变化。
列宁根据内战已结束,阶级力量对比确已发生根本性变化,阶级矛盾已经大大缓和的社会实际,提出了和平时期国家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强调经济建设已成为主要的政治,并提出了“经济政治”的新概念。
他说:“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
”〔4〕从强调阶级斗争的政治转变到强调经济方面的政治,并且把经济建设作为主要的政治,这表明了列宁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突破性发展。
但遗憾的是,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包围之中和很快卷入了世界大战的政治现实,不得不使如何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任务摆在了首位。
这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仍以革命学说为内核。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成功地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经济建设“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中关于国家建设与管理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发展的轨迹表明,随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接下来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政治学理论研究也应该由研究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学说为主转变为研究以国家建设与管理的学说为主方面来。
这是符合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
政治学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最紧密地与现实相联系。
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大现实就是人类社会的活动与发展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前一个规律主要是经济学研究的任务;后一个规律则主要是政治学研究的任务。
政治学还必须在更深入的层次上研究政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政治学所要研究与解决的核心是如何运用政权进行国家建设与管理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
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下,一个国家政治学研究和发展的程度,成为了这个国家建设与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诸如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进行的政府改革运动(有学者也称此为“新公共管理运动”),政治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如公共政策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放松规制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企业家政府理论等都为这场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处在市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国家,都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研讨本国政府的行为与职能的变化,国家权力如何发挥作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做到有效地发挥本国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都面临着必须首先对政府行政权力有正确的定位,等等,都非常雄辩地说明了政治学理论研究与国家建设和管理的关系。
从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提高国家建设与管理水平、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高度来关注政治学研究与发展,这才称得上是完整地、准确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发展的全过程,也才谈得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当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转轨时期,是发展中国家。
全球化给政治带来了巨大变化,各种资源、甚至人力资源都可以跨国界自由流动,国与国之间的公共政策相互影响。
这为政治学理论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也为政治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大趋势下,政治所隐含的国家、政府的基本运行方式,国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与社会公众的关系的基本定位都将在我国产生重要变化,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
国家、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减少其职能,实现其从社会的部分撤退,将原先由政府包揽或垄断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民营化,将其投入市场,由市场主体竞争来提供;另一方面,对于必须由政府负责提供的公共服务,政府也必须以社会公众的需要为导向,强调顾客至上,以效率、管理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社会公众的满意程度为公共行政绩效的评价指标,以较低的成本来提供最有效的服务。
中国加入WT O后,这都构成了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政治学研究心理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背景。
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政府如何管理的问题是现实中国面临的根本性问题。
如果对当代中国政治学理论研究是国家建设与管理的学说这一学术定位没有清醒的认识与研究,那么,中国将不可能融入到国际发展的潮流之中;中国政治学也不可能融入到国际政治学研究的潮流之中。
二、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学术定位与政治学发展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是国家建设与管理的学术定位既是政治学学科内部前后持续的演进结果,具体表现为政治学发展的过程就是通过证实或证伪程序不断否定一种以前公认的理论或接受另一种理论的历史过程。
同时,也是社会现实的需要。
因此,学科发展不可能违背其内部的发展规律,也不可能脱离社会现实。
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学术定位决定了政治学发展的方向。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根据国家建设与管理的学术定位来发展当代中国的政治学。
第一,应明确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当代中国的政治学作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领域核心的部分,必须反映和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必须以其最有效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
任何社会都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作为凝聚力。
因此,为现实政治服务,为维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统一的思想服务,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中的主体地位,是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包括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学在内,一切政治学作为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中阶级性最强烈、最鲜明的部分,都是阶级特性和时代特性的生动体现。
自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开始,一切政治学的共同特征都已表明:任何社会的政治学说,都是受时代条件制约的,“只要不想推翻其本国的政治统治,不管是表现为对一定时期政治实践经验的总结,维护现存的社会统治与管理,还是表现为指责现实统治的缺点和错误,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使统治者更好地进行统治,都是为现实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