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师德的缺失及其重建[摘要]师德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当前高校师德缺失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动摇、敬业精神淡薄、品行不端、爱心欠缺等几个方面。
师德缺失是社会转型期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重建高校师德,重点在于建立长效的教育学习机制、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和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缺失师德重建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常言道:“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
”①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了几点希望,第一个希望就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他指出:“切实承担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满怀对受教育者的真心关爱,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
”“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
”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要拥有精湛的专业造诣,更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担当起传承人类文明的神圣使命。
高校教师身处思想和学术最活跃的前沿领域,肩负培养国家栋梁人才的重任,其思想品德所发挥的影响和作用尤为显著,因而也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高校师德缺失的现状21世纪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全方位的转型时期,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大潮猛烈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原先远离尘嚣被视为“象牙塔”的高等院校同样无法幸免,既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也面临着崭新的机遇。
在这一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教师的素质状况如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能否适应时代需要的决定因素。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总体而言,品质优秀、业务过硬、值得信赖,为高校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为国家和社会的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北京大学孟二冬教授就是其中杰出的楷模。
但是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思想品德问题。
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动摇、敬业精神淡薄、品行不端、爱心欠缺等几个方面。
一是理想信念动摇。
高等教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自觉地把自己平凡的岗位工作与祖国宏伟的事业联系起来,自觉地把个人追求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在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支配下,不断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抵御各种错误观念思潮的侵袭与腐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但现实中,一些高校教师却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大肆宣扬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和个人主义思想,甚至借此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党的领导。
由于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不少教师只关心个人的眼前利益,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现实与理想等关系时,更多地强调个人、索取和现实,而较少考虑集体、奉献和理想。
理想和信念是人生进取中最强大的动力。
高校教师如果在这方面偏离了正确轨道,轻则碌碌无为,荒废人生;重则阻挠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贯彻实施,延缓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因而亟须引起人们的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是敬业精神淡薄。
敬业是一切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但现在一些高校教师的敬业精神却难以令人满意,突出表现为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事业心、责任感不强;缺乏诲人不倦的工作作风,投入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不多;缺乏精益求精的攻关精神,得过且过,不讲质量。
有的上课迟到、提前下课;或者由于个人原因随便调课、停课;有的不按教学要求认真备课,甚至没有讲义,教学水平明显下降;有的热衷于到校外兼职讲课,对本职工作却随意应付、三心二意;有的不注重知识的更新换代,满足于传授一般性的陈旧的知识;还有的教师将各种不良的个人情绪带入课堂,发牢骚,讲怪话,言语不检点等。
这些现象虽然只发生在个别教师身上,但反映出来的问题却在各高校中普遍存在,说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各种价值观念的包围中,一些高校教师放松了自我修养,敬业精神淡漠,道德水准有所滑坡。
这正是导致高校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的主要根源之一。
三是品行不端。
近年来,反映高校教师品行不端的新闻也屡现报端。
教材抄袭、论文剽窃等学术腐败愈演愈烈,甚至已牵扯到一些著名学府和知名学者,既败坏了学术界的声誉,又制约了学术的进步;高考录取乃至硕士生、博士生录取中违规事件接二连三,一些高校教师因此被送上审判台,累及终生……诸如此类种种品行不端的行为,已经危及做人的道德底线,高校教师的社会形象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四是爱心欠缺。
“师爱”即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极为推崇的教师美德。
他曾告诫他的同行:“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②现代教育理论也把师爱视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能深刻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养成。
现在像体罚这种粗暴对待学生的行为在高校中虽不多见,但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的现象却很普遍。
有的高校教师把对学生的教育看做简单的课堂教学,认为只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便算尽了自己的教师职责,而忽视了课下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更谈不上主动关心、帮助解决学生的思想、生活等个人问题。
甚至有些教师会肆无忌惮地用言行嘲讽、伤害学生,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必须指出的是,以上列举的只是高校师德缺失现象比较突出的几个方面,其他的诸如文人相轻、以教谋私等问题,也同样困扰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一并认真对待。
