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胡塞尔

胡塞尔

胡塞尔胡塞尔哲学思想的发展可分为3个时期:前现象学时期(1900年以前)、现象学前期(1901~1913)现象学后期(1913年以后)。

前两个时期主要是批评19世纪各种经验论的心理主义,发展布伦塔诺的意识意向性学说,建立了从个人特殊经验向经验的本质结构还原的“描述现象学”。

他提出了一套描述现象学方法,即通过直接、细微的内省分析,以澄清含混的经验,从而获得各种不同的具体经验间的不变部分,即“现象”或“现象本质”。

这一方法又被称作本质还原法。

胡塞尔倡导的早期现象学运动,主张在各人文学科内运用现象描述或本质还原法,从中获取较直接、较真确的知识。

意向性: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意识本身,尤其是意向性活动或意向关系。

意向关系既包括意向作用,又包括意向对象。

他认为,意向对象不是客观实体,意向作用也不是经验性活动,它们分别是聚结于意向关系体内的特定方面。

他主要研究对象在意识中的显现方式,即对象的“透视性形变”、显现时的清晰度,以及意向关系体的统一化作用。

胡塞尔后期现象学最终演变为更彻底的主观先验唯心主义。

目标是使现象学还原深化为“纯粹意识”或“纯自我”,以便使知识的“客观性”或确定性建立在纯主观性的基础上。

经过这一还原,一切经验性内容都将被排除,只留下“纯粹意识”或“先验意识”,包括所谓先验自我、意向作用和意向对象。

他认为,先验自我是意识和意向结构的最深核心,同时也是推动心理活动和引发知识结构的总根源。

意向性本来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术语,胡塞尔的老师布伦塔诺借用它来区分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认为心理现象乃是“通过意向的方式把对象包于自身之中”。

胡塞尔据此认为,意识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总是“对某物的意识”,即必然是指向某种对象的。

不过他并不认为一切意识行为都是意向性的,比如某些情感行为就不直接指向对象,但他强调,一切非对象性的意识都是以对象性的意识行为为基础的,因此,意向性也就成了意识活动的根本特征。

与他的整个现象学思想一样,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他最初对于意向性的分析是从表达活动入手的。

