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厦门会展业发展

厦门会展业发展

会展业伴随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由最初的经贸商品交易活动,演进到展览会、交易会、洽谈会、博览会等多种形式,涵盖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外交等众多领域,成为人类社会商品交易、科技推广、项目洽谈、信息交流、政策沟通、情感交流的桥梁与纽带,越来越受到众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厦门的会展业,诞生于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伴随厦门经济特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迅速成长,目前已成为厦门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年产值约在20亿左右,成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引擎。

2007,厦门市委、市政府首次把会展业的发展纳入城市发展战略,提出了把厦门建设成为区域性会展中心的战略目标。

这一战略决策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并使其变成全社会的共识,成为业内人士的具体行动,还需要作认真的研究和规划。

本人作为多年从事会展活动、从事会展研究的工作者,现就厦门会展业的作用、现状、前景、措施提出几点探讨性意见,供政府相关部门和业界参考。

一、会展业在厦门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一)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提升了厦门的综合竞争力。

厦门的会展产业源自于改革开放,源自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它又带动和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提升了厦门的综合竞争力。

以投洽会为例,从1987年—1996年举办了十届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1997年—2007年举办了十一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总共21届,展览面积达70万平方米,展位总数达28700个,按每个展位10000元计,展位直接收入近3亿元,按国际展览联盟1:9的计算方式,21届投洽会共为厦门创造经济效益27亿元。

再以2007年厦门的会展情况为例。

全年厦门共举行各类展览活动52场,展览面积达53万平方米,展位总数达2.4万个。

按每个展位5000元计,展览直接收入达1.2亿,按国际展览联盟的计算公式,创造产值应在10.8亿左右。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厦门地区共举行各类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专业会议1889场,与会人员达244063人,平均每人在厦2.5天,人均消费1000元,创造产值约6亿多人民币。

保守地说,会展业2007年对厦门的产业贡献约在20亿人民币左右。

目前,在厦门注册的从事会展业的企业有24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2500-3000多人,而依托于会展业间接就业人员要远远高于这个数,会展业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现代会展业是一个汇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平台,是构成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其发展水平同时也说明了该城市的竞争力水平。

1999年我们提出“大力发展会展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建议,被政府采纳,以“大力发展旅游会展业”为要点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会展业已经成为厦门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部分,成为提升厦门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005年社科院发布《2005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蓝皮书》,其中在评价厦门市的开放竞争力时,就特别提到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举办对于提升厦门开放竞争力中的作用。

(二)会展业带动了厦门城市建设。

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建设,厦门由一个地处前线的边陲小城,发展成为海峡西岸的中心城市,并跃入全国大中城市行列。

30年来,厦门的城市建设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会展业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

1985年富山展览城建成启用,各种会展活动接连举办,富山一带迅速繁荣。

2000年国际会展中心落成,昔日的荒滩迅速改变面貌,成为厦门最美的地方之一,带动了东部的开发建设。

厦门市的很多工程都以满足9.8投洽会为目标,完工日都以9月8日为截点,充分显示大型会展活动的需求对城市建设的刺激作用。

厦门城区面积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4平方公里扩大到2007年的158平方公里。

星级酒店从1985年的不足10家,发展到65家,其中四、五星级酒店23家,名列全省第一。

城市道路四通八达,环岛路、鹭岛大道、海滨大道、成功大道、莲前路、同集路……城市主干道不断延伸,构成了大城市的框架。

会展业在带动城市建设的同时,还引进了境外城市管理的理念,拓展了城市功能,提升了整个城市的品味。

(三)会展业扩大了厦门在全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会展活动对城市的促销功能强劲,通过人群、媒体的聚集,展示和宣传了城市形象,成为城市迅速扩大影响,树立国际形象的重要推手。

仅以投洽会为例:1987年参加第一届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的600个境外客商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举行第一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时,与会的6200名客商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到2005年第八届投洽会,与会的客商突破万人,有400多个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商协会和跨国公司代表团,来自125个国家和地区。

十年间先后参加投洽会的客商来自五大洲的140个国家和地区。

每年有400多家1400多名来自全球各地的媒体记者与会报道。

随着投洽会的举办,世界认识了厦门,厦门也随境外客商和媒体的报导走向了世界。

2007年与厦门有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160多个,入境游人数突破110万人次,国际性城市的形态已经形成。

厦门在全球树立了自己的形象,有了自己的位置,数百场次的大型会展活动的作用不言而喻。

(四)会展业带动和促进了关联产业的发展,并催生了一批有竞争力会展服务企业。

会展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同时又是一个涉及多行业的综合性产业,被誉为“城市的面包”,带动和促进了众多关联行业的发展。