二、当前高校师德缺失的根源当下高校教师师德缺失问题并不是偶然现象,它是社会转型期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师德缺失的根源进行综合分析。
从宏观层面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主义道德的进步与发展,这是主流。
但市场经济的运行在为社会道德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其自身的某些特性又给社会道德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其一,市场经济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这种属性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是自身并不能促进新道德的生长,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和管理,就容易滋生出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
其二,市场经济的运行主要依靠市场调节,但是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容易导致片面和短期行为,使一些人只顾个人利益,不顾社会利益;只重经济利益,不重社会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也会忽视社会的道德建设,忽视道德教育,出现所谓“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其三,市场经济主体构成的复杂化,导致市场利益主体和价值取向多元化,深刻影响到公民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从而增加了社会思想道德的整合难度。
③总之,市场经济对社会道德建设具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而高校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一个缩影,必然受到市场经济的作用和制约。
从中观层面我们主要考察高校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师德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
首先,当前各高校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师德培养、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
虽然从上到下、从校内到校外都强调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但缺少实招、硬招。
大多数高校对待教师的基本态度是重使用、轻培训,重科学素养、轻人文精神,重业务能力提高、轻职业道德培养。
又由于师德评价、考核、激励机制不尽合理,一些师德失范的教师往往得不到及时处理,因而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
其次,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滞后,难以满足教师的实际需要。
大部分高校开展的师德教育还停留在传统说教上,时代性、针对性明显不足,而且高校各级党组织,对教师的内心世界和道德追求,缺乏深入了解和专题研究,造成师德教育和实际需要不合拍。
再次,一些制度设计的不合理造成价值导向偏差。
如在与教师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级评优、职称评定、申报基金、出国选拔等规定中,过多地强调学历层次、科研成果的获奖情况、发表论文的数量及刊物的级别等指标,而把个人的思想道德状况作为可有可无的软要求点缀其间,客观上产生了误导。
④在微观层面,影响高校师德建设的因素主要是教师的个人道德修养。
如果说,高校在制度安排上加强对师德规范的制定属于师德建设的“他律”机制,那么教师的个人道德修养就属于“自律”环节。
自律环节的缺失,必然造成道德行为的失范。
道德修养是道德素质方面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它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有两个方面,即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与教师个人的道德选择能力、道德践行能力之间的矛盾;自身受消极道德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低下的道德品质,与先进社会道德所要求的道德品质之间的矛盾。
⑤对照当前高校教师道德个体存在的主要问题,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部分高校教师的道德选择及践行能力与应有的师德要求不相适应。
许多专业教师比较注重自身教研技能的提高,缺乏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道德水准远远低于其业务水平。
还有些教师受自身学习、生活等境遇的影响,个人知识结构存在先天性缺陷,人文修养较弱,道德素质与应有的师德要求差距较大。
其次是部分高校教师受消极道德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道德品质,与应有的师德要求格格不入。
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有些教师深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以及外来腐朽观念的影响,从而滋生出一些不规范的思想行为,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高校师德缺失现象严重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是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由于有些作用因素是长期、客观存在的,因此任何完全根除高校师德缺失现象的企图都不现实。
现实的选择是,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把高校师德缺失问题及其影响控制到最低限度。
三、高校师德重建的途径我们之所以把当下的师德建设称为“重建”,是因为我国历来具有提倡“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具备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师德准则和规范,贵为人师就必须身体力行。
这个传统因为发生“文化大革命”而出现断层。
站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师德的内涵,赋予它新的生命。
师德重建是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只有自觉地将师德重建纳入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整体框架中考量,而不是把师德重建视为机械的、孤立的运行系统,才能够正确把握师德的发展态势和前进方向。
实践证明,“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依笔者的理解,这里所说的“所有问题”,也包括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以及师德建设。
道德的进步,归根结底要依靠生产力的发展,依靠坚实的经济基础。
从这层意义上说,改革开放30年所积累的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当前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也推动了道德观念的完善和进步。
因此,只要我们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继续抓紧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道德进步的美好前景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这是我们进行道德建设包括师德重建时必须把握的大原则。
⑥但经济的繁荣并不会自动地带来道德的发展。
道德发展有其自身独特的运行机制,作用于道德的因素除经济外,还有政治、文化以及认知、良心等外部和内部的机制。
因此,我们在具体研究道德建设的方法措施时,必须遵循道德发展规律,运用各种手段,对当前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