在他看来,表达就是有意义的记号,表达的外壳是字符或语言,表达的内容则是意义,此意义是我们通过赋予意义的行为加到表达的物质外壳上去的。

因此,与表达活动相伴随的意识行为就包含三个环节:意向行为、意向内容(意义)、对象。

胡塞尔说“每个表达不仅意味着什么,而且涉及到某种东西;它不仅有意义,而且与某个对象发生关系”。

或者说,“表达通过意义指示对象”,此对象既可以是实在之物,也可以是观念对象或想象之物。

对于胡塞尔来说,这里的关键在于区分表达的意义和对象。

在他看来两者是可以而且应当分离的,比如“耶拿的胜利者”和“滑铁卢的失败者”所指的对象都是拿破仑,但表达的意义却不相同;反之,同一个意义却可能指示不同的对象。

对于前期的胡塞尔来说,对象外在于意识活动;而对于后期的胡塞尔来说,对象则成为意识的一部分。

当然,这里的“对象”已被加了括号,排除其存在设定,而意识也成为先验意识,这样,意义和“对象”就合为一体,共同组成“意向对象”。

因此,后期的胡塞尔认为意识活动是由意向作用和意向对象构成的,所谓意向性理论就是研究意识如何通过意向作用而构成意向对象的。

正是在此意义上,胡塞尔认为,“功能观点是现象学的核心观点”。

所谓“功能问题”,也就是意向对象的构成问题。

意向对象并不是与外在的实在对象相对的内在对象。

严格说来,在反思之前的意识活动中并不存在这一环节。

胡塞尔说,“我知觉着这个物,这个自然客体,花园中的这株树;除此以外别无他物是知觉的‘意向的’现实客体。

一株第二个内在的树,或者哪怕一株在我面前的这株现实的树的‘内在形象’,绝未被给予,而如要做此假设只会导致悖谬”。

那么意向对象是从何而来的呢?实际上它是在现象学对于意识体验的反思中才出现的。

具体地说,在经验的意识活动中,意识总是直接指向对象的,并不需要什么意向对象作为中介。

而在现象学的反思中,意识活动本身成了思维的对象,此时原有的意识对象就经过了还原,成为先验意识的意向对象的组成部分。

因此胡塞尔认为这里有两种意向性。

严格说来,意向对象并不是真正的对象,而只是对象的意义。

但后期的胡塞尔认为,意义只是构成意向对象的核心,“完整的意向对象是由诸意向对象因素的复合体组成的,在该复合体中特定的意义因素只形成一种必不可少的核心层,其他因素本质上基于此核心层之上,因此这些因素同样可被称为意义因素,不过是在一种扩大的意义上”。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对象的边缘域和“对象本身”。

胡塞尔认为,由于意识活动是在内在时间之中进行的,因此当意向行为指向一个对象的时候,它必然也同时潜在地指向这个对象周围的事物。

意识并不是在一瞬间完整地把握对象的,以对一个桌子的观看为例,最多只有三个面能够同时显示给意识,只有不断变换视角才能看到其他的侧面。

因此,意向对象在每一瞬间都处在过去和未来的意向内容的包围之中,这使它似乎处于一个晕圈之中,过去的意向内容逐渐变得暗淡,而未来的意向则逐渐明亮起来。

这样,过去、现在、未来这三重边缘域就构成了现象学的时间之维,完整的意向对象就是在这样一种时间意识中被构成的。

然而,在意识绵延中逐渐显现的各个侧面如何能够构成一个确定的对象呢?或者说,怎么能肯定这些意向内容是关于同一个对象的呢?胡塞尔认为这有赖于“对象本身”。

但这不是说意识如同口袋一样把对象容纳进来,而是说在对同一对象的一系列意向内容之间存在一个“一致性的极”,惟此我们才能肯定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承担者。

借助于它我们发现,时而表现出这样的规定性,时而又表现出那样的规定性的那些初看起来分开的内核是同一个东西,或者说是同一个“对象”。

在意向对象和构成它的意向作用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行关系。

对于同一对象的意识,由于意向作用的变化,所构成的意向对象也在不断变化,由此构成了意识的各种变样形态。

在意向作用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信念特性:确定的、估计的、推测的、疑问的、怀疑的;与之相应,在意向对象方面则是一系列的存在特性:原初的、可能的、或然的、有疑问的、可疑的。

每一种存在特性都是相应的信念特性的产物,这就是说,意向作用总是设定着自己的意向对象或意义客体。

由此,胡塞尔展示出了一幅范围广泛、内容丰富的意识结构图:非对象性的意识行为(如爱、恨、同情、愤怒、喜悦等)都以对象性的意识行为(如表象、判断等)为基础;在对象性的行为之中,表象性行为(如看、听等等)又是判断性行为的基础,任何判断都可以还原为一定的表象;在表象性的行为之中,直观行为(如感知、想象)是其他非直观行为(如图像意识、符号意识)的基础,因为非直观行为必须借助直观行为才能进行;在直观行为之中,感知又是想象的基础。

任何对象的构成最终都可以回溯到感知上,即使是一个虚构的对象也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感知材料;在感知行为中,内感知才是最原本的意识,超越性感知则有一部分非原本的意识。

比如对一张桌子的感知,只有正面才是原本被给予的,背面则只是“共同被给予之物”。

超越性感知必须包含一定的原本意识才能进行。

本质还原方法与先验还原方法胡塞尔现象学方法论内容为了使得哲学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胡塞尔认为必须要有方法论上的保证。