包括广告设计、媒体、礼仪、交通运输、餐饮、宾馆、旅游、商业、科技、教育以及社会法制环境等。

由于投洽会、台交会一大批国际社会关注度高的会展活动的举办,驻厦境内外媒体的数量超过同类城市,有些媒体的驻福建记者站就设在厦门。

据某传媒调研后称,像搜街、时尚视点等消费类直投(DM)媒体密度厦门在全国名列前茅。

会展活动对宾馆、餐饮、出租行业的拉动更是显著。

以厦门某五星级酒店为例,投洽会三天的营业额,相当于其一个月的总和。

投洽会期间,客流成数倍增长,经常需要厦航增加航班,其经济效益可见一斑。

会展业的发展催生出众多四、五星级酒店,还形成了投洽会期间不降价的“怪癖”。

会展业具有很强的前连效应和后续效应,创造的利润相当惊人。

据国外统计显示,该行业的利润通常在25%左右。

试想投洽会如果移师他城,人们将会怎样看待厦门,厦门老百姓将作何感想,会展业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会展业的发展也催生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会展服务业企业。

1985年,厦门能够参加展馆、展位设计的公司寥寥无几,重要的设计还是请香港、北京企业进行。

随着投洽会、台交会、石材展、广告节、汽博会等一大批展会的举办,国际设计制作理念。

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引进,极大地促进了厦门广告设计、制作、印刷水平的提高。

2006年以后,厦门的广告设计、礼仪等企业,如万利达经贸、契合展览等,已走出厦门走向全国,在中博会、东博会、乌洽会、北京科博会、福建6•18、5•18、漳州花博会等全国性展览活动的设计竞标中频频中标。

也有不少展览服务公司直接在北京、上海、广州地等设立分公司,承接广交会、高交会等大型展会的服务业务。

(五)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会展活动不仅是商贸交易的载体,同时也是新知识、新观念的推广平台、高新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的平台。

从境外会展业的实践经验看,许多划时代的科学发明创造,如电话、留声机、蒸气火车、电视机都是在展览会上首先进行推广的。

我市如火如荼的光电产业的推广与发展,也是得益于台交会的推动。

2002年4月台交会提出设立会光电展区,引进台湾光电产业。

2003年台交会举办了“两岸携手、共同推进光电产业的发展”的论坛,两岸一大批光电权威莅会演讲交流。

期间国家科技部正式授予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称号。

近年来厦门的光电产业迅速发展,一大批台资光电企业落户厦门,产业集群效应开始发酵,一个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已在厦门落户、生根、发展。

会议展览活动不仅为厦门带来了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同时为厦门带来新的知识、新的观念。

二、厦门会展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自一九八一年厦门经济特区设立以来,厦门的经济社会建设日新月异,会展业借助投洽会的举办,乘势而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海峡两岸地区最为发达、最具影响力的会展中心城市。

但由于开拓意识不强、区域资源挖掘整合不力,社会动员力度不够,产业主体较弱,会展业的发展水平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在与国内大连、青岛、南京、宁波、杭州、成都等同类城市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2006年以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把会展业的发展纳入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确定了建设“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倡导大会展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社会动员力度,在整合利用周边产业基础上下功夫,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厦门会展业发展的优势根据国内外业内人士的共识,厦门发展会展业的必备条件是:经济基础雄厚、自然环境优美、公共设施良好、会展产业链完备,以及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积极的激励机制、高效的保障机体制。

应该说以上条件厦门均以具备,某些方面还走在全国的前列。

1、经济发达、社会开放、环境优越,会展业发展具备了良好的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服务业日益发达,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厦门社会开放度高,是中国东南沿海最主要的对外开放口岸,外资和港、澳、台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7%,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

2006年获世界银行评选的“投资环境中国大陆金牌城市”,2007年荣膺“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城市”。

陆海空交通发达,海港综合水平和集装箱吞吐量居全国第七;空港是国内第四大口岸机场;陆路有铁路、高速干道连接全国,主要干线四通八达;信息港建设力度大,全球信息通信和交换能力名列全国大中城市前茅。

自然风光独特、优美,城在海中、海在城中,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十佳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和全国文明城市,被海外誉为“海上花园”。

2、会议、展览设施完善,国际化水平比较高。

完善的会议展览设施,良好规范的服务是会展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经20多年的建设,厦门已经建起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国际会议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人民会堂等一批能举办大、中、小型展览的场所,总展览面积约在10万平方米上下(会展中心—7.5万、会议中心—1万、艺术中心—1万、人民会堂—0.4万、五缘湾运动场—1万)。

截至2007年底,厦门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星级酒店65家,三星级以上宾馆酒店45家,其中五星级5家,四星级17家,高星级酒店的密度居海西之首。

四、五星级酒店和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会议中心、人民会堂、部分高校的会议设施完善,灯光、音响、投影、同传设备配置已达国际水平。

星级宾馆的日接待能力约在3万人次,加上非星级宾馆和一小时经济圈内(泉州、漳州)的宾馆接待能力应在8万人上下,具备了举办国际超大型会议展览活动的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