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作者学籍批次0909学习中心奥鹏远程教育北京大钟寺学习中心层次专升本专业金融学指导教师51毕业论文网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市场环境中以往各种紧缚逐渐被放松,这种发展趋势也突出体现在我国的利率环境上。
中国利率市场化是改革中的一种重要趋势。
实施利率市场化会产生一系列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这一过程实施得好,则能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更加流畅,如果不好,则会导致很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
有鉴于此,本文以阐述利率市场化相关概念作为切入点,积极回顾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在了解了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对经济运行的各种影响作用。
本文认为,我国的市场利率化进程不但会使得利率调节经济杠杆作用加强,提高调节的灵活性,从而有助于我国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以及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可能造成利率波动过大,导致经济发展萎缩和发展不平衡并给金融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等不利影响。
在全面审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上,为了发挥利率市场化有利的一面,抑制可能存在的不利影响,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利率市场化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进程利弊分析目录前言 (1)一、利率和利率市场化概述 (1)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回顾 (2)(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一阶段 (2)(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二阶段 (2)(三)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三阶段 (3)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对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分析 (4)(一)积极影响 (4)(二)消极影响 (5)四、我国对利率市场化采取的对策 (6)(一)构建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金融主体 (6)(二)落实审慎管理原则 (6)(三)营造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 (6)(四)循序渐进全面推进市场化进程 (6)(五)强化对金融客户的宣传教育 (6)(六)加快国有企业运营机制改革 (7)结束语 (7)参考文献 (8)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利弊分析前言回顾历史,对利率市场化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从19世纪末就已经展开,由于利率市场化在金融自由化中的核心位置,直到现在也一直是国内外政策层面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学术界在分析危机产生根源时又将注意力放到了美国的利率政策上,利率问题再次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
就我国而言,我国中央银行非常重视利率市场化这项工作。
2011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其中再次强调了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事实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向最早于1993年出现在中央文件中。
近年来,中央的许多重要文件中都在强调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向,不久前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也不例外。
“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重申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提速。
”央行现任行长周小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利率市场化要按照稳步协调的原则,逐步在今年和今后几年进一步向前推进①。
可见,在当前的国内外经济背景下,选择《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利弊分析》作为研究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利率市场化可能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的机遇和造成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应对不良影响的对策建议,从而更好的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一、利率和利率市场化概述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是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联系实物部门与金融部门的一个变量,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枢纽。
从资金的借贷关系看,利率是一定时期运用资金资源的交易价格。
因此,银行存款利率就是存款者让渡一定时期的货币资金使用权的报酬,贷款利率就是企业或个人获得一定时期的货币资金的使用权所支付的报酬,因此,通俗的说,利率就是资金的价格。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
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②。
①抓住有利时机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http:///2011-04-22/128960178.html②百度百科,利率市场化,http:///view/696508.htm#sub696508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回顾回顾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从1978年至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③:第一阶段(1978年-1989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利率水平,改变长期以来利率水平偏低的状况;第二阶段(1989年-1993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分类来调整利率结构;第三阶段(1993年-至今),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调整利率机制,使利率成为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的主要工具。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一阶段1978年-1989年,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利率水平,改变长期以来利率水平偏低的状况。
表1时间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1949年至1978国家严格管制1986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各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可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利率基础上适当上浮1986年9月原国家体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批准浙江省温州市为全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试点城市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扩大了各商业银行浮动贷款利率的范围,上浮幅度由20%扩大到30%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加强利率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利率管理进行1988年10月5日了专门的规范从1949年至1978年,我国利率水平受国家严格管制,利率水平长期偏低。
1978年之后,政府开始意识到利率水平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开始主动的利用利率杠杆来干预经济。
在这一阶段我国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尝试:1986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各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可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利率基础上适当上浮。
1986年9月,原国家体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批准浙江省温州市为全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试点城市。
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扩大了各商业银行浮动贷款利率的范围,上浮幅度由20%扩大到30%。
1988年10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加强利率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利率管理进行了专门的规范。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二阶段1989年-1993年,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分类来调整利率结构。
表2时间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1991年的4月到1993年7月我国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就从7.56%上升到10.98%,升幅达45%1990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利率管理暂行规定》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对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分类来调整利率结构,出台了利率补贴措施在这一时期,国内物价大幅上涨,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不③该部分的主要事件资料来源于各年的金融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断调高存贷款利率。
从1991年的4月到1993年7月,我国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就从7.56%上升到10.98%,升幅达45%,有效的抑制了国内物价的飞速上涨,确保了宏观经济平稳有序的发展。
1990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利率管理暂行规定》,对中国人民银行管控利率的职责范围进行了完整的界定。
在完善利率管理制度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下放了利率的浮动权,并且适度扩大了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对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分类来调整利率结构,出台了利率补贴措施,以实现国家的优惠利率政策。
(三)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三阶段1993年-至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调整利率机制,使利率成为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的主要工具。
表3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表时间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1997年6月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1998年3月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1999年9月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1998—2002年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简化贷款利率种类,探索贷款利率改革的途径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2002年3月在外币利率政策上,公平对待中外资金融机构2002年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和利率浮动幅度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同时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2004年1月1日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 倍,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
央行又发布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同时人民银行大幅度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并完全放2005年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
2006 2006年8月,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
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支持灾后重建,人民银行于当年10月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机构2008住房抵押贷款的自主定价权,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资料来源:人民银行网站,直到1993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才正式开启。
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次年,在人民银行的推动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第一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1996年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由拆借双方依据资金供求自主决定利率水平,实现了同业拆借利率的完全市场化。
同年,国债方面,财政部第一次通过交易所平台实现了多种方式、多种价格的市场化发行,完成了1952亿元的发行任务。
我国国债完全采用招标发行的方式,通过市场运作决定发行价格,实现了国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7年6月,债券回购业务开始在银行间市场正式运作,现券交易价格和债券回购利率由交易双方通过协商方式确定,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实现了市场化。
1998年,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第一次通过银行间市场,市场化发行了政策性金融债券。
1999年,财政部首次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采用利率招标方式发行国债。
2003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相关通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对金融机构的准入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
2007年1月4日,经过3个月的试运行,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Shibor)正式上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目标,有望成为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