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記憶SMS、短期記憶STM、長期記憶LTM
工作记忆理论背景
记忆三级加工模型受到挑战:
▪它的基本假设是,长时记忆是材料在短时记忆中保持时间长度的直接函数。
但研究表明,仅仅在STM中复述的信息并不能保证进入长时记忆,由此产生了
加工水平说,认为记忆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函数。
▪它的基本假设是STM对学习来说是关键的工作记忆系统,那么STM受损将带来学习困难。
然而,Shallice和Warrington(1970年)发现,STM有缺陷的病
人虽然数字记忆的广度有所下降,但仍能进行正常的长时学习,且在日常生活
中的认知技能也没有什么损害。
工作记忆的提出
1974年,Baddeley巴德莱和Hitch辛奇在模拟短时记忆障碍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工作记忆的三系统概念,用“工作记忆”代替了原来“短时记忆”的概念。
Baddeley认为工作记忆指的是一种系统,它为复杂的任务比如言语理解、学习和推理等提供临时的储存空间和加工时所必需的信息,工作记忆系统能同时储存和加工信息,这和短时记忆概念仅强调储存功能是不同的。
另外工作记忆模型认为STM不是一个单独的系统,二是一个由很多独立成分组成的复杂系统。
基本观点: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WM)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系统,它用于暂时存储和操纵加工信息,以完成复杂任务。
它是由英国心理学家Baddeley等人于1974年提出的一个记忆模型。
Baddeley提出的工作记忆包括三个部分
1、基于语音的语音环。
负责以声音为主的基础信息的存储与控制。
2、视觉空间模板。
负责加工视觉和空间信息。
3、中央执行系统。
是工作记忆模型的核心,负责各子系统之间以及
它们与长时记忆的联系,也负责注意资源的协调和策略的选择与计
划。
工作记忆的三个组成部分
语音回路:语音回路和短时记忆大部分是重叠的,这是一个包含着语音形式的信息的容量有限的系统,主要用于言语复述,负责以声音为基础的刺激信息的存储与控制。
包含两个成分:保持语音信息一两秒的记忆存储;另一个是对声音的调节与控制过程。
视觉空间模板: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系统,主要用于暂时存储视觉的和空间的信息。
中枢执行系统: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系统,它类似于注意,主要负责自语音回路及视觉空间初步加工系统这两个系统与长时记忆之间进行联系,同时还负责信息加工策略的选择与计划。
主要的工作有选择注意、任务管理、计划、
监控以及编码等。
工作记忆理论的发展
情境缓冲器
Baddeley等人在原来工作记忆模型的三成分外提出工作记忆的第四种成分——情境缓冲器(The Episodic Buffer)的概念,
情景缓冲器被认为是可以使用多种形态编码的一个存贮系统,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情景性的,它可以把整合了的情景或场景保存在这种缓冲器中,由于系统间的信息的编码形态是不同的,所以情景缓冲器正好可以为这些信息提供容量有限的平台,让它们在这里实现信息的编码。
它承担的一些功能(存贮和整合功能)是1974年Baddeley和Hitch隐含地指定给中央执行系统的。
但是,现在认为中央系统执行系统是一个纯粹的注意系统,陈天勇、韩布新[8]的研究也证明了中央执行系统具有分配注意的功能;而情景缓冲器不仅具有记忆功能,而且还具有存贮和整合功能。
从情景缓冲器中提取信息是需要意识参与的,因为有意识提取的一个主要优势就是能够在整合过程中把信息存入缓冲器。
这样一来,多种来源的信息就可以在这里得到同时的加工,从而创设了一个环境模型,操作它能解决问题和计划未来行为。
情境缓冲器也是在中央处理器的控制之下的。
情境缓冲器是一个能用多种维度代码存储信息的系统,为语音环、视觉空间模板和长时记忆之间的提取提供一个暂时信息整合的平台。
每一个系统都包括了一系列不同的编码,这一缓冲器是通过使用一个共有的多维编码实现这一功能的。
正是由于要同时实现不同的编码,而对这一过程要进行一个比较严格的计算,因此,它的容量是有限的。
Q: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的区别?
A:第一,从机能的角度加以区分。
如果从机能的角度考虑工作记忆,它所保持、存储的信息是以后复杂的认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并且基于这种存储基础上的处理与加工是以后复杂的认知活动的前提条件。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心算中的记忆就是一种工作记忆。
而短时记忆的机能仅仅是起到对信息的存储作用,其存储的信息未必一定是下一步认知活动所要运用到的信息,比如说我们要打电话,所查到的一个电话号码,我们拨过这个电话以后就忘了。
如果仅从对信息的存储这一角度考虑,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是相通的,但
是在机能方面工作记忆比短时记忆,多了一个前期的加工功能。
第二,从构成的角度加以区分。
与机能的角度不同的是,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在系统结构,构成水平上的区分是相当复杂的。
工作记忆系统与短时记忆系统到底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系统,还是短时记忆系统包含工作记忆系统,还是反之,这一直都是人们争论的话题。
但是支持工作记忆系统包含短时记忆系统的人要相对多一些。
Baddeley & Logie于2002年、
Cowan于1999年的研究都支持这种观点。
用Engle的话说就是,工作记忆系统是由“短时记忆”和“控制加工机能”两个部分构成的。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短
时记忆”指的是“短时记忆存储库”。
按照两种记忆存储库理论的观点,短时记忆的存储仅仅靠“短时记忆存储库”这一个单一的功能是无法实现的。
要想实现短时记忆的机能,“控制加工机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从这个观点出发“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在组成结构上并没有大的差别,都是由“短时记忆”和“控制加工机能”所构成的。
但是“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在组成结构的差别上就在于工作方式上的不同,“控制加工机能”
比“短时记忆”更依赖于“控制加工机能”,并且这种“控制加工机能”不仅仅是一种保持机能,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的支持认知活动中记忆,还担当着更加复杂的任务。
在教材上介绍短时记忆时,是将其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一同介绍的。
三者纯粹是从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进行区分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记忆可以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其中短时记忆是指储存时间大约为5s至2min的记忆类型。
换言之,在这个范围内的记忆就可以被认定为短时记忆。
所谓工作记忆,按照信息加工理论,是指当我们学习工作或者解决其他问题时所使用的一种记忆。
就以学习为例吧,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需要暂时的记住新知识,编码它加工它,从而使之与原有的知识相联系,成为长期记忆;而当我们学习一些需要调动原有知识才能被理解认知的新知识时,还要从长期记忆中调取过去的经验,这些信息都被暂时储存在短时记忆中了。
这时我们称所使用的记忆为工作记忆。
联系方面很显然工作记忆的持续时间肯定是在数分钟之内的,而这是短时记忆的范围。
因此工作记忆属于短时记忆。
但是短时记忆还有一种类型叫机械记忆,这就是所谓的“7 +/- 2”。