因此,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现象学方法论:主要有本质还原方法与先验还原方法。

胡塞尔的思想是要将人的认识还原到先验的理性认识上来确认。

自然科学或日常知识认为有一个客观事实,在思考问题上,很自然地将此作为先验地正确,但在胡塞尔看来这是不对的。

正确的源泉不在客观事实,因为客观事实到底存在不存在还是一个问题,正确的源泉应当在先验的主观。

..胡塞尔连上帝也不承认,它的先验是人固有的先验,是纯粹的意识。

那么纯粹的意识又是什么呢?应当将它理解为抽象性的核心性的意识,理解为各种具体的意向活动的支配中心,而意向活动则是指使非意向的素材(如味道的,兴趣的,以及运动的感受)激活起来,并授予它们以意义的那种活动。

我们不妨将纯粹的意识比作太阳,非意向素材就好比太阳系中的尘埃物质,这些随机运动的物质被太阳的具有“意向性的”引力作用,以致“激活”而绕转起来,于是就成了绕太阳旋转的有“行星意义”的物质。

是太阳的引力给了尘埃物质的行星意义,与此同类,人的感性认识具有自明的信息含义,则是纯意识的意向性给予的。

非生命物体由于没有纯意识,所以它们对外来作用所产生的“感受”就没有信息含义。

在胡塞尔眼里,这个纯粹的意识是绝对正确的,人的思想如果要获得正确性,那应当向纯粹的意识还原,与纯粹的意识发生直接关系。

这就好比,自然科学认为一个理论要具有正确性,就必须向客观事实还原,与客观事实发生直接关系。

向人的纯粹意识还原,有两个档次,低档次的叫本质还原,高档次的叫先验还原。

胡塞尔是怎样进行本质还原的:首先胡塞尔认为事物向我们显现的只是它们是什么的一方面,有关它们的存在并没有向我们显现,我们看到事物是如此这样的,我们并没有看到事物的存在,有关事物的存在是我们加上去的一种信念。

胡的这种话是什么意思?翻译成比较接近马哲学的语言便是:我们的经验认识能力只能认识到事物的表面,而认识不到事物的本质,即所谓的存在,我们将事物的表面与自己的一种信含相结合,从而得出事物的存在,显然这种存在纯是人的信念。

比如,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我们就说太阳绕地球转,我们看到重物比轻物落得快,我们就说物体下落的加速度取决物体重量。

像这样判断显然就没看到事物的本质或存在,它实际是人的表观直感戒直感式的信念。

在胡塞尔的哲学中其实是没有本质与现象这样的概念,但有殊相与共相的概念,显然这两对概念意思是同一的。

胡塞尔认为事物的共相不能从个别事物的经验认识中概括抽象而来,这个观点很对,比如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之本质,是不能从太阳绕地球转这个经验认识中概括抽象出来。

那么如何才能认识到事物的共相或本质呢?按照胡塞尔的本质还原的方法,如果我们要想把握物质东西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一个现实的或想象的东西出发,如我们可以从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张书桌出发,我们在自由想象的变更中任意改变这个作为出发点的例子。

我们可以将它改变成房子,高山,星星等,我们可以在它的一切规定性方面改变它,直到我们发现它不再是物质的东西为止。

我们发现不具有广延性的东西,如观念不是物质的东西。

我们将所有这些被断定为是物质的东西的例子的变项当作一个整体来注视,我们发现在这些变项中所共同具有的规定性是在时间中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在空间中具有一定的广延性。

于是这二者合起来就构成物质东西的本质。

上述的本质还原方法好像显得很玄妙,但实质上它就是抽象的类比思维。

因为要得到具相事物的抽象共性,无非就是对这些事物进行类比,也就是将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去掉事物的具相的特点,抽出它们的本质共性。

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演绎思维或它的抽象形式--数学思维而获得事物的本质共性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形式逻辑的演绎推理只是适合建立事物之间的横向的协同关系,比如用牛顿公式表示的力与加速度与惯性质量三者的关系,就是这三个概念的横向的协同关系,而不是三者的纵向意义上的共性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